张政办发〔2018〕44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及省属驻张各单位:
《张掖市“双十双百”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组织实施。
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4月16日
张掖市“双十双百”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实施方案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甘政办发〔2018〕23号)精神,加快推进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进一步发挥乡村旅游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现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突出“土气、老气、生气、朝气”,深入挖掘乡村文化旅游价值,着力打造“塞上江南·田园牧歌”乡村旅游品牌,坚持以游兴村、以游强镇、以游富民,加快推进村镇变景区、农舍变旅舍、农民变旅游从业人员,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努力把乡村旅游培育成张掖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二、工作目标
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开展“双十双百”乡村旅游示范工程,集中培育一批示范典型,加快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即:利用2-3年时间,打造十强旅游示范村、十佳旅游专业村,建成10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项目),选树100家乡村旅游示范户。到2020年,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超过30亿元,吸纳5万农民就业。通过示范引领,全市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产品业态进一步丰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成为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大舞台。
三、重点任务
(一)提升乡村旅游规划水平。深入挖掘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科学设计乡村旅游功能布局,高标准编制《张掖市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和县(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形成区域规划、重点村社规划、重点项目规划相统筹的规划体系。推进实现乡村旅游规划与十三五旅游业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土地利用、农业农村发展、交通水利和农林产业发展等规划的有机衔接,形成多规融合的政策合力,进一步增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科学性和有序性。(市旅发委、各县区政府牵头,市委农办、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交通局、市环保局、市公安局、市卫计委等部门配合)
(二)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坚持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移民搬迁等工作相结合,完善乡村道路、标识、水、暖、电、气、通讯、网络,以及旅游厕所、医疗机构、旅游咨询服务(点)、汽车维修点等配套设施;深入开展乡村改厨、改厕、改院落、整治周边环境等“三改一整”工程,纵深推进全域旅游无垃圾行动,着力改善乡村旅游环境条件。加快实施“厕所革命”新三年行动向乡村拓展,到2020年实现每个乡镇在集镇人流密集区新建1座以上旅游厕所,每个旅游示范村、示范点、农家乐等均建成独立且达到一定标准要求的旅游厕所。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道路连接问题,提高乡村公路等级标准,改善重点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交通条件,统筹推进城乡公交网络向重要乡村旅游景点延伸,提升乡村旅游可进入性。引导自驾车房车营地、交通驿站建设向特色村镇、风景廊道等重要节点延伸布点,鼓励在周边配套徒步、登山等户外运动设施及服务项目,优化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自驾游线路,完善配套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健全各类标识、导游导览图、景点解说牌等设施。完善乡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强化水资源、森林资源等生态资源保护,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改善乡村旅游接待、停车、环卫、通讯等基础条件,配套建设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户外运动、互动体验等服务设施,不断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各县区政府牵头负责,市旅发委、市发改委、市建设局、市工信委、市规划局、市委农办、市交通局、市卫计委、市环保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等部门配合)
(三)推进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按照“谋划一批、招商一批、推进一批、竣工一批”的原则,建设乡村旅游重点项目库,形成项目逐级遴选管控机制。加快推动“塞上田园·丝路牧歌”前进村田园综合体、屋兰古镇、德源休闲农庄、民乐国家农业公园、红桥庄园、山丹县李桥乡高庙村、海升集团农业观光项目、河西民俗文化旅游村等乡村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提升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各县区政府负责,市发改委、市旅发委、市委农办、市农业局等部门配合)
(四)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突出特色,精准定位,打造景区依托型、田园观光型、休闲度假养生型、古镇古村落型、农耕民俗体验型等乡村旅游产品,确定一批生态良好、基础完善、特色鲜明的旅游村重点扶持建设,培育“十强乡村旅游示范村”。确定一批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旅游村重点扶持建设,培育“十佳乡村旅游专业村”。以重点项目为牵动,集中培育建成100个集生产、生活、生态三要素协调发展,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旅游特色小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家庭农场、休闲农庄、田园综合体、精品民宿等乡村旅游示范点,按照3A级及以上景区服务及配套设施标准,加快乡村旅游要素聚集和服务设施配套。从精品农家乐、特色餐馆、旅游专业合作社、乡村电商等乡村旅游经营户中选树100家乡村旅游示范户重点培育,打造乡村旅游服务品牌。鼓励扶持纳入“双十双百”乡村旅游示范工程的村、项目、农户争创全国及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示范点、示范户等各类示范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市旅发委牵头,各县区政府负责,市发改委、市委农办、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文广新局、市商务局、市体育局等部门配合)
(五)开展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组织旅游企业通过旅游项目建设、客源输送、产品推介、人才培训等方式实施对旅游贫困村的结对帮扶。集中扶持55个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旅游廊道和大景区辐射、重点城镇和示范村带动、旅游企业吸纳和就地输转、农村文化遗产入股、异地搬迁村庄改造等方式,推进村镇变景区、农舍变旅馆、农民变旅游从业人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送教上门、网络培训等方式,切实加强对乡村旅游扶贫从业人员的培训。整合市、县(区)力量和各种宣传资源,采取专题创意策划、公益推介营销、免费制作宣传品等方式,加强对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宣传推介。经过3年努力,乡村旅游带动脱贫人数达到总脱贫人数的20%以上。(市旅发委、市扶贫办牵头,各县区政府负责,市人社局、市农业局等部门配合)
(六)加强乡村旅游智慧化建设。推进建立统一的智慧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将乡村旅游纳入全市、全行业共享数据中心,推进智慧旅游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中的普及应用。建设乡村旅游信息垂直平台,实现信息智能推送、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定、线上支付等功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乡村旅游的流量监控、安全防范、智慧管理。鼓励县(区)和旅游企业积极开发智慧乡村旅游项目,加快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向乡村旅游重点区域延伸,确保乡村旅游重点景区(景点)逐步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推进携程网、去哪儿网、驴妈妈等知名线上旅游网站与乡村旅游企业合作,建设乡村旅游电商平台和乡村旅游展示、体验平台,开展线上游客输送。实施“一部手机游张掖”计划,完善导游、导航、导厕、导览、导购等智慧旅游服务,引导智慧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到2020年,实现重点乡村旅游区免费无线网络、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全市旅游示范村和具备条件的旅游专业村建成智慧旅游乡村。(市旅发委、各县区政府、市工信委牵头,市委网信办、市商务局、市统计局配合)
(七)加大乡村旅游商品研发力度。扶持乡镇中小微企业,依靠各地的能工巧匠、民间艺人,开展祁连玉、刺绣、彩岩画、剪纸、烙画、民族服饰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加工,采取定点生产、公司+农户等方式,加大开发、生产和销售力度,推进民间工艺品商品化。引导农民和旅游合作社将自产的牛羊肉、红提葡萄、紫皮大蒜、临泽小枣、高台面筋、野生蘑菇、马铃薯等绿色食品进行加工包装,转化为旅游纪念品、特色食品等乡村旅游商品。推动旅游商品开发重点企业、村、户与旅游电商、现代物流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延长销售链条,实现有效增收。开办旅游商品网店,开展旅游商品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扩大乡村旅游消费。组织开展河西学院等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与乡村开展旅游商品包装提升结对子行动,增强农副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的吸引力。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支持乡村旅游重点村在临近的景区(景点)、高速公路服务区、主要交通干道、机场、车站、加油站等游客集中区域设立旅游商品展销区。到2020年,乡村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达到20%以上。(各县区政府、市旅发委、市商务局牵头,市农业局、市文广新局、市交通局、市食药监局配合)
(八)提高乡村旅游管理水平。分类、分层制定并实行“双十双百”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标准,全面推进乡村旅游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立乡村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强化住宿、配套服务、食品卫生、环境、娱乐、购物、安全等环节的指导监管,不断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与品质。引导建立乡村旅游协会,制订《诚信经营公约》,健全行业自律和动态管理机制,规范乡村旅游市场秩序,确保诚信经营和公平竞争。把乡村旅游市场整治列入全市旅游市场综合监管范围,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探索构建良好市场秩序的长效机制。建立农家乐评星定级和摘星退出机制,促进农家乐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有效发挥农家乐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加强乡村旅游安全管理,将乡村旅游安全纳入地方综合治理体系,定期对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食品生产、餐饮服务等开展监督检查,确保乡村旅游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游览安全。(市旅发委、市农业局、各县区政府牵头,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公安消防支队、市安监局、市食药监局配合)
(九)加大乡村旅游宣传推广力度。将乡村旅游宣传纳入全市旅游宣传营销体系,建立市、县(区)、乡镇、村四级联动的营销机制,统一形象、统一品牌开展宣传推广活动。创新营销手段,充分利用传统及新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全方位营销,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知名度,提升乡村旅游品牌竞争力。鼓励张掖市金源电力国际旅行社、康辉旅行社等市内重点旅行社大力开发2天或2.5天周末短假乡村旅游线路产品,将我市重点打造的十强旅游示范村、十佳旅游专业村和百个乡村旅游示范点、百家乡村旅游示范户纳入旅游线路设计,集中在客源市场开展宣传营销。各县(区)要加大乡村旅游宣传片、歌曲、地图等宣传品的制作,充分利用电台、电视、报刊、网站、微信、微博、手机APP等多种手段,加大乡村旅游产品宣传营销力度,不断提高知名度、增强吸引力。策划举办乡村旅游节、美食节、采摘节、民俗文化展等乡风民俗和节会活动,吸引游客,聚集人气,拉动消费,实现“以节促销、以节促游、以节富民”。(市旅发委、各县区政府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电视台配合)
(十)加快乡村旅游人才培养。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管理、培训等服务。实施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农业、人社、旅游、扶贫等部门要将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纳入培训计划,加大对乡村旅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做好百名乡村旅游带头人培养工作,扶持培育一批乡村旅游经纪人。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储备,选聘高等院校旅游管理类相关专业毕业生到具备条件的农村工作,选拔农村优秀青年到高等院校接受旅游管理类相关专业培训。成立张掖市乡村旅游智库,整合高校专家和行业精英力量,提供项目策划、创业辅导、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商品研发、人才培训等一站式服务,为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提供智力支撑。每年举办各类乡村旅游培训班不少于15期,组织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2000人次以上,“双十双百”示范点培训实现全覆盖。(市委组织部、市旅发委牵头,各县区政府负责,市人社局、市委农办、市农业局、市扶贫办、市教育局配合)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旅游产业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动张掖市“双十双百”乡村旅游示范工程的实施,建立由县(区)政府和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督查考核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人社局、市工信委、市旅发委、市政府金融办、市委农办、市扶贫办、市委网信办、市农业局、市规划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建设局、市环保局、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市统计局、市体育局、市卫计委、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安监局、市工商局、市食药监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公安消防支队、人行张掖市中心支行、张掖银监分局、市电力公司等相关成员单位组成的张掖市推进乡村旅游发展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切实强化统筹协调。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旅发委,负责综合协调和日常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能职责,认真制定本县(区)、本单位实施“双十双百”乡村旅游示范工程的工作计划,全力抓好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其他部门单位也要积极履行职责,主动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各县(区)政府要建立与发展乡村旅游相适应的管理协调机制,旅游重点乡镇要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做到乡村旅游有人管、有人抓、有人干,形成市、县(区)、乡镇、村四级政府合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工作格局。建立乡村旅游发展督查和考评体系,将乡村旅游示范培育纳入各县(区)和相关部门单位年度目标责任书严格考核,将乡村旅游发展重点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督查计划,加强跟踪落实和督查问责,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市督查考核局、市旅发委、各县区政府及市直相关部门负责)
(二)落实税费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乡村旅游企业按规定享受小微企业增值税、所得税优惠政策,购置并实际使用且属于优惠目录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按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旅游企业宣传促销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研发费和技术改造费,按照有关规定在税前扣除。对城镇规划区范围外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户和经营企业,实行用电、用水与农村同价。旅游精品民宿企业床位附加费全额返还。小微旅游商品企业减免专利申请费用。(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发改委、市物价局、市科技局、各县区政府负责)
(三)强化用地保障。实行乡村旅游用地差别化管理,采用多种方式供应建设用地。用好土地流转、土地整治等政策,科学引导和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集体土地,通过旧房收购、土地复垦等办法,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资源,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放活宅基地和农房使用权发展乡村旅游。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允许企业使用农业设施配套用地指标发展乡村旅游。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依法使用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与其他单位和个人举办旅游接待服务企业。(市国土局、市农业局、各县区政府负责)
(四)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放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服务企业的经营范围,除涉及前置审批和法律明令禁止的外,允许企业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支持优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对新兴的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凡是与法律法规不相抵触的,鼓励先行先试。优化土地、消防、安全、卫生等各类许可证照办理程序,对新开办的乡村旅游项目,市场监管、卫生计生等部门免收办证费用。(市工商局、市公安局、市卫计委、市安监局、市食药监局、各县区政府负责)
(五)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全面推进特色产业发展贷款工程,完善政策性担保体系建设,支持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具备一定规模、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强的乡村旅游龙头企业发展。建立健全面向乡村旅游小微企业和经营户的担保机制,提高企业信贷的可获得性。将乡村旅游纳入扶贫开发贷款扶持范围,积极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贷款担保。凡符合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支持对象的旅游小微企业和经营户,均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并按规定给予贴息。稳妥推进农村居民住房财产权、林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三权”抵押贷款业务,扩大乡村旅游融资规模。(市政府金融办、市扶贫办、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工信委、人行张掖市中心支行、张掖银监分局、各县区政府负责)
(六)强化资源整合。建立健全实施“双十双百”乡村旅游示范工程财政投入保障制度,推进行业内资金整合与行业间资金统筹相互衔接配合,增加自主统筹空间,强化激励约束和资金动态监控,积极构建乡村旅游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将国家和省、市乡村振兴资金和项目统筹向乡村旅游倾斜,重点支持“双十双百”乡村旅游示范村、示范点的开发建设。市、县(区)财政每年要从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一定比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纳入“双十双百”乡村旅游示范培育对象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主体培育、新业态发展、宣传营销、脱贫攻坚、项目建设等。实行现行财政体制分级奖补的“示范创建补助”政策,对新创建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级旅游示范乡镇、国家级旅游示范村(点)”的县(区)、乡镇、村(点),市财政分别给予一次性补助3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对新创建为“省级旅游示范乡镇、省级旅游示范村(点)”的乡镇和村(点),县(区)财政分别一次性给予补助10万元和5万元;对获评国家和省上其他称号的乡村旅游项目也要视情况给予一定奖补。(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农业局、市国土局、市委农办、市旅发委、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各县区政府负责)
附件:张掖市“双十双百”乡村旅游示范工程首批示范点创建名单
附件
张掖市“双十双百”乡村旅游示范工程首批示范点创建名单
一、十强旅游示范村
甘州区(2个)
碱滩镇古城村
长安镇前进村
临泽县(1个)
倪家营镇南台村
高台县(1个)
南华镇智号村
山丹县(2个)
清泉镇祁店村
李桥乡高庙村
民乐县(3个)
南古镇马蹄村
洪水镇单庄村
民联镇东寨村
肃南县(1个)
康乐镇榆木庄村
二、十佳旅游专业村
甘州区(1个)
甘浚镇祁连村
临泽县(2个)
鸭暖镇五泉村
平川镇芦湾村
高台县(2个)
新坝镇西大村
巷道镇西八里村
山丹县(2个)
位奇镇新开村
老军乡硖口村
民乐县(2个)
永固镇姚寨村
南丰镇炒面庄村
肃南县(1个)
祁丰藏族乡文殊村
三、10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项目)
甘州区(22个)
屋兰古镇
“塞上田园·丝路牧歌”前进村田园综合体
平山湖蒙古族乡喀尔喀小镇
甘浚镇丹霞湾生态观光产业园
甘浚镇颖果田园综合体
甘浚镇老赵家休闲农庄
乌江镇大湾村牡丹园
党寨镇张掖国家绿洲现代农业实验示范区
党寨镇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
大满镇沙漠公园旅游住宿小镇
靖安乡一禾农庄田园综合体
靖安乡张掖市凯利农牧驴文化旅游基地
靖安乡农耕文化民俗陈列馆
龙渠乡墩源村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
龙渠乡墩源村三社特色民宿一条街
龙渠乡龙渠会议遗址-乡村记忆博物馆
龙渠乡民生小镇
安阳乡高寺儿村民俗文化馆
安阳乡苗家堡村绿色农业生态景观园区
明永镇下崖村田园综合体
明永镇夹河村田园综合体
大满镇李家墩村田园综合体
临泽县(12个)
丹霞七彩镇
河西民俗文化旅游村
河西民俗博览园
梨园新村
德源休闲农庄
红桥庄园
华夏牡丹文化旅游观光园
丹霞靠山大营自驾营地
蓼泉抚彝博物馆
新华镇乡村记忆博物馆
平川万寿苑观光园
流沙河特色林果示范园
高台县(16个)
南华镇义和村乡村旅游示范点
银河户外健身运动营地及休闲农业示范点
宣化镇乐三村乡村旅游示范点
骆驼城古遗址历史文化产业景区项目
黑河沙漠胡杨景区项目
旅游创业创新基地土特产营销项目
新绿达农林科技公司生态休闲农业观光示范园
罗城镇天城村传统村落民俗示范项目
罗城镇红山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獠牙绝技传习所及乡村记忆博物馆
宣化镇台子寺村乡村旅游度假营地项目
祁连葡萄庄园休闲观光产业园
高新生态农业产业观光园建设项目
西八里金虎湾生态园建设项目
金麒麟休闲垂钓中心
金水湾商业街区旅游商品销售项目
乡里娃农家醋土特产加工示范项目
山丹县(19个)
彩虹山丹城郊田园综合景观带项目
郇庄村生态旅游观光示范园
南湖川口玫瑰观光园
七彩农业旅游生态休闲园
东乐镇富硒农业观光园
走廊生态旅游产业园
东乐镇南滩万亩牡丹观光旅游基地
位奇村现代化休闲观光园
上寨旅游观光示范基地
山宁农林牧生态观光园
相约西坡生态观光园
大马营果子沟生态旅游观光园
花寨村汉唐文化美食商业街
先知庄园
范营村生态旅游休闲园
寺沟村生态观光园
伟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园区
山丹窝窝自驾游露营营地
槐溪小镇
民乐县(20个)
海升集团20万平方米现代智能温室工业化栽培生态示范建设项目
金山公园建设项目
南丰镇秦之园休闲观光园建设项目
南丰镇张连庄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项目
永固镇姚寨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项目
永固镇总寨村乡村旅游建设项目
洪水镇单庄村乡村记忆馆建设项目
南丰镇玉缘商贸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建设项目
洪水镇雪域花谷休闲旅游园建设项目
洪水镇新墩村专业旅游村建设项目
洪水镇四方农庄建设项目
洪水镇杏花香垂钓园建设项目
民联镇东寨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项目
三堡镇新庄乡村旅游建设项目
六坝镇乡村旅游廊道(国道227线)建设项目
六坝镇力俊美食休闲园建设项目
民联镇上翟寨村专业旅游村建设项目
顺化镇松树村乡村旅游建设项目
丰乐镇易家湾村青龙寺旅游景区建设项目
新天镇杏元村民俗展览馆建设项目
肃南县(15个)
皇城镇河西藏族民俗村
东牛毛蒙古族文化村
白银蒙古大营
大河乡松木滩旅游特色村寨
大河乡韭菜沟自驾游基地
明花乡上井民俗文化村
莲花裕固民俗村落
康乐镇大草滩裕固文化传承示范村
绿之源天然氧吧
中华裕固风情走廊餐饮中心
大都麻文化艺术村
马蹄藏族乡民俗文化展厅
富达民族工艺有限责任公司
尧熬尔原生态文化传承有限责任公司
萨尔玛非物质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四、100家乡村旅游示范户
甘州区(19家)
乌江镇平原村冀乡村渔夫山寨餐饮园
甘浚镇栖霞生态园
三闸镇新建村符家大院
三闸镇新建村白家大院
上秦镇八里堡村管家大院
巧媳妇生态美食庄
三闸镇新建村李军农家乐园
三闸镇新建村凤祥农家乐园
三闸镇三闸村悦和农庄餐饮苑
乌江镇谢家湾村麒延合作社
乌江镇平原村凯湖湾山庄(张掖长青搏鱼俱乐部)
明永镇夹河村鱼鳌餐饮店
党寨镇陈家墩村丁家小院
绿松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益禾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沙井镇利华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
乌江镇天乐村绿锦霖专业合作社
党寨镇果满圆生态农庄
党寨镇兰亭果园休闲苑
临泽县(18家)
龙翔客栈
隆门客栈
老乡村客栈
朋来客栈
驿路港湾宾馆
乡野田园农家乐
喜瑞休闲农庄
丹霞乔家大院宾馆
老村长酒店
聚彩缘农庄
天城农家乐
丹霞老雷农家乐
豌豆客栈
惠萍丹霞缘农家园
锦绣生态园
丝路彩云山食府
匆匆那年客栈
宇峰山庄
高台县(18家)
大湖湾湖心岛
山水源家乡菜农家乐
桃花岛生态农家乐
建新农家院
金鼎钰泽山庄
惜缘阁农家乐
楼外楼农家乐
武家大院
黑河山庄
水乡家园
九坝野猪林
黑泉镇十坝村沙漠风情园
香满园土菜馆
食景天庄园
尖庄家园
馨香园农家菜馆
归园田居农家乐
老地方农家院
山丹县(17家)
龙首生态园
高庙休闲园
桃源山庄
长城四合院
怡鑫源休闲山庄
红寺湖生态避暑山庄
国玺农庄
杏花生态休闲园
卧龙山庄
甘露池休闲采摘园
新开羊肉生态农庄
知行农庄
锦绣田园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
焉支人家
焉支风情园
大黄山农庄
山泉农庄
民乐县(15家)
南丰镇喜香缘农家乐
南丰镇美利珍农庄
民联镇东寨村金阳光现代休闲园农家乐
永固镇习酒山庄农家乐
民联镇东寨村喜来乐农家乐
洪水镇金麦度假村农家乐
洪水镇桐悦垂钓休闲园农家乐
民联镇东寨村如意农庄
三堡镇荣昌休闲农庄
顺化镇土城村采摘垂钓风情园
丰乐镇青龙寺避暑山庄农家乐
南古镇马蹄村朱立兵农家乐
民乐县金阳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马蹄小镇生态农庄
民乐县苏永生木塑工作室
肃南县(18家)
夏日塔拉民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康之源生态旅游有限责任公司
雅士乐大酒店
大都麻村农家乐
祁丰藏族乡文殊村东纳宾馆
刚克尔大酒店
白银蒙古族乡东牛毛村丹霞祥瑞居农家乐
白银蒙古族乡东牛毛村丹霞七彩悦客栈
白银蒙古族乡东牛毛村丝路明珠美食城
大河乡喇嘛湾村润裕农家乐
大河乡西柳沟村屈家大院
古沙城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尧熬尔牙帐餐饮旅游文化活动中心
马蹄藏族乡马蹄村丁小琴民族工艺个体户
马蹄藏族乡药草村代富年个体户
高原印象
祁丰藏族乡文殊村东纳雪域牧家乐
祁丰藏族乡文殊村惠风牧民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