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其他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府公报 > 2023年 > 张掖市人民政府公报2023年第5、6期 > 市政府办公室文件
张政办发〔2023〕66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及省属驻张有关单位:
《张掖市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6月16日
张掖市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
为全面提升我市中医药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进一步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甘肃省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推进传承创新为主题,以提高中医药发展水平为中心,以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机制为重点,以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在全市打造一批中医药服务高地,构建更为完善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明显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逐步壮大,中药质量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大力弘扬,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明显进展,中医药成为全面推进健康张掖建设的重要支撑。
二、重大工程任务分工
(一)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
1.不断夯实基层中医药发展基础。加强县级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建设,每个县级中医医院建成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和1个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积极争取甘州区、临泽县2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列入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范畴。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全覆盖的基础上,加快开展中医馆内涵建设,不断提升中医馆服务能力。实施名医堂工程,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名医堂项目,在全市规划布局建设一批名医堂,推动名医团队入驻,服务广大基层群众。全市县级中医医院均建成“两专科一中心”,15%的中医馆建设成为旗舰中医馆。(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各县区落实,排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2.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和老年健康服务中的优势作用。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依托现有资源,积极争取区域中医治未病中心试点建设,推广适宜技术,普及健康知识,进一步带动提升区域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推进中医药促进健康张掖行动,在全市开展中医适宜技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试点、妇幼健康中医适宜技术推广试点,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积极争取老年中医药健康(治未病)中心试点,探索完善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模式,提升老年健康服务的临床、康复、护理、慢性病管理、科学研究、健康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推动全市所有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加强老年病科建设,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开展老年病及相关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市卫生健康委负责,各县区落实)
(二)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积极培育培养高层次人才,实施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支持项目,培育申报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青年岐黄学者。积极组织开展张掖市名中医评选工作,张掖市名中医达到30名,形成科学合理的国家、省、市、县级名中医梯队。(市卫生健康委、市人社局负责,各县区落实)
(三)中药质量提升及产业促进工程
1.提升中药材种业质量。建设大宗地产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支持中药龙头企业组建专业化中药材种子种苗公司,发展当归、黄(红)芪、党参、甘草、大黄、板蓝根、枸杞等主产区繁种育苗资源,在适宜区建设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探索建立种业商业化平台,发展良种培育扩繁、设施育苗、工厂化育苗等制种育苗产业,全市中药材种子种苗供应率达到30%左右。完善全市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库及中药资源动态监测数据,建立重点区域常态管理机制。(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负责,各县区落实)
2.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建设一批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在大宗中药材主产县推广绿色标准化种植技术,打造当归、板蓝根、黄(红)芪、党参、甘草等甘肃特色中药材绿色标准化药源基地。全面推行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普及应用生态种植技术,不断提升中药材品质。加快开展名贵药材或中药重要原料药材的养殖和基地建设。加强部门协调沟通,利用物联网技术,整合现有溯源系统,建立中药材全产业链溯源系统,完善覆盖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中药储存、市场流通等各环节的追溯体系,实现中药材全产业链质量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质量可查、责任可究,促进形成中药材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到2025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左右,标准化种植率达到60%,产量达到9.4万吨,中药农业产值达到14亿元左右。(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林草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卫生健康委负责,各县区落实)
3.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创新。申报建设一批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挖掘与传承中药炮制理论和技术,以国内精制中药饮片企业为标杆,以传承古法炮制技艺和现代化生产技术应用为方向,全面提升传统中药饮片炮制加工质量水平,培育壮大中药饮片龙头企业和产业联盟,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制中药饮片产品,打造大宗道地药材配方颗粒生产基地。加强常用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和生产工艺等研究。(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负责,各县区落实)
4.培育特色中成药大品种。加强河西制药普乐安片、前列泰片、肉蔻四神丸、脾肾双补丸、舒女养血丸等优势特色中成药二次开发,支持独家、特色、优势中药品种做大做强。鼓励企业运用新工艺、新技术等改进优化生产工艺,深入开展质量标准控制、有效物质基础探寻、临床定位,以及提高临床有效性、安全性评价与合理用药研究,培育一批临床疗效确切、市场前景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大品种。支持企业利用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盘活中药批准文号等品种资源,扩大中药产品市场占有率。(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卫生健康委负责,各县区落实)
(四)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深入发掘整理中医药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厚植文化土壤,加大保护传承和传播推广力度,支持拍摄中医药题材纪录片、动画片及其他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对名医名家、经典医籍、传世名方、道地药材等中医药经典元素,采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时代化、大众化、创新性阐释。培育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强化全国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中医药文化传播功能和服务功能。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创作中医药文化产品,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建设一批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中小学校园中医药文化角、中医药文化学生社团,提升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申报一批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到2025年,全市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提升至25%以上。(市卫生健康委、市商务局、市文广旅游局、市教育局负责,各县区落实)
(五)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工程。三医联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省级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健全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制定实施医疗保障支持中医药发展政策措施,建立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健全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中医药健康促进活动,探索形成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医改政策体系,总结推广中医药领域好的经验和做法。(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市医保局、市市场监管局负责,各县区落实)
(六)中医药招商引资强链工程。围绕打造“西部药都”“板蓝根”之乡,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引资,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思路,配套引进中药材精深加工企业,补齐产业链短板,拉长产业链条,促进形成产业集聚,做大做强全市中医药产业规模,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依托甘肃河西制药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在基地建设、产品加工、经营流通、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的经验、技术、人脉资源等优势,通过企业穿针引线、牵线搭桥,力求形成本地禀赋优势、发展需求与外地资金资源、投资需求之间的精准可靠对接,吸引省内外企业扩大投资,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协调发展。(市卫生健康委、市招商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负责,各县区落实)
三、组织实施
(一)强化工作落实。各县区、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协同抓好方案落实。市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将重大工程实施纳入本部门重点工作,加强组织协调,瞄准阶段性工作任务,分年度制定工作计划,确保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快项目建设。各县区、各部门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中医项目建设。要对标国家、省级要求,结合工作实际,积极谋划建设一批市级项目,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坚实支撑。
(三)加强督导评估。市卫生健康委要牵头建立工作调度、台账管理、定期通报、跟进服务、信息报送、定期走访、督办转办、监测评估等工作推进制度,综合运用评估督导等多种形式,建立督促各级各部门对照方案的职责分工,抓好重点任务落实。
(四)营造良好氛围。各县区、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对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的宣传力度,加强政策解读,增强公众对中医药振兴发展的认同感,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提升对中医药的认可度,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