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 2024-12-18 08:44 来源: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背景色:
 : 


张政发〔2017〕84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及省属驻张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切实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根据住建部《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建规〔2017〕59号)、省住建厅《关于贯彻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甘建函〔2017〕184号)要求,我市被确定为全省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为全面推进工作,确保建设实效,现就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以下简称“双修”)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将城市“双修”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任务,抓紧治理城市病,抓紧补齐城市短板,抓紧推进生态建设,着力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改善环境质量,着力塑造风貌特色,努力把张掖打造成宜居宜游宜业,富有活力和特色的新型城市。

二、主要目标

以治理城市湿地水系为中心,修复城市生态体系;以打击违法建筑为关键,破解城市修补难题;以强化规划管控为重点,优化城市风貌形态。

2017年,全面启动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开展城市发展状况评价和总规实施评估及修编工作,编制城市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城市修补专项规划;开展总体城市设计,明确城市风貌特色定位,继续推进“清雅甘州”城市色彩风貌改造工程的实施;统筹制定我市“双修”试点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启动并推进实施一批富有成效的示范项目。

2020年,通过推进实施城市“双修”工作,使城市病得到有效缓解,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与修复,城市功能和景观风貌明显改善;城市设计普遍展开,城市空间布局得到优化。

2030年,生态环境显著提升,城市风貌特色突出,实现城市向内涵集约发展方式的转变,基本建成宜居宜游宜业,富有活力和特色的新型城市。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城市“双修”规划编制体系

1. 开展摸底调查,对城市发展状况和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开展城市建设和受损生态空间摸底调查。通过综合评价,全面评估城市自然环境质量,特别是中心城区及周边的河道、水体、植被、绿地等自然环境被破坏情况,识别生态环境和设施条件、公共服务、城市规划建设、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城市“双修”的重点。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适时开展总规实施情况评估和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专题研究,结合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和区位优势,从区域发展、城乡协调的高度对城市定位、发展规模、空间布局等作出科学性、前瞻性安排,作为总体规划编制的依据。

2. 编制城市“双修”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按照“多规合一”和城市“双修”要求开展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要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风貌、慢行交通、城市色彩、广告牌匾、绿化景观、夜景亮化、违法建筑拆除“八大战役”为抓手,推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规划的编制,完善城市慢行系统和绿道建设规划、城市色彩专项规划,编制城市夜景亮化、综合交通、公共服务设施、海绵城市、广告牌匾整治和旅游交通标示系统、中水回用设施建设、雨污分流工程等专项规划,加强城区建筑风貌改造工程的实施,塑造“清雅甘州”。有效控制空间布局形态,培育城市特色,统筹建筑布局,延续历史文脉,协调景观风貌,提升城市形象品位。

3. 提高城市设计水平。开展城市设计工作,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加强城市设计对建筑形态、风貌的管控。加强对城区建设项目三维仿真模型分析,站在区域的角度,综合研究城市天际线、建筑高度、建筑形态和色彩。提高建筑设计水平,塑造个性彰显、形体美观、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形象。

4. 制定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实施方案。制定张掖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相关部门分工,将城市“双修”工作细化为具体的工程项目,建立工程项目清单,明确项目的位置、类型、数量、规模、完成时间和阶段性目标,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和资金,落实实施主体责任,启动并推进实施一批富有成效的示范项目。

(二)加强生态修复,完善城市生态空间体系

1. 提升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品质,恢复“半城芦苇半城塔影”的城市形象。实施以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代表的湿地公园提质升级工程。建设以湿地、水面为特色,集生态涵养、园林景观、生态运动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城市生态公园体系,形成国家湿地公园、润泉湖公园和新区湖区相连接贯通的城市北部生态廊道。

2. 注重城市水体修复,实施城区补水工程。做好黑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和黑河湿地湖泊治理工程,实施城区明渠补水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生态化修复被破坏的公园、绿地、明渠、湿地、植被,治理饮马河、东环路芦苇池、东泉支渠和黄水沟等城市黑臭水体,实施阿薛渠清污分流项目,修复城市水生态,改善城市水环境。

3. 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加快实施绿地系统规划,分解落实年度绿地建设目标。全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加强公园、道路绿化和生态隔离带、绿道绿廊建设,构建绿道系统,将生态要素引入城区,拓展城市绿化空间,提高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绿地率。通过拆违建绿、拆旧建绿、拆墙透绿、破硬造绿等方式,在老城区改造建设一批规模适度、功能适用、景观宜人的街头游园,形成以“小区绿化为点、以道路和水体绿化为线、以城市公园和城市防护林带为面”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色空间结构,构筑内外通达的生态体系。结合西、南二环路改造和城区主干道改造,建设一批沿线绿化带和街头小游园,到2020年,城市绿地率达到47.29%,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9.7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50.34平方米,实现城市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目标。

4.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市防灾能力。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通过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综合措施,最大限度“吸纳”降雨和利用地下水,减少径流,防范城市内涝和地下水灾害,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强道路和绿地的协同设计,实现雨水疏导控制和蓄滞利用,有效缓解城市排水防涝压力。实施城区水系连通工程,疏浚通畅“八大水系”,将城区地下水排出与城郊湿地河渠相连接,提高地下水利用效率。结合城市改造和环境整治工作推进加强海绵型建筑、小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等建设。

5. 建设郊野公园,恢复城市自然生态。强化规划的引导作用,把国有未利用荒地及河滩地再利用与当前的城市更新、海绵城市建设相结合,通过实施黑河、山丹河等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一批郊野公园,丰富城市游憩空间,完善公园体系。

(三)注重城市修补,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1. 优化交通系统,倡导低碳出行。积极落实“窄马路、密路网”的规划建设理念,凡新建小区均要开放内部道路,拆除老旧小区道路封堵障碍,打通老城区断头路、瓶颈路,有效缓解城区内交通压力,形成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路网系统。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加强城市公交规划建设管理统筹,优化调整公交线路和场站布局,加快滨河新区高铁片区客运交通枢纽建设,完善高铁、公交站点换乘和景区接驳设计,增加大型社区及周边公交“微循环”服务。推行道路单行、潮汐车道,因地制宜建设慢行系统交通设施,实施城区主要街道自行车道综合改造,设置机非隔离设施,铺设彩色专用骑行车道,鼓励实施公共租赁自行车和共享单车发展,推动形成安全、连续、快捷的自行车和步行系统。建设立体公共停车场、同步配套汽车充电桩,有效缓解停车难问题,逐步取消老城区部分道路路边停车位,还路于民。

2. 统筹地下空间,推进综合管廊建设。强化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共享利用,大力完善城市给水、排水、燃气、热力等基础设施,加快老旧管网改造,有序推进各类架空线路入地,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公共厕所的建设和市政公用设施的运行监管,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统筹规划建设医疗卫生、教育、科技、社区体育、养老、物流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适时启动地下管廊建设,加快实施西、南二环路弱电管沟和10KV电缆沟建设,对城区高压线走廊同步开展外迁和入地工作,实现集约用地和净化城市天际轮廓线。在滨河新区、各类园区及成片开发区规划建设中,有条件的区域同步建设综合管廊,老城区结合道路整治、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等,统筹安排综合管廊或强、弱电线缆沟建设。统筹供水、污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等地下管线数据资源,搭建地下管廊信息管理综合平台,增强管网智能监测能力。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建设运营模式进行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和运营维护,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效率。

3. 实施风貌改造,塑造城市特色。以“清雅甘州”城市风貌色彩改造为示范,有序推进市区及各县城风貌改造工程的实施,有效控制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培育城市特色,统筹建筑布局,延续历史文脉,协调景观风貌,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加强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重点对城市形态、轮廓天际线、建筑色彩风貌、生态环境等方面研究,将城市设计和各类规划指标纳入土地出让的规划设计条件。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管控,进一步提高城市治理能力。

4.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按照“历史为根,文化为魂,西部风貌、张掖特色”的总体要求,严格实施《张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通过方城形制保护、传统中轴线保护、街巷格局保护、建筑高度控制、五塔恢复、景观风貌控制等措施,在中心城区建立“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四个层次的保护体系。在历史城区落实“两增两减”的建设控制要求,增加城市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减低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加强三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的规划建设,实施“四大景区”改造和张掖老街项目,突出古城风貌特色,恢复老城区功能和活力。

5. 实施旧城有机更新。把城市“双修”工作与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街区整治、生态环境整治同步实施,有机更新,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实施新乐、金安苑等老旧小区改造,对原有多层住宅楼逐步配套增设电梯、停车场,开展集中供暖、天然气和外墙保温等改造,提高老旧小区宜居性。加大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力度,提高货币化安置比重,逐步疏解老城区人口,到2020年全面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城市危旧房改造任务。

6. 严查严控违法建设,积极推进违法建设专项治理工作。严格落实中央和省上提出的“城市建成区违法建设专项治理工作五年行动”的相关工作要求。一方面减少存量,对现有违章建筑甄别确定,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增加工作透明度;另一方面遏制增量,加大对城市规划区内各类在建项目的监管,严厉查处各类违法建设行为,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城市“双修”作为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龙头”,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工作,摆上重要议事议程,统筹谋划,综合部署。要加快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协调推进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市政府成立城市“双修”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城市“双修”工作的统筹推进、指导协调。各县(区)也要制定各自的“双修”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内容和示范项目、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人。

(二)完善制度体系。结合工作推进,加快制定和完善《张掖市河道生态保护管理规定》、《张掖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张掖市国家湿地公园保护规定》、《张掖市户外广告设施设置管理办法》、《张掖市违法建筑管控办法》、《张掖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张掖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办法》和《张掖市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通过建章立制强化城市管理,配套支撑城市“双修”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深入实施。

(三)严格督查考核。实施城市“双修”督查考核制度,强化目标管理,合理确定考核指标体系,定期督查通报考核结果,并将其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

(四)加大资金投入。积极研究集成政策,主动加强项目对接,多方争取省级财政和中央专项资金支持开展城市“双修”。统筹整合使用各类转移支付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市财政在每年年度计划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城市“双修”项目,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大力推行PPP模式,撬动社会资本,助力城市“双修”。

(五)保障公众参与。制定城市“双修”工作宣传工作计划,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宣传城市“双修”的目的和意义,取得社会公众对“双修”工作的理解、参与和支持,形成良好的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舆论氛围。

张掖市人民政府

2017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