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 > 部门文件

张掖市到2025年化肥减量化行动方案
索引号
620700073/2023-00025
文号
关键词
发布机构
市农业农村局
公开形式
责任部门
张掖市农业农村局
生成日期
2023-02-13 09:05:00
是否有效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促进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进入加快推进绿色转型的新阶段。根据省农业农村厅《到2025年化肥减量化行动方案》,结合全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现状和形势

自2015年以来,全市深入推进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科学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科学施肥理念不断强化、技术不断创新、措施不断落地,有效控制化肥使用量,推进耕地质量提升,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种植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是降低了化肥用量。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加快有机肥替代化肥,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促进有机肥、微生物肥料、高效水溶肥料等新型肥料大面积推广应用,化肥使用总量呈负增长趋势。农作物亩均化肥使用量由2015年的88.68kg下降到2021年的70.34kg,亩均减施18.34kg,减幅20.68%。二是优化了施肥结构。大力引导农民持续调整氮、磷、钾使用配比,促进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配合施用,化肥氮磷钾比例由2015年的1:0.53:0.37调整到2021年的1:0.50:0.42。引进示范推广水溶肥料、缓(控)释肥料、生物菌肥、复合微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中微量元素肥料等新型肥料品种,年推广150万亩以上,肥料品种、使用结构呈多样化发展。三是改进了施肥方式。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化肥深施、智能化施肥等高效施肥技术,灵活掌握作物基肥、种肥、追肥方式,按照作物需肥规律调整基肥、追肥比例,巧施追肥,减少土壤固定或淋溶,促进化肥减量增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盲目施肥和过量施肥现象得到基本遏制。四是提升了化肥利用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旱作农业推广(水肥一体化)、退化耕地(盐碱地)治理、耕地轮作休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等重点项目,开展肥料利用率提高技术的试验研究探索,推广先进适用减量化施肥模式,2021年全市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0.92%,较2016年提高5.32个百分点。五是推进了有机肥施用。实施《张掖市祁连山(黑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推广奖补项目》,推动养殖企业与肥料生产企业有效合作,农户与有机肥生产企业有机融合,以奖促补,奖补结合,推动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项目为带动,大力引导农民积造农家肥、推广施用商品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技术,每年完成永久基本农田粪肥堆沤还田80万亩以上,2021年底全市有机肥(含腐熟农家肥)施用面积达到 150.54 万亩,土壤有机质持续提升。

“十四五”时期是全市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化肥减量化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稳粮保供任务更重。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保障粮食稳产增产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推进化肥减量化,既要将不合理的化肥用量减下来,也要保住全市150万吨粮食产量目标,减量化工作面临新挑战。二是绿色发展要求更高。绿色发展的本质是发展,但重点应该放在绿色上。着力推进化肥减量化,落实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生态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是助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三是科学施肥需求更迫切。目前,全市粮食作物化肥用量亩均纯量较全省平均水平仍然偏高,粮食作物在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中占比为66%,化肥减量任务依然较重。经济作物施肥用量较大,特别是蔬菜作物施肥量最大,存在配比不精准、结构不合理、方式不完善等问题。同时,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品种相对单一、以氮磷大化肥为主,中微量元素肥料利用比率较低,有机无机配施比率低的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模式,采取综合措施,持续推进全市化肥减量化工作。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筑牢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以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种植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统筹推动全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持科研推广管理全行业协同、生产使用评价全链条推进,加快构建现代科学施肥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着力开展科学施肥、精准施肥、绿色施肥,推进机械施肥、水肥一体、多元替代,加强肥料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促进施肥精准化、智能化、绿色化、专业化,实现化肥减量增效和肥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产业提质、稳粮保供、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是创新驱动,科技支撑。以省委、省政府强科技行动决策部署为引领,落实张掖市强科技行动方案和强农业科技促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强化创新在化肥减量化行动中的支撑作用,聚焦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方式,推动科技集成创新,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施肥技术攻关,突破一批重大瓶颈技术问题,推动科学施肥提档升级。

二是科学施肥,多元替代。坚持因土施肥、按需用肥,既要防止过量施肥,也要避免盲目减肥,实现科学用肥。狠抓有机肥施用,推广应用新型肥料,探索推进绿肥种植和秸秆多样化还田,挖掘土壤养分有效性,减少化肥用量。

三是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在进一步夯实粮食作物化肥科学施用基础上,紧盯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结合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综合运用科技、经济、行政等手段,统筹推进化肥减量化

四是创建模式,构建机制。加强施肥技术熟化和集成应用,创建推广一批科学施肥技术模式,积极发展统测统配、智能配肥、技术托管等农化服务,探索构建施肥定额制等长效机制。

五是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夯实科学施肥公益性基础。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主力作用,撬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汇聚化肥减量化合力。

(三)目标任务

建立健全以“高产、优质、经济、环保”为导向的现代科学施肥技术体系,完善肥效监测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公益性与市场化融合互补的“一主多元”科学施肥推广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完备的化肥减量化法规政策、制度标准和工作机制,着力实现“一减三提”。

——因地制宜减少农用化肥施用总量。到2025年,全市小麦、玉米、马铃薯三大粮食作物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等养分结构更加合理,农用化肥施用量较“十三五”末实现稳中有减;在确保耕地质量稳中有升的基础上,蔬菜、中药材亩均化肥用量减少5%以上。

——进一步提高有机肥资源还田量。大力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促进有机肥资源有效合理还田利用,到2025年全市有机肥施用面积占比较2020年增加5个百分点以上。

——进一步提高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持续开展农户调查、田间试验、制定配方、宣传培训等基础性工作,推进按方施肥,深化农企对接,促进配方肥落地到田,全市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

——进一步提高化肥利用率。推广施肥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机具,全面提升科学施肥水平,进一步提高化肥利用率,到2025年全市小麦、玉米、马铃薯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3%。

三、技术路径和区域措施

(一)技术路径

一是“精”,精准施肥减量增效。夯实施肥情况调查、营养诊断、田间试验等测土配方施肥基础,精准制定发布肥料配方信息,提高复合肥、掺混肥、水溶肥、专用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等配方肥施用比例,应用水肥一体化等精准施肥技术,减少不合理养分投入。

二是“调”,调优结构减量增效。加大绿色技术和化肥投入品的研发推广力度,探索有机肥、无机肥最适宜用量,优化氮、磷、钾配比,调整养分形态配合,促进高效吸收。针对性补施中微量元素。引导市内肥料生产企业优化升级肥料产品,大力推广新型肥料。

三是“改”,改进方式减量增效。改进传统的表施、撒施、大水冲施等施肥方式,引进研发先进适用的施肥设备,推广应用种肥同播机、侧深施肥机、浅埋滴灌一体机等高效施肥机械和水肥一体化、化肥深施、小麦氮肥后移等高效施肥技术,配套缓控释肥料、水溶肥和专用肥料,转变传统施肥方式,减少化肥用量。

四是“替”,多元替代减量增效。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推进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生物固氮等多元替代化肥方式,制定有机肥施用限量标准,推动有机无机结合。通过耕层调控、微生物活化等技术,激发土壤养分有效性,替代部分化肥投入。

五是“管”,科学监管减量增效。健全覆盖肥料生产、使用、监管全链条的制度标准体系,探索推行主要农作物氮肥定额用量建议,分区域、分作物制定科学施肥指导意见,引导农民把施肥量控制在合理区间。

(二)区域施肥原则及措施

全市农田耕地主要依据所处的自然气候特征、地理位置、土壤类型、水资源状况以及耕作管理方式等诸多因素,划分为四大类区。

1.祁连山冷凉阴湿种植区。该区域位于祁连山中段,包括肃南县的皇城、马蹄、康乐、大河、祁丰五个乡镇,山丹马场、民乐县的南丰及顺化、丰乐南部。该区域农牧交错,海拔高度2600-5500m,降雨量350-500mm,地势偏高,气候冷凉。

施肥原则:稳氮、控磷、增钾,配合施用锰、硼、铜等微量元素。

主要措施: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以种植油菜、啤酒大麦作物为主,青稞、燕麦草为辅。因地制宜地推广深耕深松、夏季晒阀等技术。广泛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调整氮磷钾施用比例,推广配方肥、绿肥种植

2.南部沿山(二阴滩旱地)种植区。该区位于祁连山向走廊平原过渡地带,包括山丹县的位奇以南7个乡镇,民乐三堡以南9个乡镇,甘州区安阳、花寨两乡,临泽县倪家营乡南部,高台县的新坝、红崖子两个乡。该区域海拔高度1900-2600m,降雨量150-200mm,气候温冷,光热资源丰富,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

施肥原则:稳氮、稳磷、增钾,配合施用锌、锰、硼等微量元素。

主要措施:积极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发展以优质小麦、优质油菜、脱毒马铃薯、种薯、加工型马铃薯和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作物。因地制宜地推广深耕深松、夏季晒阀、地膜覆盖等技术。大力推广垄作沟灌、垄膜沟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合理调整氮磷钾施用比例,推广施用配方肥,增施有机肥;积极推广麦类高茬收割,小麦、油菜秸秆快速腐熟还田技术,坚持用养结合,农牧结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中部绿洲灌溉农业种植区。该区位于走廊平原地带,包括高台县8个乡镇,甘州区16乡镇,民乐六坝、北部滩、李寨3乡镇,山丹县东乐、清泉、位奇3乡镇,临泽县沙河、鸭暖、平川等乡镇,该区域海拔高度1200-1800m,降雨量150-210mm,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肥力中等以上,土壤盐渍化风险较高,农田林网纵横,交通便利,是全市现代农业的精华地带,农业生产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施肥原则:统筹水肥资源,以水定肥、以肥调水;减氮、减磷、调钾,配合使用中、微量元素肥料。

主要措施构建“小型养殖合作社畜禽粪便快速简易堆腐还田”、“中型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一体化设施腐熟处理还田”、“大型养殖企业粪污生产商品有机肥处理还田”等粪肥还田机制,大力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多层次、多形式扩大推广应用配方肥、复合肥、掺混肥、水溶肥、专用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特别注重土壤调理剂、微生物肥、氮肥增效剂等新型肥料应用;推广水肥一体化、机械深施、有机肥替减化肥、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绿肥种植、轮作等技术。重点推广智能化控制水肥一体化技术、小麦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肥料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化肥用量;在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上推广豌豆、大豆等豆科作物轮作、间套作,促进生物固氮,减少氮肥施用;注重利用土壤调理剂、含硅酸性肥料、有机肥等改良盐碱化土壤及沙化土壤。引进筛选种植耐盐碱作物。

4.北部荒漠种植区。该区位于北部合黎山脉地带,包括肃南明花区,山丹、临泽两县和甘州区的北部以及高台县西北部,土壤有机质偏低、养分贫瘠、失衡问题突出,气候干燥,植被稀疏,降雨量仅为85-120mm,蒸发量高达3500mm,水资源极缺。

施肥原则:以稳氮、控磷、调钾,配合使用锌、硼、铁等微量元素。

主要措施: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积极发展高效节水抗旱作物品种。大力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滴灌施肥、微喷灌施肥等水肥一体化技术;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大有机肥料利用和秸秆还田力度,推广高效缓释肥料、生物有机肥、生物菌肥、水溶性肥料,平衡土壤养分,增加土壤微生物,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四、重点任务

(一)测土配方施肥提升行动强化技术创新和推广服务,打造测土配方施肥升级版,促进深化提升和推广落地。打基础。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持续开展农作物施肥情况调查、营养诊断、肥料肥效田间试验等基础性工作(每县每年至少在三大粮食作物小麦、玉米、马铃薯上分别开展肥料新品种、施肥新模式、肥料利用率等试验)。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与应用,及时更新施肥参数,修订养分丰缺和施肥指标体系,依据上年度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结果,充分结合年度各类农作物播种情况、区域分布等,有针对性地精准制定不同作物、不同区域肥料配方,利用短信、微信、小程序等多种形式向农户推送肥料配方。每年,县区要分乡镇、分村制定配方,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建议上墙等方式,向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科学的施肥配方。强服务。创新土壤养分高效测试方法,应用现代营养诊断技术,利用移动互联网等手段强化科学施肥技术信息推送服务。甘州、临泽、山丹县要率先探索开展作物专用肥套餐制配送、植物营养全程化管理模式,民乐县、高台县要率先探索开展智能配肥云服务等一体化模式;充分发挥全市肥料生产企业作用,大力推进肥料生产企业直接为种植农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供应配方肥的点对点服务模式和县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肥料技术托管组织联合开展技术服务的面对面服务模式。全市发展土肥水技术社会化服务50万亩(甘州区12万亩,临泽县、高台县各10万亩,民乐县、山丹县各8万亩,肃南县2万亩)。促落地。深入开展农企合作,有效联结市(县)域内肥料生产企业、种植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制定配方、肥料企业按方生产、农民照方施肥工作机制,积极探索购买配方肥者享受优惠价格补贴机制,推广土肥水技术托管服务模式,促进配方肥落地见效。

(二)三新集成配套落地行动。结合绿色高质高效行动,聚焦玉米、蔬菜、马铃薯等施肥量较大的优势作物,强化土壤、肥料、作物三者协同,立足祁连山冷凉阴湿区南部沿山区中部绿洲灌溉区、北部荒漠区区域特点,因地制宜抓点示范,以点带面、连面成带,打造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集成配套减肥示范带,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利用效率。建设减量增效百亩攻关方、千亩示范田、万亩示范区(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分别建立百亩攻关方3个、千亩示范田5个、万亩示范区2个以上;肃南县建立百亩攻关方1个、千亩示范田3个以上)。新技术。因地制宜推广营养诊断、根层调控和精准施肥等技术,推广水肥一体化、轻简化种肥同播施肥、云端智能配肥、自动配肥、机械深施、有机肥替减化肥、叶面喷施、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玉米大豆带状复种等技术。在注重现有减肥技术模式推广应用的同时,加强技术集成配套和创新,有效突破单项的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局限,发挥综合配套技术效益,提高智能化、智慧化技术应用率和应用水平。新产品。加强绿色化肥投入品创新研发,引导市内肥料生产企业扩展肥料生产品种,引创并举优化升级肥料产品,积极生产推广水溶肥、缓释肥、生物有机肥、复合微生物肥、氮肥增效剂、微肥等新型肥料,强化市场化服务手段,精准匹配作物营养需求,提高养分吸收效率。新机具。大力引进推广应用种肥同播机、无人施肥机、智能配肥机、立式旋耕机、浅埋滴灌一体机、复合种植一体机、有机肥抛撒机、有机肥液喷洒车、玉米化肥深施机、旋耕起垄覆膜施肥播种一体作业机等,提高机械化施肥占比,降低施肥成本,减少化肥流失,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三)化肥多元替代推进行动。统筹利用有机肥资源,鼓励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推动有机无机结合。种养循环。以甘州区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为引领,加强横向交流学习,借鉴成熟经验做法,积极开展种养对接,各县区要主动引导域内有机肥生产企业、畜牧养殖龙头企业强强联合,变废为宝,促进畜禽粪污还田肥地;推动企业收贮农户秸秆,利用现代技术发酵腐熟添加生产有机肥料,探索秸秆兑换有机肥料的实现途径,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进程,助力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大力示范农家肥堆沤腐熟还田技术,引导农民以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为原料就地堆沤有机肥,就近还田利用。因地制宜推广“化学肥料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肥料)”、有机无机复混施用技术,全面实现有机无机结合,用地养地融合。绿肥种植。大力发展麦后复种绿肥和果园生草及秋闲田复种绿肥翻压还田,增加土壤有机物质投入。秸秆还田。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积极开展秸秆粉碎、堆沤腐熟还田,促进有机物质循环利用,增强土壤碳汇能力。合理轮作。大力推广玉米-豌豆、大豆、毛苕子等豆科作物粮粮、粮经轮作、间套作技术,促进生物固氮,减少氮肥施用。

(四)水肥一体化大范围实施行动。紧密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围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在制种玉米、蔬菜、马铃薯等优势作物和特色产业基地深入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小麦上不断扩大应用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玉米、蔬菜、马铃薯等作物上扩大物联网智能化水肥一体技术。控水肥。根据不同作物生育期水肥需求规律以及水质、土壤特性,选择适宜肥料,优化灌溉施肥制度,精准施肥灌水,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减少化肥用量。选产品。选用速效高浓度水溶肥、液态肥或固态肥料,固态肥以粉状或小块状为首选,要求水溶性强,含杂质少,一般不用颗粒状复合肥。沼液或腐殖酸液肥须经过滤,以免堵塞管道。建模式。根据不同地区农业特点、作物类型等应用不同技术模式,灌溉区扩大应用浅埋滴灌、膜下滴灌、管灌及物联网智能控制等水肥一体化技术。

(五)肥效监测评价行动。构建施肥效果监测评价体系,科学评价化肥减量化成效。布网点。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为对象,建立固定农户施肥情况调查点680个,创新数据采集手段和机制,开展调查监测,掌握第一手数据。建平台。搭建市、县区科学施肥数据管理平台,在深入挖掘农户调查、测试化验、田间试验、效果监测等数据基础上,系统整合化肥生产流通等相关信息来源,实现多源数据融合分析,为科学施肥云服务提供支撑。评效果。优化评价参数,参照省级,建立完善市县两级肥效评价指标体系,科学确定评价方法,客观评价化肥减量化效果。

(六)宣传培训到户行动。强化肥料知识与施肥技术宣传培训和推广,促进科学施肥。技术培训。组织开展百乡千村万户科学施肥培训行动,省、市、县农技推广部门三级联动,科研教学、行业协会、肥料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四方互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科学施肥技术应用水平。指导服务。发挥科学施肥省级专家指导组和市、县级技术团队技术支撑作用,组织开展百名专家联百乡科学施肥指导行动,把市县级专家服务明确分解对应到乡镇、到村社,明确服务内容,强化服务质量,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指导。宣传引导。采取现代传媒和传统传媒相结合的方式,融合开展各类土肥水科技试验示范,大力开展科学施肥技术、绿色发展等专题宣传,多形式、多渠道提高农民科技意识、绿色发展意识,持续扩大化肥减量行动成效。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农业农村局成立化肥减量化行动推进落实领导小组,局属有关科室和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局种植业管理科负责具体工作;同时成立化肥减量化行动技术指导组,市耕地质量建设管理站牵头开展技术指导。各县区也要成立化肥减量化行动推进落实领导小组、技术指导组,市县区一体推进,加强协调领导、技术指导,推进各项工作措施落实落细。

(二)压实工作责任。落实“省级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责任机制,强化责任、整合力量、加强督查,严格绩效监督考核。构建“政府抓落实、部门抓指导”的行政加技术推动工作机制,上下联动、多方协作。各县区要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对照“十三五”化肥减量增效工作成效,认真研究,科学测算,提出各年度化肥减量任务目标,细化到主要作物,采取有力措施,确保任务全面完成。

(三)强化法制保障。配合省级开展肥料领域立法调研,推动肥料使用管理监督衔接,有效串联起肥料生产、登记、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各个环节,构建科学、规范、高效的肥料行业管理机制。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和《甘肃省肥料登记管理办法》,持续健全耕地质量保护和肥料管理工作机制。强化市(县)域肥料企业生产过程管理,加大肥料执法检查,加强肥料质量抽检,依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肥料产品,保障农民用肥安全和合法利益。

(四)加大政策扶持。要加强与财政、金融、科技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结合实施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高效农田节水、盐碱地改良等项目,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融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秆还田、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推广力度。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制种企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通过项目补助,提供科学施肥技术服务,以点带面支持探索建立“一站式”化肥减量化长效工作机制,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

(五)强化科技支撑。发挥教学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的技术、产品和信息优势,组织开展绿色投入品、新型施肥技术等研发创新,集成一批技术模式,加快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和成果转化应用。切实发挥市、县技术指导专家作用,深入田间地头扎实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促进关键技术落地到位。要推动全市肥料信息监测,完善肥料信息采集工作,及时、准确、掌握肥料销售、库存、价格等有关信息数据,为化肥减量化行动提供科学依据

《张掖市到2025年化肥减量化行动方案》 政策解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