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上午10时,随着中国国家地理主持人才华烨一声“各位直播间的朋友,大家好”,实景直播《乡见中国:河西走廊·遇见山丹》正式上线,引发观众“全网刷屏”式热议。本期直播聚焦河西走廊最狭处的“蜂腰地带”——山丹县,围绕“长城对话”“万马奔腾”“艾黎情缘”“非遗风尚”等主题,展开长达四小时的全景式沉浸体验,既有纵横千年的历史脉络,也有风吹草低的现实烟火。
在泽索谷摩崖石刻,主持人与地质专家刘延兵站在“锁控金川”四字下解读蜂腰地理格局,历史学者纪连海更是妙语连珠,讲述霍去病西征匈奴、设郡安边的恢弘史诗,引用“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唤醒无数观众的历史共鸣。弹幕上,“山丹太燃了”“这直播能当纪录片看”刷屏不断,直播热度快速攀升。
万马奔腾响彻云霄 “世界第一大马场”震撼出圈
“这就是万马奔腾的感觉!”随着直播画面一转,文化学者兼摄影师陈志文与“地理君”关烁出现在山丹马场,伴着骠骑将军大营前的马蹄声,一场热血沸腾的军马展演正式登场。作为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军马场,山丹马场自汉武帝设“牧师苑”以来,从未断代至今已超过两千年。
直播中,育种专家详细介绍了古代“混血育马”技术——以西域良种与本地马匹杂交培育战马,讲述了从“马踏飞燕”的造型背后到现代科技获奖项目的演变之路。一匹匹骠骑腾空、肌肉紧绷的战马穿梭于绿野蓝天之间,观众纷纷留言:“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草原的风在吹。”
马场之后,镜头转至鸾鸟湖畔,摄影师带来实战教学:“一张好照片,不只是画面,更是情感的捕捉。”而随着平羌口遥望祁连山的画面展开,霍去病凯旋犒赏三军的沉浸式表演,在槐溪小镇震撼登场,历史与现实的边界彻底模糊。
汉明长城“双线对话” “露天博物馆”震撼出镜
当镜头再次回到主场,长城号子震天响起,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交响缓缓奏响。山丹县段汉明长城并行而立,最窄处仅10米,堪称“千年防线对话”的奇观。专家现场讲解:汉代以壕沟结合河流、烽燧构建“软防御”,而明代则以夯筑高墙营造“硬屏障”。一“软”一“硬”,不仅是历史的选择,更是文明演进的写照。
直播还特别揭示了“长城不只是阻隔”的文明思考——史载汉代“长城下吏民相亲”,明代“暗门墩”设互市,为蒙古部族开放商道,开启“边防+互市”的双重功能。这一段内容,引发网友热烈讨论:“原来长城是连接,不是隔绝”“边墙之下,其实是文化的流动。”
正如主持人所说:“长城不仅在守国防,也在守人心。”从烽燧到墩台,从古代军情速递到今日文化传承,山丹段长城的每一块夯土,都凝结着守护、沟通与时代精神。
非遗美食燃爆现场 “文化烟火气”惊艳收官
镜头切入到硖口古城西门外的点将台前,铿锵锣鼓声骤然响起,山丹县省级非遗桌凳舞狮表演震撼开场。红黄交织的彩狮腾跃而上,在高耸的桌凳间完成高难度动作,引得观众屏息凝神,又爆发出阵阵喝彩。尤其在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桌凳舞狮常与耍龙、秧歌等非遗项目同台献艺,成为山丹社火表演中最具震撼力的保留节目,既传承了百年民间技艺,又为现代观众带来极具冲击力的文化体验。
除了精彩的技艺展示,山丹炒拨拉、油果子等传统美食也在现场飘香四溢。活动现场,6名非遗技能炒拨拉炒制大师展示了山丹炒拨拉切配技艺,随着主持人一声令下,师傅们起锅烧油,现场顿时火光冲天,他们麻利地翻动手中的炒铲,新鲜的羊肚、羊肠与洋葱、辣椒等简单的配料碰撞出最具山丹特色的风味小吃炒拨拉,不仅让老师们大饱口福,更展现出山丹炒拨拉萦绕在烟火中的“文化味道”。
主持人登上点将台深情告白:“山丹不大,但处处是故事;长城是露天博物馆,马场跑着千年血脉,艾黎纪念馆里藏着中外情缘。”通过历时4小时的深度文化探访,用文旅实景直播的形式,让镜头带领全国观众穿越千年丝路,全方位展现古韵山丹壮美的自然景观与厚重的历史底蕴。截至发稿,直播总观看量突破200万人次,创下山丹文旅类直播新热度。
此次直播不仅是一次全景式实景“看见山丹”,更是一次打通时空、连接情感的“心灵远行”。它用镜头勾连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生态,也让无数网友第一次真切地“看见”了一个从未设想的山丹:文明在此交汇,时代在此回响。(钱大伟 董力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