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张掖要闻 > 县区动态 > 甘州区

【奋进的中国 我们的“十四五”】甘州驶入种业“硅谷”快车道

发布时间:2025-10-17 08:47 来源: 甘州融媒

【字体:

甘州融媒讯  (记者 石光华 何长凯)全国每3粒玉米种子就有1粒产自甘州区。甘州地处河西走廊中部,位于北纬38°农业生产黄金带,是玉米制种生产“黄金”区域。“十四五”期间,甘州区紧扣国家种业振兴战略,全力打造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育繁推、产加销”一体化玉米制种产业创新高地,立足张掖、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中国种业“硅谷”加速成型,“一粒良种富一方水土”的振兴篇章正加速书写。

金秋时节,在沙井镇南湾村,15台大型收获机机声隆隆,精准驰骋,将一排排玉米秆揽入、切割,饱满的果穗被迅速剥离、摘取归仓,拉开了张掖百万亩制种玉米收割序幕。

“我们一亩地鲜穗产量在1000公斤左右,亩均收益可达3800元,机械化收获解决了以往用工难、用工贵问题,仅收获环节每亩节省用工投入100元左右,受到了全村群众的一致好评。”甘州区沙井镇南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国鹏说。

玉米制种产业新技术的应用,是实现产业规模化、市场化的关键。近年来,甘州区大力推广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无人机植保、机械去雄和低损收获等全程机械化技术,制种玉米生产机械化实现跨越式发展。五年来,全区主要农作物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8%,制种玉米综合机械化水平78%。

张掖市中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片区经理任世钰说:“今年的收获方式以机械化收获为主,一共有5台机子,一台机子平均一天能收40到50亩地,5台机子一天一共能收200到250亩地,比往年人工收获效率更加提高,质量也有所改善。”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农机熟化应用一体化项目,开展试验验证,聚焦突破制种玉米机械化收获关键技术瓶颈,推动产、学、研、推、用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全区农业机械提质增效,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动能。”甘州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温玉雷说。

生产加工能力是种子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今年,甘肃华瑞恒祥种业有限公司公司投资3500万元,购置制种玉米全环节智能设备,生产线每天可处理700吨玉米,既保证了效率,更守住了种子质量的“生命线”。

甘肃华瑞恒祥种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卢旭东说:“公司今年制种面积31000多亩,其中有15000亩采取‘田间全包叶机械收获+工厂生产线剥皮’的生产方式进行收获。今年新建成的2条1500吨果穗烘干线,果穗收获水分从35%降低到安全储藏水分13%,只需要4天时间,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走进张掖市登海种业有限公司,现代化的科研大楼与先进的实验设备映入眼帘。在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专注地操作着精密仪器,通过蛋白提取技术对玉米种质资源进行筛选与鉴定,让育种工作从“经验筛选”转向“精准设计”,大大缩短了新品种培育周期。

“‘十四五’以来,我们公司通过产学研合作,已申报6个国审新品种,制定了3项行业标准,研发的多个玉米品种在产量和品质上刷新了当地纪录。”张掖市登海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甘州区积极鼓励企业科技创新,投资建成登海种业西北科研中心等玉米种业科创平台3个、德光农业玉米研究所等研发机构9家,张掖市金葵花种业公司成立甘肃省首个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工作站,登海种业首次尝试在北方建设高标准智能人工气候实验室,实现在北方加代种植试验,推动“北繁北扩”持续迈进,玉米制种产业取得专利等科技成果达130多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7家。

“五年来,我们先后培育国审、省审玉米新品种133个,探索制种技术人才多元引育模式,与区工会合作成立甘州区种子产业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举办首届玉米制种行业技能大赛,成立甘州区种子产业链人才联盟,引进培养技术人才80多名,获得行业技术奖项20多个,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甘州区种子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殷生斌说。

“十四五”期间,甘州区玉米制种面积常年保持在70万亩左右,年产玉米种量达3.2亿公斤,占全国大田玉米年用种量的30%以上。产业生态逐步向全产业链延伸,“研发销售两端在外、基地生产在甘”模式逐步转变为“研发-生产-加工-营销”全链条一体化发展格局。全区新审定国审48个、省审85个,通过国家蔬菜登记品种48个。精细化玉米种子加工率由2020年的30%提高到57%。主产区农民人均制种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农户来自玉米制种的收益较2020年亩均增收1050元,制种款连续4年兑付率达到100%。玉米种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70.4亿元,较2020增幅达到36%。

“近年来,我区投入财政资金、争取中央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和国家制种大县奖励政策资金近4亿元,重点支持制种企业加工能力提升、智能化基地建设、机械化装备购置等项目,持续推进制种产业做大做强。”殷生斌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