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 2024-12-02 18:27 来源: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背景色:
 : 

张政发〔2012〕46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及省属驻张有关单位:

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我市种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种子产业已发展成为全市产业化程度最高、联系农户最广、农民收入比重最大、农业效益最为显著的支柱产业,张掖已成为全国最大、最具知名度和竞争力的市级玉米制种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当前我市种业发展还存在基地基础设施不配套、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种子监管能力亟待加强、市场秩序有待改善、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现代农作物种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和《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意见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1〕77号)精神,加快推进我市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国家级玉米制种繁育基地要求,坚持“精准生产、精品加工、规范管理、扶优扶强”的原则,突出基地建设、企业培育和行业监管三个重点,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整合种业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种业投入,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推进种业大市向种业强市跨越。

二、发展目标

全市种子生产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市场监管能力显著提升。到2020年,建成相对集中、长期稳定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优势种子生产基地140万亩,年产各类农作物种子7亿公斤,产值达60亿元以上,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打造8家左右繁育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健全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种子管理体系,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相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将张掖打造成以杂交玉米种子为核心的国家级农作物种子优势繁育基地。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基地建设,提升供种保障能力

1.建设“四化”种子生产基地。按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求,重点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的杂交玉米、马铃薯、大(小)麦、瓜菜、花卉和杂交油菜等种子生产基地,全面提高种子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保障种子供应数量和质量安全。

——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以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为主,辐射其它适宜区,建设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优势繁育基地120万亩,年产种量稳定在6亿公斤以上,占全国大田年用种量的60%以上。配套末端灌排渠系、高效节水设施、田间道路、晾晒场地、联合作业机械等,提高基地单位面积产出能力。

——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以民乐、山丹县为主,辐射肃南县,建设基地5万亩,年产脱毒种薯12.5万吨。主要建设脱毒组培室、病毒检测室、原种生产网棚、种薯贮藏库,配备仪器设备,提高脱毒种薯质量、产量及贮藏能力。

——瓜菜、花卉、中药材种子生产基地。在全市适宜地区,建设全国一流的瓜菜、花卉种子生产基地7万亩,年产种量140万公斤。主要建设膜下滴灌、制种网棚、田间道路等,提高单产和质量。

——杂交油菜种子生产基地。在民乐、山丹县建设基地1万亩,年产种量150万公斤。主要建设田间道路、质量检验室等,配套必需的机械和仪器设备,稳定提高供种能力。

——小麦、大麦种子生产基地。在民乐县、山丹县、甘州区建设小麦良种繁育基地5万亩,年产种量2000万公斤。在山丹、民乐县建成优质啤酒大麦种子生产基地2万亩,年产种量800万公斤。配套作业机械、田间道路、质量检验室、储藏库等。

——建立品种试验基地。根据作物种植区划、优势区域布局和生产实际,在不同生态类型区的原(良)种场新建6个农作物品种试验站,形成覆盖不同生态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品种试验网络,为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提供支撑。

2.创新基地建设运行模式。引导优质基地向优势种子企业集中,支持种子企业加大对种子生产基地的投入,通过土地流转、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等方式,建立企业直接管理、相对集中的种子生产基地,完善种子企业与制种农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民增收与企业增效的双赢目标。

3.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修订完善各类农作物种子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推广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高效节水、统防统治、联合收获等集成配套技术,提高种子生产的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种子企业要建立完善田间生产档案,强化田间抽检和检疫,保证种子生产安全。

4.严格基地管理。企业落实制种基地实行准入制度,按照种业协会自律公约的要求,缴纳保证金。县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种子生产基地规划的制定,乡镇政府按照品种面积合理布局,同一品种连片种植,做到一村一企一品或一乡一企多品。种子基地要向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倾斜,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公开配置资源,将优质基地配置给优势企业。主要农作物常规种子生产和非主要农作物制种,跨县区落实基地,实行登记备案管理。严格执行《甘肃省农作物种子基地管理办法》,主要农作物杂交种子生产应当以村为单位组织生产,村民委员会或农民制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接受全体制种农户的委托,代表全体制种农户与种子生产企业签订单斤计价种子生产合同,统一使用由省行业管理部门监制的标准合同文本,在县区种子管理部门、乡镇政府的监督下签订;要公开合同内容,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严禁与无生产资质的企业和个人预约生产种子。各级政府要加强种子生产基地管理和服务,不得违法出台收费政策。种子生产农户应当按照技术操作规程生产种子,并按合同约定交售种子。禁止非合同方种子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与制种农户恶意串通,私留、倒卖亲本(原种)或按合同约定生产的种子。

(二)推进机制创新,培育现代种业产业体系

1.强化种业公益性研究。明确科研分工,理顺“产学研、育繁推”关系;公共科研、教学单位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重点承担种质资源搜集、保护、鉴定、引进和育种材料的改良和创新,常规作物育种和无性繁殖材料选育等公益性研究。开展种子生产机械研发和推广。建立公共研究成果共享平台,为种子企业提供科技支撑。

2.提升企业研发能力。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扶持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的玉米种子龙头企业和马铃薯种薯企业,建设商业化育种中心,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开展商业化育种。到“十二五”末,建成杂交玉米商业化育种中心5个、马铃薯商业化育种中心1个。

3.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着力在骨干种业龙头企业的培育上实现跨越,提高种子市场集中度。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种子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淘汰一批小型企业;鼓励大型优势种子企业并购优势科研单位和具有一定市场份额的种子企业,促进种业资源整合;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支持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农作物种业,优化种业企业布局;通过企业联姻,促进中小种子企业合并重组,做大企业规模。到“十二五”末,将杂交玉米种子企业整合到20家以内、马铃薯脱毒种薯企业整合到4家以内。

4.提高企业加工能力。支持重点种子龙头企业购置先进的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检验和仓储、运输设备,改善企业生产加工条件,推广精品加工、精深加工技术,建成大型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20个,整体提升种子加工技术水平;新建1000吨现代化果穗烘干生产线50条,累计达到80条,烘干能力达到80万亩,形成玉米种子果穗烘干、分散晾晒、网箱风干相结合的干燥方式,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5.建立企业退出机制。坚持扶优扶强,淘汰弱小企业,优化制种企业结构,促进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配置,要为“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积极创造条件,确保有稳定的生产基地;要加大对种子企业、种子生产基地信誉等级评估结果刚性应运,在基地落实上优先保证AAA级企业的生产面积,逐步淘汰A级企业;要限制发展代繁代制企业,对于经济实力弱、信誉度差或种子质量抽检中连续存在质量问题的企业,换证时市县区不予审核,逐步淘汰出局。种子企业租借生产许可证、超范围生产或允许个人挂靠生产的,一经查实,要严肃处罚,并建议省农牧厅吊销生产许可证。

6.实施品牌战略。支持企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打造全国知名的良种品牌。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张掖玉米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管理办法,加大推广、使用、管理力度,凡本市生产的符合质量要求的杂交玉米种子都应使用“张掖玉米种子”证明商标,使我市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与生产的优质种子相得益彰,提升种子附加值,通过树品牌、创名牌,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市场份额。

(三)强化监督管理,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1.完善监管机构。按照“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总体要求,市、县区成立种子管理局,与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合署办公。按照每2万亩制种面积配备1名管理人员的要求,加强管理执法力量,人员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加强能力建设,补充完善种子管理执法和质量检测设备,配备交通通讯工具,为有效开展工作提供保障。

2.强化种子质量管理。建立企业自检、县区普检、市级抽检的种子质量管理体系,推行种子质量全程控制措施,确保种子质量不下降。种子管理部门要积极开展播前亲本质量抽检及播后隔离区检查、苗期去杂检查、授粉期去雄检查和种子收获后质量抽检工作;要严格执行种子生产隔离标准,对隔离区不达标的基地,依照有关规定从严查处;要坚决依法打击农户(个人)在种子生产基地故意种植大田、插花种植同类品种(组合)扰乱正常种子生产秩序的行为。要建立健全种子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市级品种真实性DNA检测中心、脱毒种薯病毒检测中心;新建5个县级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测综合站;每个种子企业都要建立标准化检验室;形成职责明确、各有侧重的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网络,提高种子质量监控能力。

3.严格企业准入。要提高企业准入门槛,从2012年起不再为代繁代制企业办理生产经营许可证审核,种子企业数量实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实行县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市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复核的两级审核制度;新增玉米制种企业必须是实体公司,一律报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后上报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要严格执行新的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换证企业不具备条件的一律退出种子生产经营市场。加强对种子企业基本建设立项备案的管理,建立市发改、工信、农业等部门会审制度,定期不定期开展前置审批会审,严把种子企业基本建设立项关。

4.强化市场监管。要建立市、县、乡三级联动的政府监管机制和政府主导、农业部门牵头、相关单位参加的联合执法长效机制。坚持属地管理原则,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租借许可证生产、超范围生产、抢购套购、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等行为,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秩序。玉米种子调运实行“两证”制度,凡是外调的玉米种子,必须办理玉米种子准运证和植物检疫证。

5.加强行业自律。各级种子行业协会和基地协会要充分发挥协调、服务、维权、自律作用,提高服务水平。市种子行业协会要加强种子企业重质量守信用等级评估工作,及时公开评估结果,为基地选择企业提供依据;制定完善行业自律公约,组织开展种子市场联防联治工作。县区种子行业协会(或产业联合会)要积极配合县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搞好基地落实中的企业准入;开展种子生产基地诚信评估,为企业选择基地提供依据;监督执行协会自律公约。乡镇基地协会要在协调基地落实、解决矛盾纠纷、协商种子价格等方面做好工作。

四、加大政策支持,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

1.制定发展规划。按照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编制张掖市国家级百万亩杂交玉米种子优势繁育基地建设规划和县(区)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分作物、分区域、分阶段提出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明确“十二五”和今后10年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任务和措施。调整和优化农作物种业资源配置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作物种业,加大对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2.加大项目支撑。统筹土地整理、种子工程、新增千亿斤粮食、农业综合开发专项等项目,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农作物种业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四化”种子生产基地、南繁科研鉴定基地、品种测试和试验、种子检验检测、种子信息发布平台和交易中心、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和耕地质量监测站等基础设施建设。

3.加大资金支持。整合创新能力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工程、科技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资金,设立现代种业科技创新基金,对科研育种、土地流转等方面给予奖励扶持。对获得省内外和国家审定推广的主要农作物杂交种子或常规种子给予一定奖励;对整村流转土地建立稳定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000亩以上、流转时限3年以上的,政府每亩给农户一定补贴,给企业一定贷款贴息补助。

4.强化基地保护。实行种子基地保护制度,建立杂交玉米、马铃薯、蔬菜花卉和油菜种子生产保护区,保护区内不得种植妨碍种子生产的作物,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和轮作倒茬外,不得改变种子生产保护区的用地性质。引导和鼓励企业、农户增加投入,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

5.开展种子生产保险试点。积极探索开展玉米种子生产保险试点,建立财政、企业、农户按比例分担保费的长效机制,完善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商业化运作的种子生产风险分散机制。

6.扩大种子机械补贴范围。将“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所需制种机械纳入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扩大先进适用制种机械的推广应用,提升种子质量和商品化率。

7.加强种业信贷和运输支持。将种子收购贷款作为农业政策性贷款,鼓励引导相关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性银行加大对种子收购的信贷支持力度,并按权限下调贷款利率,确保种子及时收购和农民制种款按时兑付。创造条件,积极推动大型种子企业上市融资。在玉米种子外运季节,市工信、铁路运输等部门优先保障种子外运。

8.鼓励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支持育种科研教学单位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或技术入股等方式进入种子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研发,促进科技资源合理流动。允许市内科研教学单位事业编制科研人员采取停薪留职等多种方式进入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对企业引进的高端科研人才,政府参照有关政策协助解决户籍、住房和待遇等问题。

9.加强经费支持和队伍建设。市、县财政部门要将种业作为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之一,把种子市场监管、质量监督检验、品种区域试验等农作物种子管理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每年定期拨付,切实保障种子管理工作的经费支出。适当提高罚没收入的返还比例,用于开展种子市场专项整治。加大种子质量安全管理投入,田间检验和质量抽检收费全额返还,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种子管理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廉洁公正、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素质过硬、力量充足、装备精良的种子管理队伍,提高种子管理和执法水平。

10.落实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符合条件的种子企业免征增值税;对“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从事种子生产的企业,按规定减免企业所得税;对符合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的种子生产经营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对种子企业兼并重组涉及的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收益、土地房屋权属转移等给予税收优惠。

11.加强组织领导。市、县(区)政府要把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大事、要事来抓,尽快制订本地区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方案,落实好各项任务和措施,切实加强对农作物种业工作的领导。市上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农业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局、工信委、公安局、财政局、人社局、国资委、国(地)税局、工商局、质监局、政府金融办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张掖市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研究解决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拟定重大政策。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细化任务,相互配合,落实工作措施,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