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国家地理》的镜头对准河西走廊中段的山丹县,这片被祁连山雪水滋养的土地正以4小时双线直播的方式,向世界展开一幅跨越两千年的地理人文长卷。
7月5日,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副社长才华烨领衔,历史学者纪连海、地理专家刘延兵、文化摄影师陈志文、地理君关烁组成的跨界团队,在山丹汉明长城遗址与万马奔腾的草原间,解码“丝路马都·古韵山丹”的多维魅力。
地理奇观:从“蜂腰天险”到“天马故乡”的自然密码
祁连山的余脉在此勾勒出独特的地貌轮廓,让山丹成为河西走廊上兼具险峻与丰饶的地理节点。在汉明长城“锁控金川”石刻前,地质专家刘延兵手持地形图,向镜头解析这片被称为“蜂腰”要冲:“焉支山与龙首山夹峙形成‘一线天’峡谷,明嘉靖年间刑部郎中陈棐题刻‘锁控金川’,正是因其扼守河西走廊咽喉,如蜂腰般锁住中原通往西域的战略通道。”这里海拔落差与河谷走向构成冷兵器时代的天然屏障,汉长城以壕沟代城墙、明长城夯土筑高墙的防御智慧,在此形成“立体叠印”的露天长城博物馆。
直播镜头转向焉支山,其“天后山”的美誉藏着游牧文明密码:这里曾盛产红蓝花(可制胭脂),匈奴民歌“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道尽生态与文化的双重价值。而山丹军马场的千年传奇更令人惊叹:两千年前霍去病在此收复河西,祁连山融水滋养的草原湿地,至今保留着中国最原始的牧马传统。文化摄影师陈志文捕捉的万马奔腾画面中,牧马人刘国年正牵着山丹马踏过草地,蹄声似在诉说地理与文明的共生史诗。
历史回响:从霍去病西征到丝路商埠的文明刻度历
史学者纪连海在汉明长城并行段的直播画面中,将观众带回公元前121年的河西之战,深入解析长城防御体系的精妙构成:汉代以“堑壕+烽燧”构筑预警网络,深约3米、宽5-8米的壕沟兼具阻挡敌军与传递警报的双重功能;明代则以夯土筑就高出地表5-8米的城墙,墙头雉堞林立,通过增设堡寨、烽墩(如可驻兵储粮的“空心敌台”),形成“墙体——关隘——烽燧”的立体防御体系。纪连海的讲述里,每一块城砖都刻着文明对话的密码。
硖口古城的直播场景则还原了丝路商埠的繁华图景。当胡腾舞艺人腾跃旋转,仿佛重现了唐代西域商队往来的盛景。
硖口古城是甘凉古道上至关重要的一处关隘。古城依山而建,城墙由黄土夯筑而成,现存遗址包括残存的城墙、烽火台、瓮城及部分军事设施遗迹。直观展现了古代“国道”的运营细节——这里曾是丝绸之路上的“物流枢纽”,商队在此补给、换马,多元文明在此碰撞交融。
人文薪火:从非遗活态到美食江湖的在地表达
在硖口古城点将台,省级非遗桌凳摞垒舞狮以四层桌子的惊险叠架震撼观众;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周玉梅、张志光携麦秆画、烙画、剪纸等非遗亮相。点将台广场上,四位厨师同炒“炒拨拉”的香气透过屏幕溢出——铁锅中翻滚的羊杂与洋葱,与山丹馍馍、糕卷儿、油泡泡等特色美食,共同演绎农耕与游牧文化的味觉融合。
艾黎纪念馆的直播切片中,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捐赠的4000余件文物静静陈列。1940年他在此创办培黎学校,馆内的纺车与机械教具见证东西方文明的碰撞。更具深意的是四坝文化的考古实证——艾黎与师生在四坝滩发现的青铜文明,让山丹成为“东西方文明对话的活态标本”。
时代新篇:当千年马场遇见数字丝路
这场横跨地理、历史、人文的直播,最终落在了山丹的现代转型上。手持“丝路马都古韵山丹”宣传标语的干部们笑意盈盈。而山丹县精心打造的《霍去病犒赏三军》沉浸式演出,正将历史故事转化为文旅消费新场景,实现着“让文物活起来”的当代实践。
“山丹不大,但处处是故事:汉明长城是露天博物馆,草原上跑着千年军马的基因,艾黎纪念馆里藏着中外情缘……”直播尾声,才华烨总结道。当4小时的双线直播吸引数百万观众在线围观,当纪连海的历史解读与陈志文的镜头语言形成共振,山丹这座“河西走廊的绿宝石”,正以全新的姿态诠释着“地理中国”的深层内涵——在这里,每一道山梁都是文明的界碑,每一寸土地都生长着跨越时空的故事,而《中国国家地理》的镜头,不过是揭开了它万千魅力的冰山一角。
这场直播,既是对山丹独特价值的专业认证,更是一次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性的生动诠释。当山丹的马群踏过电子屏幕,当长城的夯土遇见数字信号,这座小城正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地理新史诗”——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在自然与人文的对话中,继续闪耀着河西走廊的千年荣光。(文/吴鹏 聂英 图/山丹融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