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张掖要闻 > 张掖要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张掖市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19-06-28 16:12 来源:

【字体:

近年来,我市全面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理念,深刻汲取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沉痛教训,坚决扛牢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扎实开展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改整治,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重点领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整治保护修复。至目前,原国家环保部约谈、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新闻媒体反映和全面自查清理出的179项具体问题全部完成现场整治任务,矿业权、水电站、旅游设施项目分类退出工作全部完成,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突破。

制度体系逐步完善

将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任务谋划部署,出台一系列政策规定,有力推动全市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各项工作。目前,编制的《张掖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已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颁布实施。印发《张掖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方案》,成立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领导小组,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重点工作进行考核推进,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号召全社会共同参与,有力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修订完善《张掖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开展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实行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一票否决”制度,将考核结果与领导班子评价、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挂钩;印发《张掖市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0年实现重点领域和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跨地区、跨流域补偿试点示范取得明显进展,多元化补偿机制初步建立;制定《张掖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案》,建立由统计部门组织协调督导、资源主管部门主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完成祁连山地区和全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填报工作;结合开展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在肃南县康乐镇先行试点,对1991平方公里区域的自然资源进行全要素调查和统一确权登记,探索建立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调动权益主体监管保护的积极性。

稳步提升环境质量

加强生态环境监管,组织实施沿河村镇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等流域水污染防治综合整治工程、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全力以赴打好打赢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持续推进农村炕烟炉烟、燃煤锅炉、道路扬尘等主要污染源专项整治,巩固提升空气质量。近年来,全市区域生态环境质量EI指数逐年增加,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2018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86天,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值分别为66微克/立方米和32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96.3%,黑河干流、黑河湿地断面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县级以上城市在用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均达到省政府下达的年度目标要求,全市未发生因耕地土壤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超标且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和因疑似污染地块或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不当且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

优化区域生态空间

制定涉及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山丹、民乐、肃南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五大类64小类负面清单,明确提出管控要求,严格限制不具备区域资源禀赋条件、不符合生态功能区开发管制的项目和产业准入。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加强各类主体功能区空间管制,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六个工业园区,实施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控制城镇空间以及工矿建设空间和各类开发区用地比例,探索和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严格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对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保护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等国家级、省级禁止开发区域以及其他各类保护地,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构筑起国土空间布局体系的“骨架”和“底盘”,最大限度保护重要生态空间。制定出台《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并获得国家批复,从管理体制、综合治理等方面有序推进祁连山生态系统重建。

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以绿色发展崛起为目标,以十大生态产业为支撑,以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重大项目为载体,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兴产业引进培育,着力构建符合绿色发展要求、切合张掖市情实际、富有生机活力的绿色生态循环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做优做强玉米制种、蔬菜两大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发展食用菌、中药材等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持续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全市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达309个,高台县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临泽县获评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民乐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示范园,28个产品获评甘肃名牌产品,“金张掖”农产品品牌更加响亮。着力发展生态循环型工业,打造特色优势突出、产业协调高效、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生态工业产业体系;加快发展以水电、风电、光电等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以钨钼合金、复合建筑材料等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等一批重大生态工业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大力推进大数据产业建设,华为张掖大数据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达成意向性协议。2018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34.44亿元。着力推动旅游与文化、体育、医养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4A级景区16家、位居全省第一,丹霞景区跻身全国百万人次大景区行列。2018年,全市共接待游客317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0.7亿元,累计建成各类创业创新基地、空间178万平方米,入驻入孵企业4926户,新增就业5.9万人,“双创示范”工作获国务院和省政府通报表扬,张掖入选《半月谈》2018十佳最具绿色投资价值城市和《环球时报》2018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高台县获评全省唯一全国创新型县。

打造绿色人居环境

加大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展城市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常态化推进全域无垃圾治理,加快城市绿地建设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绿色人居环境。至目前,全市建成投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6座,设计日处理生活污水14.1万吨;2017年以来,新建污水管网251公里,地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6.81%、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7.28%、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达86.19%、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100%;建成运行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场6座,均通过了建设部、建设厅组织的无害化处理等级评定;甘州区建成投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一期工程,日焚烧处理垃圾400吨,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完成城区4条全长15.6公里黑臭水体治理;建成区绿地率达35.39%,绿化覆盖率达39.9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38.64平方米,先后被评为“全国绿色生态示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省园林城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21个、国家级生态村3个,省级生态乡镇53个,省级生态村21个,位居全省第一;73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和102个“万村整洁”示范村建设成效明显;评定市级专业旅游村12个,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17个,山丹县硖口村列入国家第五批传统村落名录;全市就业、教育、健康、电商、生态等领域扶贫成效显著,1201户3986人实现脱贫,剩余38个贫困村全部验收退出,5个“插花型”贫困县区全部脱贫摘帽,全市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15%。

弘扬绿色生态文化

着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利用专题培训、辅导报告、网络培训等多种方式,每年定期对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培训,深入学习党中央及习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现全市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全覆盖。制定印发了《张掖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办法》,结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 “世界土地日”“世界水日”等重要纪念日,运用新媒体等手段,以播放宣传片、设置创建宣传牌等方式,倡导公众自觉使用绿色产品、器具,开展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参与绿色志愿服务,绿色增长、共建共享的理念已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习惯、行动自觉、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 (市生态环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