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政办发〔2014〕218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及省属驻张有关单位:
《张掖市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4年12月1日
张掖市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根据《张掖市建设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方案》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监测评价指标,立足我市生态发展取向,围绕以科技为核心的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以及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促进城市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不断增强城市创新发展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张掖市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创新型城市建设
(一)加强管理创新,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强化政府在创新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政府管理职能更好地适应创新型城市建设。以试点城市建设指标为基本导向,以我市的生态地位、优势产业为支撑,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探索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创新资源为基础、以创新制度为支撑的城市发展模式,推动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加大创新政策落实力度,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积极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县区政府)
(二)加强机制创新,提升示范带动作用。创新决策机制和协调推进机制,加快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符合我市实际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模式。探索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公共科技服务机制、人才保障机制、多元化投入机制和自主创新考核评价机制,重点抓好科技创新园区建设,大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集群,争取创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积极鼓励发展各级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知识产权服务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构筑区域技术转移中介组织体系。(牵头单位:发改委;责任单位: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县区政府)
(三)加强模式创新,促进循环发展。组织开展循环发展模式研究,结合当前“张掖农业循环模式”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把单个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推进到区域内产业体系中不同组织间的资源循环再利用。通过对小循环(清洁生产)、中循环、大循环和资源再利用产业的循环模式及其所取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进行分析研究,着力提升张掖农业循环模式水平,在推动食用菌、设施果蔬、畜牧业等特色产业循环发展的同时,延伸发展区域内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工艺流程和环节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聚集关联发展。(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县区政府)
(四)加强技术、产品创新,实现资源高效整合。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加快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和创新人才,组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以甘肃张掖生态科学研究院、甘肃省森林生态与冻土水文水资源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祁连山特有珍稀树种保护繁育工程研究中心、甘肃省河西走廊特色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应用真菌工程实验室、甘肃省食用菌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微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平台,引导企业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发改委、市林业局、市农业局、市文广新局、市旅游局,各县区政府)
二、以主体培育为导向,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一)加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增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创新和服务能力。坚持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健全完善技术转移机制,大力发展技术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加快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积极组建创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导企业通过技术研发、技术引进、技术协作等措施,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力争到2018年,全市建成1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0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15家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牵头单位:市工信委;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兽医局,各县区政府)
(二)提升园区建设水平。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基本取向,以保护自然生态和人居环境为核心,以新能源、矿产品精深加工和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为重点,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重点开发区集聚,做大做优做强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民乐生态工业园区,实现不破坏自然生态、不污染人居环境的生态工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科技局、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各县区政府)
(三)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平台。依托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孵化器建设,加快在新能源、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现代中药产业、农业高新技术、节能减排等领域孵化一批科技成长型企业,力争到2018年,全市建立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牵头单位:市工信委;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各县区政府)
(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全面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不断加大知识产权创造、转化的引导力度,加快形成一批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切实增强产业发展支撑能力,力争到2018年,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2000件和1000件,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达到100件。(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兽医局,各县区政府)
三、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为加快宜居宜游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1.推动科技创新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开展重点文物和遗址科技保护,开展文物及重要典籍综合保护修复和数字化技术研究,鼓励文化创意产业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技术及产业化。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旅游科技企业,不断提高科技对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支撑能力。(牵头单位:市文广新局;责任单位:市旅游局,各县区政府)
2.开展文化旅游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以文化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开发关键技术为支撑,加快建立张掖文化旅游资源数据库、数字化旅游推介及文化旅游服务平台,健全完善文化旅游产业链,实现文化旅游与科技的高度融合,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牵头单位:市旅游局;责任单位:市文广新局,各县区政府)
(二)加快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1.加强祁连山生态保护。发挥好甘肃省祁连山生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作用,开展祁连山生态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技术研发推广,为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和国家生态经济主体功能区提供技术保障。加强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通过人才培养和借鉴高端智慧,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撑。(牵头单位:市林业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张掖黑河湿地管理局、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各县区政府)
2.加强黑河湿地生态保护。强化黑河湿地保护、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大力推广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恢复、绿洲边缘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等技术,力争到2018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7.8%,城市绿化覆盖率41.9%,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平方公里。(牵头单位:张掖黑河湿地管理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各县区政府)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对重点企业和行业实行污染排放预警监控,促进重点企业达标排放。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土壤污染防治工程,提升城区大气污染治理、工业污染防治、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土壤污染治理等关键技术应用水平,提高区域环境的监察与监测能力。完善城市路网框架,加快县城和重点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大供热、供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统筹推进新农村示范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牵头单位:市环保局;责任单位:市建设局、市工信委、市国土资源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局,各县区政府)
(三)提高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运用水平
1.提升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围绕特色产业发展,重点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优质高产栽培、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畜禽良种繁育、规模化养殖、秸秆转化利用、农副产品加工等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制种玉米、马铃薯、设施果蔬、畜牧养殖等农机装备配套水平,力争到2018年,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畜禽良种推广率达到90%以上。(牵头单位:市农业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兽医局、市农科院)
2.加快国家级绿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依托农业高科技企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单位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开展农业科技试验示范推广、优势品种选育、标准化生产、高效节水、职业农民培训,力争在发展绿洲现代农业的关键技术领域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适度规模经营、技术集成化应用、农业投融资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切实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为具有标准化生产示范能力、科技引领能力、发展方式创新能力、职业农民培训能力以及主导产业带动能力的现代农业加速器、农业科技和绿色农业孵化器,辐射带动全市农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牵头单位:张掖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市农业局,甘州区政府)
3.开展绿色有机产品认证。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研发农产品与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标准及快速检测设备,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和检测检验体系,扩大有机农产品生产面积和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选择一批重点产业(产品)开展品牌创建,通过实施原产地保护和商标注册,努力打造一批知名度高、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牵头单位:市农业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委、市工商局、市畜牧兽医局、市林业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质检局,各县区政府)
4.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农产品、草畜产品精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为主线,进一步打造全省循环经济七大特色模式之一的“张掖农业循环模式”,以清洁化生产、循环化利用、无害化处理为重点,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水平。大力推广节水、节药、节肥、节地、节能等节约型农业技术,积极推进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逐步提高农副产品加工和农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按照企业集群、产业集聚、项目集中的发展模式,加快建设张掖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同时,组织开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农产品数字化配送与交易技术及装备研发、引进,加快建设农产品物流产业园。(牵头单位:市农业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委、市畜牧兽医局,各县区政府)
(四)大力提升生态工业科技发展水平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立足张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民乐生态工业园区,大力培育认定工业、农业、服务业和社会领域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积极构建钨钼开采及精深加工、冶金、新型建材、清洁能源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形成具有张掖特色的工业循环经济体系。支持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围绕节能降耗、废旧物资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等环节,研发、引进和推广综合利用技术、资源节约减量技术和废弃物再生利用及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环保局、市科技局,各县区政府)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力争到2018年,全市传统产业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3%以上,新产品产值年均增长15%,新产品产值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积极推进企业标准化建设,鼓励企业争创名优品牌,争取培育中国名牌产品2-3个、甘肃名牌产品30个以上,驰名商标达到3-5个,著名商标达到50个以上。(牵头单位:市工信委;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质检局、市工商局,各县区政府)
3.培育壮大优势产业。运用生态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在项目上优先支持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以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为重点,完善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培育壮大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产值比重达到15%以上。(牵头单位:市工信委;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各县区政府)
四、落实创新政策,不断优化区域创新环境
(一)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建设创新型试点城市的良好舆论氛围,努力形成科技创新的社会合力。加快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继续办好科技活动周、科技三下乡等科普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创新活动。研究制定促进科普事业发展的配套措施,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不断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力争全市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3.86%。(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科协,各县区政府)
(二)促进科技成果惠及民生。加快民生科技发展,大力提升民生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加快推进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社会管理和社会发展等与民生密切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积极推广应用一批先进实用新技术、新产品,建立一批民生科技综合试验示范基地,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培育发展一批民生科技新兴产业,大幅度提升科技服务民生的能力。(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农业局、市环保局、市文广新局、市民政局、市卫生局,各县区政府)
(三)加快“智慧张掖”建设步伐。依托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甘肃广电网络公司,大力推动智慧应用系统和智慧产业发展。建设高标准的数字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完善数字城市基础数据库,建设政务信息、企业信息、社会管理等数字城市应用服务系统,建立信息交换共享与应急服务平台,完善电子政务、智能交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社区应用服务,全面推进卫生、旅游、文化、环保和民生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牵头单位:市建设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委、中国电信张掖分公司、中国移动张掖分公司、中国联通张掖分公司、甘肃省广电网络公司张掖分公司,各县区政府)
(四)加大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加强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建立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继续实施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积极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创业能力。(牵头单位:市人社局;责任单位: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县区政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张掖市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协调推进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各牵头单位负责年度计划衔接制定和分解,负责部门间的协调联动和各类数据的统计报送。各责任单位负责本单位任务的落实和推进。各县区要健全工作机制,制定落实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形成政府全面负责、各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牵头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责任单位: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县区政府)
(二)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甘肃省专利保护条例》和《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研究制定推进我市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健全技术市场、培育民营科技企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认真落实《甘肃省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突出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的结合,加强经济政策支持自主创新的力度,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促进自主创新政策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全面落实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技术转让、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等活动时享受税收激励政策。(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各县区政府)
(三)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全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格局。强化各级政府对自主创新的投入责任,争取到2018年,全社会R&D经费占GDP比重达1.8%以上,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调整财政科技投入与支出结构,重点支持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社会公益科技发展、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和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建立科技经费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估体系,提高财政科技经费使用效率和效益。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不低于1.0%。(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市统计局,各县区政府)
(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扶持行动和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通过建设一批高水平科研基地和创新平台,创造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和学术研究环境,培养选拔一批省级、市级科技领军人才,聚集优秀人才在我市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开发。加强企业紧缺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做好中青年学术、技术、管理带头人培养工作。力争到2018年,全市专业技术人员增加到3万人,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比例达到10%。(牵头单位:市人社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各县区政府)
(五)加强督促检查。加大对省级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工作的督查考核力度,分年度对创新型城市建设实施成效进行检查,对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接受省科技厅的考核和检查,确保我市通过创新型试点城市的验收。(牵头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责任单位: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县区政府)
附件:张掖市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考核指标任务分解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