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台背景
2015年开始,我省组织实施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动农作物化肥用量持续下降、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促进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根据农业农村部《到2025年化肥减量化行动方案》和《甘肃省到2025年化肥减量化行动方案》,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二、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现状和形势。自2015年以来,全市深入推进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科学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科学施肥理念不断强化、技术不断创新、措施不断落地,通过降低化肥用量、优化施肥结构、改进施肥方式、提升化肥利用率、推进有机肥施用,有效控制化肥使用量,推进耕地质量提升,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种植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十四五”时期是全市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稳粮保供任务更重,绿色发展要求更高,科学施肥需求更迫切,对化肥减量化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二部分: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构建现代科学施肥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着力开展科学施肥、精准施肥、绿色施肥,推进机械施肥、水肥一体、多元替代,加强肥料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促进施肥精准化、智能化、绿色化、专业化,实现化肥减量增效和肥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产业提质、稳粮保供、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以创新驱动,科技支撑;科学施肥,多元替代;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创建模式,构建机制;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四个原则为基本前提,建立健全以“高产、优质、经济、环保”为导向的现代科学施肥技术体系,完善肥效监测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公益性与市场化融合互补的“一主多元”科学施肥推广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完备的化肥减量化法规政策、制度标准和工作机制,着力实现“一减三提”。
第三部分:技术路径和区域措施。积极落实“精(精准施肥减量增效)、调(调优结构减量增效)、改(改进方式减量增效)、替(多元替代减量增效)、“管”(科学监管减量增效)”五项重点技术措施,依据所处的自然气候特征、地理位置、土壤类型、水资源状况以及耕作管理方式等诸多因素,将全市农田耕地划分了四大类区,并根据每一类区海拔、地势、气候、土壤有机质含量等特征区域制定了施肥原则及措施。
第四部分:重点任务。重点抓好以下6项工作。一是测土配方施肥提升行动。强化技术创新和推广服务,打造测土配方施肥升级版,促进深化提升和推广落地。二是“三新”集成配套落地行动。结合绿色高质高效行动,聚焦玉米、蔬菜、马铃薯等施肥量较大的优势作物,强化土壤、肥料、作物三者协同,立足祁连山冷凉阴湿区、南部沿山区、中部绿洲灌溉区、北部荒漠区区域特点,因地制宜抓点示范,以点带面、连面成带,打造“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集成配套减肥示范带,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利用效率。三是化肥多元替代推进行动。统筹利用有机肥资源,鼓励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推动有机无机结合。因地制宜推广“化学肥料+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肥料)”、有机无机复混施用技术,全面实现有机无机结合,用地养地融合。大力发展麦后复种绿肥和果园生草及秋闲田复种绿肥翻压还田,增加土壤有机物质投入。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积极开展秸秆粉碎、堆沤腐熟还田,促进有机物质循环利用,增强土壤碳汇能力。大力推广玉米-豌豆、大豆、毛苕子等豆科作物粮粮、粮经轮作、间套作技术,促进生物固氮,减少氮肥施用。四是水肥一体化大范围实施行动。紧密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围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在制种玉米、蔬菜、马铃薯等优势作物和特色产业基地深入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小麦上不断扩大应用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玉米、蔬菜、马铃薯等作物上扩大物联网智能化水肥一体技术。五是肥效监测评价行动。构建施肥效果监测评价体系,科学评价化肥减量化成效。六是宣传培训到户行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科学施肥技术应用水平。大力开展科学施肥技术、绿色发展等专题宣传,多形式、多渠道提高农民科技意识、绿色发展意识,持续扩大化肥减量行动成效。
第五部分:保障措施。明确了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强化法制保障、加强政策扶持四个方面的保障。
三、意义
肥料是粮食的“粮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资料。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农业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