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工作成效展播(一)张掖市多维织密生态防护网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来源:张掖市生态环境局日期:2025-07-08

近年来,张掖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锚定生态文明建设“一总两分”目标,以祁连山、黑河、北部防风固沙带为核心,通过护山、节水、治沙、碳汇多向发力,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态答卷。

守护祁连焕新颜,构建生态保护长效机制。构建起全链条治理、常态化监管体系,出台《关于建立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掖段)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建立跨区域联席会议和多部门联动执法机制,设立祁连山林区法院、检察院,创新生态警务模式。深化“绿盾”监督与“守护”祁连山专项行动,联合青海海北州开展跨区域执法,完成历史遗留无主矿区治理,强化水电、旅游设施监管。建成“一库一图十二网九平台”智慧张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每季度开展卫星遥感对比分析,为生态保护提供技术支撑。中科院评估报告显示,祁连山保护区明显改善区域较2017年增加37.5%,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植被生产力分别增长10.9%、7.8%、14.8%。

全域修复提质效,推进系统治理见行见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推进全域生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在荒漠化防治领域,实施57.06亿元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一期项目,综合治理沙化土地387.2万亩,临泽县小泉子治沙试验站获评“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国土绿化试点、祁连山北麓水源涵养等项目落地实施,累计完成营造林224.7万亩、退化草原修复992.9万亩、退耕还林4.17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5%,草原植被综合盖度达50.98%。完成首轮229处、总面积3.53万公顷一般湿地名录认定。梨园河临泽段、黑河高台段获评“省级美丽幸福河湖”。

严守水资源红线,筑牢流域生态平衡根基。坚决扛牢黑河中上游生态保护责任,严格落实“全线闭口、集中下泄”调水制度,连续25年完成国家分水任务,保障下游东居延海连续20年不干涸。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原则,深化水权、水价、水管体制改革,建成省级节水型企业7家、各类节水载体109家,6县区均达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标准。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50.1%,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4%。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35万亩,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62,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擦亮生态新底色,实现环境民生双促双升。市区空气质量连续9年达国家二级标准,2025年1-5月综合指数3.04,同比降6.5%,优良天数比例76.8%,同比升7.1%。8个国控、6个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均达Ⅱ类及以上。推进厕所、垃圾、风貌"三大革命",农村人居环境蝶变升级,乡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废旧农膜回收、秸秆饲料化、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率均超85%,尾菜综合处理利用率84.45%。全市所有行政村建成省级“清洁村庄”,建成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210个、“和美乡村”7个。农业面源污染可控,化肥用量增幅低于国家指标,农药用量“零增长”,土壤环境总体安全稳定。

绿色转型增动能,激活生态价值转化引擎。构建“1+N”碳达峰政策体系,新能源装机占比超80%。打造5个百亿级现代农业集群,建成高标准农田356万亩、水肥一体化225万亩、戈壁设施农业6万亩,玉米制种面积120.7万亩。创建全省首家“碳中和”酒店,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实施工业“三化”改造92项,建成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16户,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27.7%。创新“一组一院三中心六机制”转化模式,发布2021-2022年全市及六县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建成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完成435.1万亩林草碳汇交易,推出“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林权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强化监管固根本,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建成10个环境空气自动站、14个地表水监测断面、634个区域声环境点位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生态要素和重点排污单位全监控。推行"普法宣传-教育引导-告诫说理-行政处罚-监督整改"渐进式执法,运用自动监控、用电监控、无人机等开展非现场监管,2025年以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立案查处环境违法12起。第三轮中央督察反馈20个问题已完成整改10个,剩余10个正加速推进。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