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七年七月四日)
2017年6月22日,市委副书记、市长黄泽元召集会议,听取了市工信委、市发改委、市统计局关于1-5月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及重大项目建设进展和全市经济运行情况的汇报,对全市1-5月全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研究,安排部署了下一阶段经济工作。市政府班子成员、各县(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分管负责同志,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及省属驻张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现将会议确定的主要事项纪要如下。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增速继续放缓、内外需求总体疲软,全市面临的经济形势非常严峻。虽然5月份以来固定资产投资降幅收窄,财政收入止跌回升,但工业经济继续下滑,现已居全省末位,如果工业经济继续下滑,必将对整个经济运行产生大面积影响。尽快扭转工业经济持续下滑的被动局面,促进固定资产投资止跌回升,努力实现经济趋稳向好,是当前必须做好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各县区、各部门要始终绷紧发展经济这根弦,进一步正视问题,靠实责任,聚焦重点,攻坚克难,努力促进经济趋稳向好。
会议研究明确了相关具体事宜,会议确定:
一、关于固定资产投资
(一)切实加快项目建设。由市发改委负责,进一步优化细化《项目建设方面协调解决和整改落实问题交办清单》,于6月底前以市政府办公室文件下发执行。要设计两份清单,一份是整体清单,印发全市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单位,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任务分工和工作责任;一份是对应交办清单,把当前急需部门解决的问题梳理出来,一一对应交办责任部门进行落实。交办清单要突出重点、确保实效,形式上一式两联,上联交办任务,明确交办的问题、办理时限、要做的具体工作等;下联由承办部门负责填报回执,明确责任人、办理时间、办理结果及采取的措施。市监察局、市督查考核局要根据交办的具体工作任务和时限,紧扣时间节点,跟进督促检查。因客观原因没有完成任务的,查清原因;因主观原因没有完成任务的,坚决进行问责。
(二)持续推进重点工作。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抓好项目建设黄金期的有利时机,努力抓好项目开工复工、“四上”企业培育、落实“三个一”工作方案、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等五个方面的工作。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负责,尽快印发相关文件,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市政府要求,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
(三)继续精准谋划储备项目。要着眼形势变化,统筹考虑生态保护、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深度谋划西南二环路棚户区改造、马文化产业园、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等已具备一定条件的项目,力争早日落地实施;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国家宏观政策和资金投向,精准施策,重点围绕优势产业、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民生改善等领域,继续完善和充实项目盘子,进一步充实项目库。
二、关于工业经济运行
(一)落实国家政策。由市工信委牵头,系统梳理当前国家和省上出台的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特别是要深入研究与我市有关联的条款,对接落实到相应行业和企业,促进工业经济止跌回升。
(二)兑现地方政策。由市工信委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等单位配合,围绕市政府最近出台的支持工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落实力度,坚决做到政策出台后当月即可兑现。在加大近期出台政策落地力度的同时,对原有支持措施,也要制定具体办法,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三)研究出台新的支持政策。由市工信委牵头,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财政局等单位配合,重点围绕我市4户硅铁企业扩大生产、增加产值方面出台政策,实施电价补贴,有效降低企业成本。要用好“互保共建”政策,在遵守国家法律和维护市场公平的前提下,促使市内各产业之间的市场资源共享、相互支持。室内大型公共建筑尽可能采用钢构,支持市内相关企业扩大生产。
(四)着力解决问题。在继续抓好市级领导包抓骨干财源企业帮扶联系制度落实的基础上,由工信委牵头,把正在建设、有望投产的企业和因为各种原因停产但有望复工的企业全部纳入进来,由市级领导牵头挂项,明确部门责任,实行属地管理,解决突出问题,确保新建项目尽快发挥效益、已建项目发挥最大效益。
会议要求,各县(区)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一鼓作气,精准发力,综合施策,突出重点项目、重大产业、重要政策的落地实施,抓项目、抓招商,激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要落细落小,按照“一业一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工作方法,持续跟进,扎实解决企业实际困难。要破解难题,立足实际、吃透政策,在不碰红线、不触底线、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着力破解投融资、电价等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要营造环境,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近商、亲商、引商,以更简审批、更强监管、更优服务,打造公平营商环境“高地”。要善于解决具体问题。切实解决好政策上没有障碍但限于条件或其它原因形成的问题,加快相关手续办理,促进项目顺利实施。要善于攻坚难点问题。把涉及多部门、多行业的难点问题集中梳理出来,把原因研究透彻,明确主责部门、配合单位,合力攻坚解决。要善于研究解决政策性问题。本着既有利于环境保护,也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还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原则,深入研究政策性问题,解决好政策不明确、行业之间法规政策打架等方面的问题。
出席:(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