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张掖要闻 > 县区动态 > 山丹县

山丹:“六个空间”共建“五大产业”富民

发布时间:2025-07-22 17:07 来源: 甘肃山丹

【字体:

乡村振兴是时代发展的“主动脉”,更是社会繁荣的“稳定器”。山丹县立足资源禀赋,深挖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壮大“薯草菜羊马”五大富民产业,不断拓展现代农业物理、技术、加工转化、农业资源价值衍生、市场化品牌化、深化改革“六个空间”,全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实现全县农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0亿元。

从黄金种薯到精深加工的全链崛起

唤作“洋芋”的马铃薯,是刻在山丹人舌尖上的记忆。这里光照充沛、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加之百年种植底蕴,造就了马铃薯高产、高淀粉精粉的出众品质,成为培育优质种薯的黄金产区。2019年,山丹县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区域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对保障河西地区马铃薯用种起着关键作用。

七月的山丹乡间,小路两旁的田野里,淡紫与洁白相间的马铃薯花连绵起伏,汇成一片壮阔的花海。在葱翠绿叶的映衬下,朵朵小花密集绽放,蔚为壮观,形成独特的乡村景观。据悉,今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3.5万亩,此刻花海如潮,展现出蓬勃的生长势头。

近年来,山丹县聚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客商引进、示范带动、龙头培育和品牌打造,实施产业集群、良种繁育基地等重点项目,显著提升种薯繁育能力(生产组培苗8000多万株、原原种1亿粒),建成河西马铃薯试验站,良种繁育基地达5.5万亩。同步建成亚盛薯业2条万吨马铃薯全粉加工线,年加工马铃薯10万吨以上,并开发生产马铃薯淀粉、薯麦混合粉、粉条、粉丝、粉皮、薯泥、搅团、马铃薯面条和马铃薯面丁等多元化精深加工产品,产业链总产值达12.5亿元,真正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薯”,从“粗加工”到“全产业链”的突破性发展。

特级饲草撬动智慧加工新“钱”景

一株燕麦草,一方农户生。今年,山丹县播种28万亩燕麦草,得益于独特的地理条件,孕育出的特级燕麦草蛋白含量高达9%-12%。种植过程中,当地采用“一体化播种”技术,实现了施肥与播种一次完成。凭借优良品质,山丹燕麦草畅销周边地区,成为支撑西北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质“粮仓”。目前,全县饲草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35万亩。

不同于马铃薯花的绚烂,山丹的田野间,燕麦草以另一种姿态铺展开来。28万亩的草甸上,挺立的茎秆齐整,狭长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坚韧的光泽,构成一片沉静而厚实的绿毯。这片深沉、充满生机的绿色,不仅滋养着骏马牛羊,更彰显出这片土地孕育特级牧草的磅礴力量。

从“一棵草”到“一条链”,山丹县坚持以水定产业、以水调结构,大力发展以燕麦为主的牧草产业,着力培育发展山丹马场优质燕麦和老军、陈户、位奇优质苜蓿产区,持续打响“山丹牧草”品牌;同时,成功打造饲草智慧综合产业园,研发推广饲草新品种3个,建立饲草良种基地1.75万亩,建成饲草颗粒加工生产线2条,带动8户饲草加工企业发展,开发出裹包苜蓿、燕麦、全贮玉米等优质青贮饲草系列产品,各类草产品加工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初步形成以种植、繁育、生产、加工等为一体的饲草产业体系,产业链总产值达6亿元以上。

富硒高原夏菜引领绿色增值快车道

发展富硒高原夏菜,山丹县具有昼夜温差大、病虫害相对较少、光热充足、土壤富硒、水质纯净的独特自然资源优势。近年来,山丹县调整产业结构,把发展高原夏菜种植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来抓,引导农户连片开发“高原夏菜”生产基地,让更多农民享受到产业增值的收益。

在清泉镇南湾村绿色富硒蔬菜智慧化示范基地,头茬富硒西兰花的采收工作刚刚圆满结束,工人们便马不停蹄地在邻近地块抢栽二茬苗。起垄、覆膜、定植,道道工序严格按标准执行。这种“采收即种”的一年两茬模式,不仅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更让基地始终保持着高效运转的活力,为农民带来了持续可观的经济效益。

高原夏菜的蓬勃发展是山丹县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缩影。近年来,山丹县充分依托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高原夏菜产业,深挖陈户寺沟高原夏菜生产基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生产能力,建成千亩西兰花种植基地3个、千亩芦笋基地3个,辐射带动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6.4万亩、产量达15万吨,着力推动产业向绿色生产、包装加工、冷链配送、供港澳直销等全产业链方向拓展。同时,立足富硒土壤面积广、土层厚、浓度高的优势,持续深化市场化品牌化发展,在现有基础上加快富硒土地认定与基地建设,力争通过5年时间,认定天然富硒土地2万亩以上,建设富硒基地10个,打造1个富硒公用品牌,实现富硒产业综合产值1亿元,助推蔬菜产业发展道路越走越宽、提档升级,为农民增收致富铺就了康庄大道。

地标羊肉乘“光”而上链动循环

山丹县肉羊养殖历史悠久,是河西走廊品质绝佳的肉羊养殖大县。当地有麻黄、珍珠草、沙葱、针茅及50多种中草药,是羊的最佳天然食物,因此山丹羊肉有着“百药之库”的美誉。该羊肉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并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首次认定的“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和“甘味”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好中优”目录,是山丹县草畜产业的支柱之一。

光伏赋能生态养殖,探索产业升级新路径。走进山丹县20万只光伏生态羊养殖示范项目现场,四排整齐排列已经建成并网发电的圈舍已投入使用。与普通圈舍不同的是,这些新型圈舍的房顶换成了光伏板,让羊儿们住上了“光伏房”,实现了农业收益与能源发电双赢。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羊”。为放大“山丹羊肉”地域优势、做强品牌,山丹县依托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项目,大力提升羊产业比重,构建起“良种繁育+肉羊育肥+屠宰加工+市场销售”的优质肉羊生态循环全产业链新模式。通过建成现代肉羊产业园、5个万只肉羊养殖园区,实施20万只光伏生态羊养殖、张掖绿沅农牧肉羊养殖基地等项目,累计建成肉羊规模养殖场232个,规模化比重达65%,肉羊饲养量突破220万只。同时,加快推进建设牛羊全产业链项目,羊屠宰线已投产运营、牛屠宰线开工建设,年加工能力达30万只以上,实现产业链总产值10亿元以上。

千年马韵孕生文旅兴业新篇章

南靠祁连山,北依焉支山,两山之间百万亩肥美的草原,便是山丹军马场。自西汉起便是养马屯兵的战略要地,其悠久的养马历史让这里的农户一直有养马的习惯,形成了浓厚的马文化底蕴和较为完善的马产业基础。

在辽阔的军马场草原上,矫健的马儿正自由驰骋。一匹匹毛色油亮、肌腱分明的骏马,或低头悠闲食草,或昂首嘶鸣,鬃毛在风中飞扬。牧马人骑着训练有素的伙伴,熟练地引导着马群,马蹄踏过丰美的草甸,溅起细碎的泥土。

近年来,山丹县以马文化为主题,建设赛马场、观光马道、育马基地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景观绿化、生态停车场、道路等附属设施,打造集马术表演、体育赛事、名马寄养、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马文化产业园。同时,大力扶持天马科技、龙腾科技等龙头企业选优品种、扩繁种群,加快推进孕马血清深加工和马文化产业园项目建设,培育孕马养殖龙头企业2个,带动全县29家养马场(户)参与发展,全县孕马养殖量达2万匹以上,孕马血清产量约380吨、产值达1亿元以上。基于此坚实基础,山丹县进一步聚焦孕马产业,以大马营镇、霍城镇、李桥乡为试点,实施“以点带面、示范推广”策略,全力推进集孕马标准化养殖、马血清精深加工、马肠衣加工及马文化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孕马养殖产业园建设,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实现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与综合效益倍增。

“薯草菜羊马”五业齐兴。山丹县立足资源禀赋,深耕“六个空间”,让五大特色产业在祁连山下的沃野田畴间竞相绽放,绘就了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壮美画卷。这条充满活力的产业链条,铺就了山丹乡村全面振兴的振兴之路,为时代发展贡献着坚实而温暖的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