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县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成风化俗,探索创新“四个一”工作机制,着力拓宽文明实践“最大半径”,用心用力做优“服务惠民文章”,切实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走深走实。
“一把手牵头”,确保文明实践“推得动”。注重纵向工作指导,加强横向统筹协调,明确新时代文明实践是“一把手”工程,县委书记任文明实践中心主任,各级党组织“一把手”牵头抓总,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党组织书记“牵头抓”的工作作格局。施行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五级网络”阵地和志愿服务管理运行、督查考核、激励机制,把文明实践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精神文明创建测评体系,为文明实践有序开展提供机制保障。
“一体化推进”,确保实践载体“全覆盖”。整合各种资源,集聚多方力量,构建覆盖城乡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文化大院“四级网络”阵地,融⼊文化元素,打造实践品牌,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一站一品”建设,做到“构建多元化一站一品牌”;建立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体育健身、卫生健康、政务服务、为民热线等11+N个志愿服务平台,以此为依托,推进政策理论宣讲进基层,组建以党校教师、中小学校思政课教师、“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理论宣讲志愿者,面向广大群众和青少年宣讲党的方针政策,截至目前开展3场宣讲,受众600余⼈。完善“一约四会”长效机制,建立殡葬改革长效机制,倡导移风易俗,营造文明新风。
“一站式运行”,确保一个中心“有活力”。坚持融为手段,合为目标,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和融媒体中⼼“五个融合”:即阵地融合、平台融合、⼈员融合、制度融合、活动融合,开启“一站式运行”模式。建立统一的指挥调度中⼼,充分利用融媒技术与数据优势,在“新民乐”APP设置“文明实践”主模块,下设“文明直播”“文明积分”“志愿服务”等19个子栏目,实现点单、派单、接单的线上线下共建共享。中心内置文明实践管理办公室和志愿者之家,坚持机构、⼈员、设施权属不变的原则,抽调文明办、实践办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共同设计群众参与度好、关注度高、吸粉能力强的实践活动,通过大屏⼩屏、线上线下深度报道,合力讲好民乐故事。
“一盘棋统筹”,确保志愿服务“惠民生”。紧扣“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目标要求,各党支部建立各具特色志愿服务队伍;坚持“一盘棋统筹”,完善“中心吹哨、部门动员、多方参与”的运行机制和“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组织接单”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建立“O2O”线上线下、供需对接、闭环运行的志愿服务模式;围绕民乐特色产业和地缘优势,精心设计“相约星期五”、零工驿站、蒲公英等1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品牌志愿服务活动向基层拓展。全县文明实践体系覆盖城乡,志愿服务活动精准高效,新时代文明实践成果丰硕,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