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大博物馆建设的意见

发布时间: 2024-12-30 09:34 来源: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背景色:
 : 

张政发〔2014〕115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及省属驻张各单位: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省委、省政府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市委、市政府建设大景区、大互市、大博物馆、大运动场的要求,经市政府第38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就加快推进全市大博物馆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设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表明党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把握越来越全面,认识越来越深刻,文化建设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博物馆作为向国内外公众全面展示与宣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程与辉煌文化、介绍世界文明与优秀文化的窗口与平台,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张掖地处绚烂神奇丝绸之路文明线与多姿多彩自然生态景观线交汇的“金十字”上,自古以来不仅是丝路商贾重镇、塞上锁钥枢纽,而且是南北民族交融、中西文化荟萃之地。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景观丰富,历史古迹星罗棋布,民族文化特色鲜明,是国务院公布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也是甘肃仅有的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存的大佛寺、文殊寺、木塔、鼓楼、高总兵宅院、张掖东仓等古建筑和汉明长城、黑水国遗址、骆驼城遗址、马蹄寺石窟、汉墓群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展现了张掖不同时期的时代风貌和文化断面,构成了张掖独特的文化生态,传承着张掖的历史文脉。同时,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绿洲城市,张掖地貌景观独特富集、生态环境宜居宜游,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黑河湿地、荒漠戈壁三大生态系统在境内交错衔接,雪山冰川、森林草原、荒漠沙丘、七彩丹霞、绿洲沃土、湿地芦苇等极端地貌交相辉映,共同形成了张掖自然生态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立足丰富的区域资源优势,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全方位展示历史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的大博物馆,努力推进博物馆业多元、特色、创新发展,既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现有博物馆工作,又为有效改变当前各类遗产资源保护利用现状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体现了张掖作为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的本质属性,是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的有效载体,也是实现旅游文化深度融合,营造新的城市名片,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经过多年持之以恒的努力,目前我市进入国家名录的博物馆、纪念馆达到13个,其中国家二级博物馆1个、三级博物馆2个,各类藏品达到3万多件;11个公共博物馆实现了向社会免费开放,开展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主题陈列12个,每年举办临时展览10多个;各级博物馆年接待观众30万余人次;以农耕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行业、民间博物馆发展方兴未艾,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行业博物馆为补充,类别多样化、举办主体多元化的博物馆体系雏形正在建立,为大博物馆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中央关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国务院《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对我市“区域中心城市、生态宜居城市、著名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省委、省政府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要举措,使我市进入机遇叠加的黄金发展期,为大博物馆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建设宜居宜游城市的生动实践,为大博物馆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建设大博物馆,展示张掖文化精华,彰显特色文化优势、提升城市文化魅力,已经成为全市上下提升宜居宜游城市发展水平的共识和行动。

二、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丝路明珠金张掖,实现幸福美好家园梦”为目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调动行业资源,广泛挖掘民间资源,丰富行业类型,优化空间布局,创新运行机制,增加展示总量,加快形成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各行业和多种所有制博物馆全面发展的博物馆群体,全面展示张掖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为传播科学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陶冶艺术审美情操,开展科学研究,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养,提升城市魅力提供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各县(区)政府要转变观念,大胆创新博物馆管理与运行机制;加大正确舆论导向,通过政策引导,充分动员社会组织、个人力量和民间资本共同参与博物馆建设,重点发展行业和民营博物馆,进一步凝聚工作合力,努力形成多元化的投资建设机制。

2.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将大博物馆建设纳入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旅游发展规划。按照全方位、有序性、社会化的总体目标,对各种资源进行充分的筛选整合,综合考虑经济、地域、时代、属性、需求等方面的因素,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作用,分阶段、有目标、有重点的进行,坚持实现阶段性目标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

3.市场运作,协调发展。以建设专题博物馆为主体,突出地域特色,因地制宜、科学筹划,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利益,将博物馆发展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文化事业功能布局、与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4.类别多样,凸显特色。鼓励和优先发展能填补我市博物馆门类空白,完善博物馆体系的个性博物馆项目,努力形成特色鲜明、类别多样、内涵丰富、陈展新颖、亮点突出、体系多元的博物馆体系。把发展行业、民办博物馆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实现行业、民办博物馆的数量和比重大幅度提升。

5.市场经营,持续发展。按照“公益性事业,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思路,积极培育博物馆发展的投资主体、建设主体和经营主体。在坚持博物馆服务社会、公益为先的原则下,加强博物馆业与旅游、宗教、书法美术、新闻出版、印刷装裱、建筑设计等行业的联系融合,研究开发具有文化含量的博物馆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发展相关文化产业;扶持博物馆利用非展览场地开发部分商业性有偿服务,注重将市场化的经营手段引入博物馆经营发展,延伸博物馆宣传展示效果,提高博物馆发展的自身造血能力,促进博物馆可持续发展。

(三)建设目标

深入挖掘张掖各类资源,全面贯彻落实“三贴近”和文化惠民要求,以形成惠及全民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到2020 年全市博物馆总量达到100座,基本形成以历史文化博物馆为龙头、以行业博物馆为骨干、以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的特色鲜明、门类齐全、内容丰富、布局合理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博物馆文化深入人心,进入全国博物馆先进地市行列。

三、工作重点

(一)立足丰富馆藏资源,完善历史文化博物馆展示群。全面加快市博物馆、肃南县博物馆、高台县博物馆建设步伐,启动建设民乐、山丹县新博物馆,改造提升甘州区、临泽县博物馆,不断提高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服务水平;依托我市1270处不可移动文物,紧抓骆驼城遗址、许三湾城遗址及墓群、汉明长城遗址进入国家“十二五”时期大遗址保护项目库的机遇,在全面实现“四有”目标、积极实施文物本体保护和安防技防等重点工程的基础上,加快大佛寺、西来寺、鼓楼、山西会馆、民勤会馆、高总兵宅院、张掖东仓、福音堂医院旧址保护利用步伐,加快历史文化街区、古民居博物馆建设,全面提升张掖历史文化名城竞争力、影响力;启动建设骆驼城遗址博物馆,加快高台“丝绸之路古城邦”建设,打造丝路文化新亮点;以山丹峡口古城为重点,建设汉明长城博物馆,切实加快长城保护利用步伐;以黑水国史前考古遗址、东灰山遗址为载体,建设黑水国考古遗址博物馆、东灰山遗址博物馆,系统展示张掖悠久的历史;积极推进马蹄寺石窟群、文殊寺石窟群文物保护工程,加快马蹄寺博物馆建设,提升景区开发水平,全力打造点、线、面相互映衬、共为一体的历史文化景观。

(二)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红色文化博物馆展示群。抢抓国家实施“红色旅游”工程的重要机遇,加强对列入全国经典红色旅游景区(点)的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全力做好高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二期工程——红色历程纪念馆建设工作,不断提升纪念馆整体形象和文化内涵;启动山丹艾黎纪念馆建设工程,配套建设培黎图书馆、艾黎故居、新西兰民俗文化村等项目,将山丹艾黎纪念馆打造成为全国红色经典博物馆景区之一;进一步提升临泽县梨园口战役纪念馆、甘州区高金城烈士纪念馆、肃南县石窝会议纪念馆、民乐河西解放纪念馆基本陈列水平和服务质量;做大红西路军红色资源,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挥革命传统教育、服务理论研讨、开展影视制作等功能,进一步扩大红色纪念馆展览影响力和观众覆盖面。

(三)突出生态文明主题,建设生态文化博物馆展示群。在全面提升张掖城市湿地博物馆开放水平的基础上,依托张掖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丹霞小镇摄影博物馆,配套建设丹霞地质游览、西部丹霞影视基地、科考探险娱乐、户外露营基地、汽车营地等主题景区,全面展示张掖丹霞的优势和魅力;充分利用独特的气候、地形、地质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张掖神沙窝城市沙漠公园博物馆、冰川博物馆,做靓地貌景观大观园的文化品牌;依托玉水苑,建设祁连玉文化博物馆,带动玉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发挥相关行业单位自身特色资源优势,加快张掖市节水型科技馆、张掖祁连山自然生态展览馆建设;大力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建设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农产品博览园、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展览馆、祁连葡萄酒博物馆,传承弘扬传统农耕文化,展示最新有机、绿色、安全农产品,引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全面推进滨河新区文化科技园、湿地公园文化广场、大沙河生态文化基地、高台大湖湾生态新区建设,全面展示黑河沿岸生态文化。

(四)依托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民间民俗博物馆展示群。以传承保护、创新发展张掖民族、民间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标,高标准推进中华裕固风情走廊景区综合博物馆建设,广角度、多层次展示融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为一体的裕固族历史与民族风采;加快建设肃南裕固族非遗中心,启动建设张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中心;逐步建成河西宝卷、甘州小调、黄河灯阵、顶碗舞、皮影戏、太和传统武术、裕固族民歌、裕固族服饰等14个国家级、省级重点保护项目传习所;积极培育烙画、剪纸、刺绣、皮雕、麦杆画、铝箔画、根雕、奇石、皮影戏、雕塑、面人等张掖本土非物质文化。围绕丰富的西游记民间文化,加快建设西游记主题公园,打造观赏性、参与性、文化性、娱乐性为一体的西游文化体验中心。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利用企业厂房设备以及工业遗址,建设工业遗址博物馆,加强市域内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大民办博物馆扶持力度,鼓励民间力量和收藏个人建设以历史货币、农耕用具、毛主席纪念章、奇石收藏等形式多样化、内容特色化、规模多元化的小型专题类藏家藏品博物馆,把蕴藏在民间的文化资源转变为服务公众的公共文化资源。

四、实施步骤

(一)近期(2014-2015年)。2014年,力争建成张掖市博物馆、高台县博物馆新馆、肃南县博物馆、张掖古城历史展览馆、福音堂医院旧址博物馆、张掖市节水型科技馆、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农产品博览园、张掖祁连山自然生态展览馆等8座博物馆;2015,以建设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展览馆、山丹县博物馆、民乐县博物馆、张掖酒具博物馆、张掖农耕文化博物馆、祁连玉文化博物馆、中华裕固风情走廊景区综合博物馆、黑河奇石博物馆、祁连葡萄酒博物馆、民间风箱展示馆等为重点,建成22座涵盖国有、行业、民营等多个类型的博物馆,为后续工作摸索成功经验。

(二)中期(2016-2018 年)。以建设黑水国考古遗址博物馆、骆驼城遗址博物馆、古民居博物馆、档案陈列馆、城市规划展览馆、会馆文化展示馆、佛教艺术博物馆等为重点,力争建成50座能涵盖历史、宗教、农业、民俗、会馆古建、故居民宅、遗址展示等多个方面的博物馆群体,初步形成主题鲜明、门类齐全、脉络清晰、布局合理的“博物馆群”构架。

(三)远期(2019-2020 年)。力争建成20座能增加主题色彩、填补门类空白、扩充陈展内涵、彰显文化品位的专题性博物馆,最终形成一个全方位展示,有序性排列,社会化参与的博物馆建设新局面。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投入,提升国有博物馆服务水平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将大博物馆发展规划纳入张掖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建立与国民经济收入保持同步增长的市、县(区)两级博物馆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国有博物馆的改造提升、重点博物馆建设项目的投入,博物馆专业人才培训,各类博物馆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的各类培训宣教等公共服务性活动。进一步发挥国有博物馆教育研究和文化传播功能,建立开放灵活的博物馆科学文化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拓展博物馆学术研究、资料查询和教育功能;紧密结合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和社会综合实践课程,提高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建立数字化博物馆,开展网络在线虚拟展览,促进文化资源共享。(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

(二)整合资源,促进行业博物馆发挥作用

鼓励相关行业、部门和各级政府结合自身特性、管理对象和区域代表性文化,充分整合各类产业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积极利用自有土地、房产建设行业博物馆或展览馆。根据行业发展实际,各部门单位可优先建设自然生态、科技、工业、农业、城建、金融、水利等行业博物馆,全面展示我市经济发展历程和现代化面貌,不断提升张掖博物馆品位,丰富博物馆内涵。同时,为促进行业博物馆提升展陈、管理和服务水平,文物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关办法,定期对行业博物馆管理工作进行评比,对评比为优良等级的博物馆,分级、分类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资金从博物馆发展专项资金中解决。(责任单位:市直相关部门,市文广新局)

(三)鼓励引导,推动民间民办博物馆健康发展

1.进行挂牌规范。鼓励企业、社会团体以及个人收藏爱好者等社会力量主动展示收藏成果,由市、县(区)文化文物主管部门进行统一挂牌命名。对展示价值突出、带动力强、受益范围广的单位和个人,可给予表彰和独立展馆冠名;对于社会服务功能发挥优越的民办博物馆,可按规定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对收藏成果丰富但缺乏展示场地及相关安防设施的个人,政府可协调相关行业部门、文化产业园区、旅游景区提供场地,引导个人与单位进行合作,采用个人提供展示实物、单位提供展示场地,私人经营、单位管理的模式支持发展。(责任单位:市直相关部门、市文广新局)

2.提供优惠政策。民办博物馆建设项目在立项审批、规划设计、报建审核等方面享有政府“绿色通道”政策,对相关报建费用给予适当减免。民办博物馆门票收入及其文化产业等多种经营收入产生的税收,依法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个人、企业对民办博物馆的捐赠涉及税收减免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凡面向社会大众开放并且履行社会教育职能的博物馆,其用水、用电、用气执行公共文化事业收费最低标准。以民办博物馆收费权、固定资产抵押方式解决博物馆信贷融资问题,建立多层次的贷款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鼓励各类担保机构为民办博物馆提供融资担保;建立民办博物馆无形资产评估体系,为金融机构处置博物馆类无形资产提供担保。(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建设局、市地税局、市工信委、市金融办)

3.保障合法权益。对挂牌命名的民办博物馆,其合法拥有的藏品、资产、受赠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所有权和处分权,并依法予以保护;在行业准入、评估定级、行业评比、对外合作、馆际交流、藏品征集、表彰奖励、信息资源等方面,享有与国有博物馆同等的法律地位。(责任单位:市文广新局)

(四)政策保障,优化大博物馆建设发展环境

1.加强指导服务。成立张掖市博物馆(纪念馆)评审专家委员会,规范博物馆申报审核、挂牌命名工作;成立张掖市博物馆协会,搭建馆际交流平台,加强行业自律;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博物馆准入和退出制度,健全博物馆管理体制。市直有关部门和项目所在县(区)人民政府要强化指导,主动服务,及时帮助解决博物馆在创办、建设、开放等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责任单位:市直相关部门、各县区人民政府)

2.完善配套机制。将大博物馆发展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四化”村建设规划,在城乡规划中合理布局博物馆空间分布和建设类别,提高现有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增强各类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凡建筑面积在10-15万平方米的小区,新审批建设的商业街,均要建立文化会所或博物馆。(责任单位: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房管局)

3.争取资金扶持。规划、建设、财政、发改、文化、文物、旅游等相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职责认真研究国家有关政策,梳理包装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大遗址保护、公共文化场馆设施建设等与之相应的项目,积极对接上级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投向,最大限度地争取到国家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资金的支持。(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文广新局、市文物局、市旅游局)

4.强化宣传推荐。鼓励相关部门加大对大博物馆建设的宣传力度,专门策划大博物馆建设的整体宣传包装方案,充分利用和借助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文化宣传平台,开展博物馆相关知识普及宣传,进一步扩大宣传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电视台)

5.统一服务标识。为进一步方便市民参观博物馆,由相关部门在城市重要地段、街道增设统一的标识系统,或在机场、车站、饭店等重要窗口提供各博物馆的宣传资料等。(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市旅游局、市文广新局)

6.打造精品线路。实施“馆旅互动”,支持旅游管理部门根据全市博物馆资源,专门策划、打造博物馆精品旅游线路,或将博物馆列入全市重点景区游览线路,推动博物馆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责任单位:市旅游局、市文广新局)

7.加快人才培育。建立国有博物馆灵活多样的用人机制,不断充实国有博物馆人才队伍;将民办博物馆的人才培养纳入市人才培训计划,民办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归口市人社部门统一管理;鼓励原文博行业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到民办博物馆工作;允许文博行业现职专业技术人员到民办博物馆兼职,以多渠道解决民办博物馆人才缺乏问题。(责任单位:市人社局)

8.实施馆校共建。把博物馆作为学生活动的第二课堂,纳入以未成年人教育和大、中、小学教育为主的社会各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教学基地、科学普及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社会综合实践基地审查设立范围,确保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

9.推进交流合作。推动博物馆“走出去、引进来”,扶持我市博物馆与国内外各类博物馆开展双向交流;支持区域间博物馆联展,通过与省内外博物馆实行资源共享、联展联动等方式,把张掖建设成西北和全省博物馆业展示、交流的中心。(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外事办、市文广新局)

附件:张掖市大博物馆建设工作任务表

张掖市人民政府

2014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