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期
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7月28日
民乐县抓牢“五个坚持”
全力构建“小县大城”发展格局
近年来,民乐县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乡村振兴为引领、以生态及地灾搬迁为突破口、以城乡融合为重点,坚持全县域统筹、全链条发展、全要素保障,加快推动“三个示范区(园)”和中心集镇迭代升级,全力构建“小县大城”发展格局。
一、坚持规划引领,绘就振兴蓝图。结合县情实际,确定发展类村庄50个,搬迁类村庄122个。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定位和长远发展取向,以“三个示范区(园)”和中心集镇建设为指引,编制完善符合实际、重点突出、具有特色的中心集镇和发展类村庄布局规划。经过反复调研论证,确定“两城八镇五十村”五年乡村振兴规划、“3区3镇30村”乡村振兴建设方案和“两城三镇”【乐民新城、县城,六坝镇、三堡镇、南古镇】生态地灾搬迁安置点,分年度制定整村整组搬迁实施计划和发展规划,切实为乡村建设和生态及地灾搬迁提供科学的规划指引。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科学确定国土空间资源需求和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布局,推动产与城、人与城、乡与城和谐共处,加快绘就城乡融合的新画卷。
二、坚持统筹推进,打造融合样板。紧盯创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目标任务,坚持把生态及地灾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等相结合,抢抓政策机遇,通过基础设施集中建设、农民群众集中安置、公共服务集中配套、特色产业集中布局的“四集中”模式,将祁连山浅山区8个镇的78个村1.7万户6.9万余名群众分类分批搬迁安置到“两城三镇”。投资31.6亿元规划实施生态地灾搬迁安置点10处,全力推进公共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学校、卫生院、养老院等设施条件,完善县城商贸市场、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积极争创六坝镇共同富裕示范区,全力打造乐民新城县域副中心和区域增长极,推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促进县城、乐民新城和集镇协调联动发展。统筹推进发展类村庄建设,深入推进乡村建设示范行动,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镇1个、示范村4个,省级示范镇1个、示范村8个,市级示范镇2个、示范村18个。
三、坚持产业为基,夯实发展支撑。大力实施产业赋能行动,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贯通供应链,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深入开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倍增行动,完成粮食播种面积70.19万亩,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中药材饮片加工、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等产业化项目加快推进,推动特色产业强筋壮骨、提质增效。大力发展戈壁农业,投资35.39亿元新建春禾国际、上海利彤等现代智能温室77.5万平方米,加快建设西部番茄小镇,全力打造现代智能温室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工业突破发展行动,华陇能创新能源等光伏项目并网发电,宏达宏盾可降解新材料等项目进入试产阶段。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坚持优化存量与创造增量并举,做大做强做优骨干企业,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切实形成彰显地方特色的“工业产业雁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争引实施甘肃慈慧医药化工中间体、甘肃利彤医用大麻产业化等15项招商引资项目,以招商项目的大突破推进产业大发展。
四、坚持民生优先,加强社会治理。针对人口聚集带来的融入难、管理难、致富难等问题,探索推行城市与农村、社区与乡镇协同治理的“街乡共治”做法,推动进城农民市民化,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融合共富治理体系。在聚集区城镇新成立社区,研究制定《民乐县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关于社会保障建设及社会治理的意见》,将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群众稳步纳入社区管理,实现农民向市民、农村党建向社区党建转变。持续深化平安民乐、法治民乐、诚信民乐建设,全力以赴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因村制宜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五、坚持改革破题,增强发展动能。全面推行城乡一元户籍制度改革,将进城农民社会身份转入所在社区管理,进城农民在享受原居住地政策补贴基础上,与城市居民同享各类社会救济政策,使其拥有“双重身份、双重保障”,以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同城同标”。大力推进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积极探索以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为重点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以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同城同权”。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确保本地农业转移人口与县城居民均等享有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企业为农民工缴纳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费,引导灵活就业农民工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以同城居住享受“同等待遇”。
(民乐县政府办公室 刘国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