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政发〔2015〕128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及省属驻张有关单位:
《关于加快培育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进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经广泛征求各县区和相关部门意见建议,反复修改完善,已经市政府第6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印发,请认真遵照执行。
张掖市人民政府
2015年10月7日
加快培育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
推进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和《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加快培育体育产业,大力促进体育消费,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体育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凝聚力和竞争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现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将全民健身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决策,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重大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以建设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国际户外运动名城为目标,发挥特色优势,创新体制机制,把推进体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作为基本模式,把户外运动作为核心产品,把户外运动体系建设作为平台载体,扩大社会参与,增加市场供给,全面提升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体育产业环境明显优化,群众健身意识显著增强,基本建立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行业协同发展,体育与文化、旅游、健康服务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全市建成市场化运作的各类户外运动俱乐部50个,旅游业年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建成户外运动基地3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0万人,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2.9亿元,形成体育公共服务、休闲体验与市场服务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到2025年,初步建立起符合现代体育发展规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运作规范、功能完善,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户外运动体育产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体育产业园区和户外运动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张掖特色的体育产业知名品牌,催生一批富有后劲的体育产业重点企业,体育产业增加值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明显提高。建成市场化运作的各类户外运动俱乐部100个、户外运动基地50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60万人,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21.1亿元,形成以大众健身、户外运动、体育旅游、竞赛表演为特色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体育服务业体系。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体育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发展,实现体育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空间,丰富旅游文化发展内涵,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投入相结合。有效发挥政府资金的引领作用,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风险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体育产业投融资体系。
(三)坚持遵循规律和突出特色相结合。以做大市场、做强产业、做优产品为目标,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张掖旅游资源富集、文化内涵深厚、户外运动基础良好等独特优势,突出特色、挖掘内涵,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增强体育、文化对旅游的推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产品。
(四)坚持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相结合。促进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良性互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大力推进体育产业各门类和业态全面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体育消费需求。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完善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推进机制
1.全面深化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落实相关政策,促进体育领域资源全面开放,推动体育资源配置市场化。放宽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地区壁垒,简化审批手续,鼓励社会资本公平参与体育产业发展,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体育文化旅游产业。支持民营和中小体育企业发展,支持各类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体育文化旅游企业集团。加快推进体育领域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政社分开和管办分离,加快经营类体育事业单位改革,推动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推进重大品牌赛事市场化运作。
2.加大统筹力度。强化规划引导,将体育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纳入张掖市“十三五”发展规划,实现体育资源、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按地域相近、文脉相承、内涵相关、业态互补、特色各异的原则规划布局。全民健身体育产业规划及专项规划编制由体育、文化和旅游部门共同参与,确保协调一致。强化项目支撑,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优先进入国家特色体育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库,积极争取国家、省级体育文化旅游产业专项资金,集中精力组织实施一批体育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支持企业和各类机构复合经营体育、文化、旅游等相关项目,鼓励各类体育赛事、文艺展览、旅游节会等大型活动互联互动,提升价值和吸引力,降低综合成本。强化政策扶持,进一步健全完善投融资政策、财政和消费政策、税费价格政策、规划建设与土地政策,依法保障体育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用地需求,为推动体育旅游文化深度融合提供政策支撑。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全力向体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倾斜,重点支持公共服务体系、户外运动基础设施、重点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培育壮大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强化体育、旅游、文化活动统筹,以精品体育赛事为平台,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延伸体育产业链,提高体育产业附加值,着力打造融商、旅、文、体联动发展的体育赛事旅游聚集区,实现从体育赛事产品向旅游产品的转变与升级。
3.推动融合发展。抢抓“一带一路”和全国体育产业联系点建设机遇,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培育扶持,丰富体育产业内容,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等其它产业融合发展,使产业聚集模式更加丰富、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服务层次更加多样。在城市道路、绕城公路沿线、河流湖泊沿岸以及旅游道路两旁规划建设群众骑行和徒步绿道,连接城乡聚居区、公园、博物馆、文化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等,构建居民健身休闲绿道网络。支持旅游景区结合自身特点开发户外运动项目,建设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露营营地等设施。创新体育赛事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推动体育健身休闲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旅游业加快发展。促进体育与健康、养老、教育、传媒等行业融合发展,推动体育与住宅、休闲、商业综合开发,拓展新业态,满足新需求。促进体育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积极打造生态体育创意产业园,支持金融、地产、建筑、交通、制造、信息、食品药品等企业开发体育领域产品和服务。鼓励体育产业单位采取“互联网+”模式,发展体育智能穿戴、体育用品销售、体育健身服务、传统体育用品制造等产业。
4.建立协调机制。建立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发改、财政、建设、规划、人社、体育、文广新、旅游、交通、国土、工信、民政、金融、统计、教育、卫计、公安、林业、税务等部门参与的体育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协调工作机制,加强统筹规划,强化协调配合,研究解决体育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大问题。建立体育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靠实工作责任,落实制度措施,积极探索推进体育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新途径。成立体育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专家顾问团,参与指导体育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编制、重点项目论证评审和重大问题决策研究。
(二)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2015—2020年,争取全市每年建设90个以上村级农民健身场地、10条健身路径工程、2个笼式足球场。按照全省“一市一馆”“一县一中心”“一乡一站”“一村一场”的“四个一”工程建设标准,到2020年,市级建成田径场和体育馆、健身馆、游泳馆或滑冰馆,每10万人一个笼式足球场,每个乡镇、街道建成不少于4个体育项目的综合健身场馆,村级农民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结合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体育设施建设,合理布点布局,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群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盘活存量资源,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在城市建设10—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2.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坚持公共体育设施的公益性原则,提高使用效率,为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体育服务。从2015年开始,全市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逐步向社会开放。按照“谁管理、谁开放、谁运营”的原则,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加强安全保障。省政府实施的乡镇及社区体育惠民工程,各级体育彩票公益金建设的室外健身场地和健身路径一律免费使用,并实行属地安全与管理维护责任制,提高公共体育设施使用效率。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等实行工间、课间健身制度,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健身活动。倡导干部群众每天健身1小时,鼓励单位为职工健身创造条件,带动体育消费。加强体育技能培训,督促指导中小学切实保障体育课时,鼓励实施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计划。广泛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力争每个学生掌握2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鼓励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加强体育传统校、业余体校、运动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加快发展农民体育、社区体育、职工体育、老年人体育、残疾人体育和民间传统体育。
3.加强全民健身指导。健全市、县区两级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健身指导和运动能力评定。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重点发展一批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创新健身指导服务模式,探索设立集知识普及、信息咨询、运动康复于一体的科学健身示范区,推动有条件的乡镇、社区率先建成高水平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引导社区和体育协会举办以体育健身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群众性健身活动。鼓励各单位、团体举办各类体育活动,促进体育消费。结合当地体育文化传统,开发农村体育市场。
(三)培育壮大体育产业
1.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依托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体育传统,建设以山地户外运动、体育旅游休闲、体育节庆和民间民族体育为主导,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等服务产业、体育用品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打造一批梯次发展、特色鲜明的体育产业群。以祁连山、黑河、丹霞、湿地、草原、森林、冰川、湖泊、戈壁、沙漠等山水生态资源和旅游基础设施为依托,重点发展户外运动休闲产业,着力打造体育旅游休闲产业集聚区。充分利用气候和地理条件,大力培育冰雪和航空体育产业,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冰雪运动场地,支持县区建设综合性冬季体育活动中心。加快高台滑翔基地建设,发展航空体育运动。以体育运动协会、体育俱乐部、旅行社、体育旅游运营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山地户外运动、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培训、体育旅游中介、体育运动康复、体育旅游用品销售等生活性服务业,支持发展体育策划咨询、体育电子商务、体育会展、运动装备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职业体育俱乐部、品牌赛事和健身品牌,提高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以国家和省级生态工业园区为依托,发展壮大休闲健身产品及相关制造业。
2.推动传统体育产业纵深发展。坚持全民健身活动与促进群众健身消费相结合,大力支持发展健身跑、健步走、篮球、足球、排球、自行车、轮滑、武术、游泳、冰雪运动等群众喜闻乐见和有发展空间的体育项目。鼓励各县区根据自然、人文资源发展特色民俗体育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支持社会各界广泛开展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鼓励企事业单位提供一定经费用于开展职工体育活动。制定青少年校园足球实施意见,合理布局校园足球定点学校。创新竞赛机制,推进青少年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联赛发展。加强青少年体育培训,积极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校外体育活动中心。
3.加快发展特色体育产业。充分发挥传统体育、少数民族体育优势,加快发展民族特色体育产业。丰富通备拳、八门拳的体育文化内涵,提升赛马、摔跤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规模和水平,精心打造具有全省影响力的武术节会、赛马节会、民族摔跤节会。积极挖掘、整理和推广民间民俗体育,精心培育押加、裕固族顶杠子、摔跤等特色民族体育项目。
4.培育体育产业主体市场。鼓励建立各类群众性体育健身俱乐部,引导体育企业开展连锁经营。鼓励发展专业化程度高的赛事运营企业,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引导体育企业加强市场分析预测,增强质量、品牌和营销意识,提高市场竞争力。利用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孵化培育一批创新型体育企业,努力形成新的产业业态和经济增长点。坚持实施重大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结合城市资源、产业优势和传统特色,重点打造一批集户外运动、全民健身、体育培训、竞赛表演、休闲娱乐、展示展销于一体的体育产业园区。鼓励和引导体育部门利用场地设施、专业人才组建体育旅游企业,开展体育旅游业务。
(四)健全完善户外运动体系
1.编制户外运动专项规划。组织力量对户外运动体育产业进行全方位调研和可行性研究,确定重点项目和推进计划。邀请全国专业协会专家,对全市户外运动进行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张掖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规划》。对徒步越野、高山探险、攀岩、赛马、山地自行车、汽车摩托车、沙漠足球、航空体育、滑雪、滑冰、垂钓、漂流、露营等户外运动项目进行科学布局,努力把户外运动培育成为经济发展的大产业、旅游业的核心产品。
2.加快户外运动基地建设。全力打造“八大户外运动基地”,即:包括肃南祁连山健身步道、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健身步道、黑河湿地健身步道、山丹硖口汉明长城健身步道、焉支山健身步道、山丹马场健身步道、扁都口健身步道、临泽大沙河健身步道、高台大湖湾健身步道、甘州黑河湿地、东大山健身步道在内的张掖国家健身步道;包括黑河露营、沙漠露营、草原露营、枣林露营、花海露营、湿地露营、冰川露营、森林露营在内的全国露营基地;包括扁都口自驾游营地、沙漠体育公园汽车营地、黑河湿地汽车营地、平山湖自驾游营地、高台大湖湾风景区房车营地在内的自驾游基地;包括张掖国家沙漠体育公园、平山湖赛车场、临泽大沙河景区在内的场地汽车越野拉力锦标赛基地;包括祁连山素珠链主峰、祁连山一号冰川、祁连山七一冰川、祁连山八一冰川在内的山地探险基地;包括祁连山国际滑雪场、民乐扁都口滑雪场、肃南文殊山滑雪场在内的滑雪基地;包括张掖国际马文化产业园、肃南索朗格赛马场在内的马类运动基地;以及甘州区、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户外拓展训练基地。在重点景区配套建设户外运动设施,推进大景区建设和户外运动基地、文化产业基地建设的融合发展。
3.打造户外运动品牌赛事。坚持以“赛”为龙头,建立健全以“赛”育“市”和以“市”促“赛”的产业发展机制,带动体育娱乐、体育健身、体育用品、体育中介等产业发展,形成以赛事聚集产业要素和体育服务的新格局。鼓励和支持办赛主体多元化,进一步激活竞赛表演市场,增强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能力。支持和鼓励各县区举办和引进国内外高水平赛事,在引进国际、国内单项体育赛事的基础上,创新打造一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赛事品牌。充分发挥政府在申办国内外高水平体育赛事中的引导作用,搭建重大赛事申办运作平台,联合专业体育机构和有意向的企业,通过专业化、市场化运作方式,重点打造中国·张掖祁连山国际超百公里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张掖汽车拉力锦标赛、中国·张掖全国徒步大会、清华EMBA丝绸之路(张掖)全球商学院智慧精英挑战赛、腾讯益行家古长城公益挑战赛、美丽中国(张掖·临泽)生态马拉松、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民乐站)、张掖冬季山地户外邀请赛暨金张掖冰雪大会等一批精品体育赛事,充实、丰富“多彩张掖、运动之旅”主题活动内涵。探索建立财政保障与社会投资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体育赛事模式。“十三五”期间,市级创办两项国家级品牌赛事,力争在3—5年内形成1到2个品牌国际赛事,每个县(区)至少创办一项成长性好的省级以上品牌赛事,城乡居民人人培育一项户外运动爱好。
4.全力扩大参与群体。以张掖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为龙头,引导发展各级各类户外运动俱乐部,积极开展“三个一百”活动:吸引全国100家有资质的户外运动俱乐部认领张掖的景区、景点、户外活动基地,每个俱乐部每年组织100名户外运动爱好者在张掖开展一次户外活动,100家国内外媒体走进张掖大型宣传活动,带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扩大张掖体育旅游的影响力。
5.健全户外运动服务保障体系。投资兴建包括管理体系、活动体系、装备制造业体系在内的公共服务体系。由政府出资建设山地通讯导引、报警、呼叫系统、专业应急救援系统、干线公路步道交通系统、宣传推介系统等公共服务设施,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保障。加大对登山户外运动的规范管理,严格登山户外运动经营和组织活动资质,扶持发展民间山地救援力量。建立健全山地户外运动安全保障、医疗保障队伍,为举办各类大型赛事活动提供优质服务。
四、保障措施
1.加大资金投入。市财政每年设立市级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体育企业、产品、服务、项目和人才培养给予扶持,着重培育具有影响力的户外体育品牌。采取贷款贴息、以奖代补、政府(重点)采购、后期购买和奖励等方式,重点支持体育产业基地、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体育产业园区建设和举办国内外知名体育赛事,扶持户外俱乐部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体育人才培养。
2.创新市场机制。积极开放各类体育产业市场,建立公开、透明和管理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和创新体育类社会组织管理模式,健全和完善法人治理机制。通过搭建政府体育服务贸易平台,培育一批符合市场发展规律、运作规范、竞争力强的体育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引进国际体育经纪人及体育中介服务机构,通过协会引导市场主体举办永久性赛事,形成广泛的国际国内影响。
3.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推动体育社会组织社会化、实体化发展,充分发挥其市场主体作用。放宽体育社会组织准入条件,制定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和办法,支持体育社会组织快速发展。加快培育体育产业行业协会和体育中介组织等各类体育社会组织,鼓励慈善机构、基金会等其他非体育类社会组织参与体育服务。
4.加强体育知识产权运用保护。建立体育赛事主办权名称、标志、标识自愿注册制度。通过冠名、合作、赞助、广告、特许经营等形式,加强对体育组织、体育场馆、体育赛事和活动名称、标志、标识等无形资产的开发,提升无形资产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推进赛事举办权、赛事转播权、运动员转会权、无形资产开发等具备交易条件的资源公平、公正、公开流转。支持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产品。完善体育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5.创新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将体育人才发展列入全市人才发展规划和人才创新计划。鼓励乡镇、街道、社区聘用体育专业人才从事群众健身指导工作。完善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互为补充的多层次人才奖励体系,对体育文化创意与设计、自主研发、经营管理等人才进行奖励和资助。
6.加强行业管理。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工作机构,充实工作力量。选择有特点、有代表性的项目和区域,通过建立联系点机制,跟踪发展情况,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统计部门根据国家体育产业分类标准,建立体育产业常态化统计机制和评价监测机制,定期公布相关数据。
7.营造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大宣传推介力度,鼓励各级各类媒体开辟专题专栏,开办张掖电视台户外栏目,创办《张掖日报》户外周刊,普及健身知识,宣传健身效果,积极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体育消费习惯,传播体育带来的正能量,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体育品牌赛事,创新宣传形式和宣传渠道,打造“国际户外运动名城”城市名片。鼓励户外运动走进中小学课堂,确保学生掌握1项以上户外运动技能。把全市列入重点发展范围的包括滑雪、滑冰等重大体育项目纳入中小学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日常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使生态教育与终身体育、全民健身融为一体,在全市形成“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良好发展氛围。
8.严格督查考核。制定体育产业联系点和示范区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加大工作考核和督查力度。及时总结和推广好经验、好做法,既注重特色,又把握特点;既注重提升,又培育典型;既示范带动,又突出重点,整体促进全市体育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切实加强体育市场监管,完善户外运动体育市场管理规章,建立行政监管、社会监督与服务认证相结合的户外运动体育市场管理体系。
附件:重点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