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发〔2013〕10号
各县区委、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及省属驻张各部门、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实施省委、省政府确立的“3341”项目工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宜居宜游首位产业的持久动力,推动全市传统工业向生态工业转变,促进工业经济提质提速、转型跨越发展,现就加快全市生态工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生态工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1.发展生态工业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工业是以保护自然生态和人居环境为核心,以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等为特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经营和管理的一种综合工业发展模式。发展生态工业有利于促进传统工业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工业转变,有利于从根本上减少工业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进入低碳时代,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低碳、循环工业成为全球工业经济发展潮流和许多国家、地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举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发展生态工业是我市工业经济转型跨越的必然途径。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工业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特色农产品加工、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主导产业取得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全市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关联度不高,产品附加值低,资源消耗高、污染严重,发展方式相对粗放。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集中度低,存在“小而全”、布局不合理和无序竞争的现象。工业投入不足,项目建设滞后,带动全局的大项目、好项目少,发展缓慢、总量偏小,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不强。甘肃作为全国首个循环经济示范区,对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立足我市资源优势,坚持用生态理念引领工业发展,以节能、环保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思路指导工业发展,培育壮大以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新能源、矿产品精深加工等主导产业,走生态工业发展的新路子,是推动工业由资源型向加工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耗能型向节约型、污染型向环保型、单一型向循环型转变和实现工业经济率先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然途径。
3.发展生态工业是建设生态张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强调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我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系统,决定了保护生态的全局性、战略性和极端重要性。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提出了立足“一山一水一古城”、彰显“多姿多彩多优势”、建设“宜居宜游金张掖”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取得了明显成效。生态工业是生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产业支撑,是连接生态农业和第三产业的核心和枢纽。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符合党的十八大精神,符合省委、省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部署,符合我市发展生态经济的客观要求。
二、进一步明确加快生态工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4.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生态安全屏障、立体交通枢纽、经济通道”的区域发展定位,着眼“生态文明大市、现代农业大市、通道经济特色市、民族团结进步市”建设目标,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把建设生态经济功能区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把宜居宜游作为首位产业培育壮大,以不破坏自然生态和不污染人居环境为前提,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以发展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新能源和矿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以科技创新和开放开发为动力,以工业园区和项目建设为载体,着力构建循环工业产业链,推进循环发展和清洁生产,努力推进工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走出一条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生态工业化发展的新路子,促进全市工业转型跨越发展。
5.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环境的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的价值取向,突出环境保护特别是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使工业发展在发展思路、发展路径、资源利用等方面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成为“金张掖”宜居宜游的有机组成部分。
——坚持循环利用、资源节约的原则。按照循环经济发展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替代、修复(简称5R)的基本原则,指导生态工业发展,努力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坚持合理布局、聚集发展的原则。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的要求,统筹园区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布局,实现园区内企业协作分工,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业经济发展对自然生态和人居环境的影响。
——坚持培育优势、协作发展的原则。统筹区域产业发展,整合区域资源,发挥整体优势,构建互补互促、错位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市内资源就地就近加工增值,引导园区企业产业替补、资源梯级加工、循环利用,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形成共同发展、互惠互利的发展格局。
6.发展目标。通过5年努力,全市生态工业主导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业发展层次、规模效益显著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以上,每年开工建设投资亿元以上重点项目30项以上,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5项以上;全力打造一个产值千亿级的高标准生态工业园区,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增加到100户以上;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取得积极进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降低,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高。
7.发展重点。立足我市的基础条件和特色优势,以发展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新能源产业、矿产品精深加工、加工制造业、旅游文化产品加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开发生态产品,进一步提升发展层次,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发展能力,推动全市工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
——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充分发挥区域性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积极实施中国金张掖玉米制种基地、中国西部马铃薯加工及种薯繁育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张掖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工程,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分级、包装、保鲜及精深加工,推动经营集约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精深化和产品品牌化。科学规划、创新机制,着力发展以马铃薯、畜产品、番茄、红枣、葡萄、粮油、中药材、棉花、啤酒原料、白酒原料等农产品深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高度重视农畜产品加工业基地建设,支持企业原料生产,到2018年,在20万吨玉米淀粉、20万吨啤酒麦芽、20万吨马铃薯系列产品、10万吨番茄酱、10万吨红枣加工、20万吨中药材、5万吨酿酒葡萄、2万吨脱水菜、50万头肉牛、150万只肉羊、100万只禽类、5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深加工,实现特色农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使农产品二次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努力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绿色、环保的农产品加工基地。
——新能源产业。发挥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资源优势,重点建设6个“千兆瓦级风电”和6个“千兆瓦级光电”产业园,力争到2018年,全市新能源产业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水电方面: 加快境内水能资源开发,开工建设大龙山抽水蓄能电站。到2018年,全市水电装机容量达到270万千瓦;风电方面:以甘州、山丹、高台风能资源相对较好的区域为重点,建设平山湖、绣花庙、长山子、碱洼滩等“千兆瓦级”大型风电产业园。到2018年,全市风电装机达到300万千瓦。光电方面:以甘州区南滩、临泽县扎尔墩滩、高台县高崖子滩、山丹县东乐北滩、民乐县六坝滩、肃南县柳古墩滩等区域为重点,建设6个“千兆瓦级”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园。到2018年,全市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410万千瓦。生物质能:到2018年,全市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达到20万千瓦。
——矿产品精深加工业。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规模开采、精深加工”的原则,加快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步伐,全面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和精深加工水平。以钨钼资源开发为重点,延伸钨钼精深加工产业链,扩大钨钼产品规模,形成钨采选90万吨、钼采选200万吨生产能力,建成5000吨仲钨酸铵生产线,为钨钼资源深度加工提供中间产品。加快平山湖、花草滩、长山子等煤田开发,带动全市形成1000万吨煤炭生产能力;加快煤炭清洁生产转化利用,培育壮大煤气化、煤焦化产业,力促4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建设甘电投二期2×66万千瓦火力发电项目,构建“采矿-洗选-精深加工”为一体的煤化工产业链。大力发展环保型现代高载能产业,加快凹凸棒、盐硝等非金属矿深度开发和深加工。加快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形成50万立方米新型建材生产能力。
——加工制造业。紧紧抓住国家承接产业转移和省上建设河西新能源基地的机遇,着力引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品牌和竞争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合作开发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建设光伏电池制造和组件安装项目。依托张掖近十年搞节水农业建成的农业机械加工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创新,壮大大型水库闸门、喷灌机械和节水机械制造等加工规模。依托我市铁合金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力发展汽车、装备制造和加工制造业。依托我市相对丰富的土地资源、园区资源和充足的劳动力资源,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创造条件引进高新技术项目,为生态工业发展增添活力。
——旅游文化产品加工业。抓住不断做大的旅游文化产业,扶持旅游文化加工企业发展,围绕滑雪场、军马场、大佛寺、丹霞等旅游资源,大力开发服饰、食品、工艺品、文化艺术品、纪念品等文化旅游商品。通过精加工、集约化、创品牌,使小商品形成大产业。加快祁连玉石深度研发、规模开发,建成西北较大的玉石加工、集散、销售产业园。
——生产性服务业。围绕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和二三产业融合。突出抓好为工业经济服务的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创意设计等6大产业,在外包服务、节能减排、专业维修、检验检测、专业中介、培训教育等领域取得实质进展,并围绕上述产业和领域谋划一批支撑项目。使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每年达到20%以上。
三、全力落实加快生态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8.提升园区发展水平。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提出的“八个一”的要求,把建立生态工业产业园作为发展生态工业的载体和平台。要按照市县统筹、县区共建、利益共享、集约发展的原则,举全市之力,集中建好一个产值千亿级的生态工业园区,引导重大工业项目入园集中布局建设,使工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不可控制面、缩小到可控制的点,并且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条件。现有省级工业开发区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要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和产业定位,抓紧完善园区规划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各有侧重,错位发展,培育壮大专业分工明确、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企业项目,防止同一区域内同类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按照项目向园区集中的要求,今后新上工业项目必须安排在园区建设,坚决禁止在园外乱布乱建;对现有工业园区之外的建设项目,要有计划的引导企业“出城入园”。多渠道增加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完善园区道路、供电、供水、供热、治污、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健全金融、信息、物流等服务体系,增强园区承载能力。
9.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企业通过技术研发、技术引进、技术协作等措施,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提升矿产、冶金、化工、建材、煤炭等行业装备水平和技术含量,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技术中心,开展市级技术中心认定。到2018年,建成省级技术中心15个,力争在特色农产品加工、新能源、矿产品加工等领域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大力培育企业研发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的先进典型,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各级各部门每年争取的资金用于企业技术改造投入不低于40%。到2018年,传统产业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3%以上,全市新产品产值年均增长15%,新产品产值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推进企业标准化建设,鼓励企业争创名优品牌,争创中国名牌产品2-3个、甘肃名牌产品30个以上,弛名商标达到3-5个,著名商标达到50个以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建设面向所有企业的社会化信息技术服务平台,推进专业化信息技术服务工程应用和项目建设,切实提高企业的生产、研发、经营和管理水平,加快企业生产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10.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的《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和市政府印发的《张掖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始终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进生态工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量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循环项目和循环产业链建设为抓手,在资源节约、清洁生产、废物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努力实现生产清洁化、生态良性化的发展目标。大力推行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和区域(园区)大循环的模式,重点围绕农畜产品加工、矿产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培育一批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和骨干企业,着力打造钨钼开采及精深加工、凹凸棒粘土开采及精深加工、新型建材、冶金、煤炭开采及加工转化、玉米精深加工、马铃薯精深加工、畜产品精深加工、果蔬精深加工、番茄精深加工及中药材精深加工等12条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11.抓紧抓实节能减排。积极争取国家、省上支持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结构调整等方面的项目和资金,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对现有能源资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设备工艺进行改造。严格节能减排指标约束,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工程项目,健全完善统计、计量、监测体系,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完成省上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目标任务。制定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利用新型能源,走能耗物耗低、污染排放少的路子。加快推进工业锅炉和社会取暖“气化”工程,推行以“禁实”和适用新型墙体材料为主要内容的建筑业“墙改”工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对列入国家明令淘汰目录的落后生产工艺装备、产能、产品和符合关闭条件的小企业,限期实施淘汰关闭,为新建项目腾出市场空间和环境容量。
1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培育,积极做好重点工业项目规划、筛选、储备和论证工作。把握产业发展趋势,精心策划包装招商项目,采取各种方式扩大招商引资,提高项目落地率和投资到位率,从明年起,市上每年至少组织两次大型招商引资活动。要注重以商招商、精准招商,特别是在钨钼资源深加工、太阳能、水能、风能资源开发和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拿出优势产业寻求合作伙伴,通过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发展壮大支柱产业。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着力引进新能源、精细化工、生物制药、冶金新材料、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大企业和大项目,每年全市招商引资工业项目到位资金达到100亿元以上,其中甘州区不少于30亿元,其它五县不少于20亿元。甘州区每年必保建成投资上亿元重点工业项目10项,其它五县每年必保建成投资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5项。
四、切实强化加快生态工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3.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加快生态工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抓好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指导和考核工作。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结合实际制定好工作方案,切实抓好组织实施。坚持重点项目领导挂项、部门负责制度,实行“一个重点项目、一名市级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套工作班子”的项目工作推进机制,全程跟踪,一抓到底。各县(区)要进一步加强抓生态工业的工作力量,确保一名专职抓工业的领导集中精力抓好工业。严格实行目标管理,将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重大项目建设、工业园区建设、节能减排等重要指标纳入县(区)和有关部门目标管理责任书,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对完成年度工业发展目标任务的县(区)表彰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通报批评,并实行行政问责。
14.加大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增加财政投入,整合工业发展资金,加大对生态工业项目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通过建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培育并壮大一批符合张掖产业发展的战略性龙头骨干企业。市财政每年统筹安排2000万元工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工业项目库建设、重大项目建设、循环经济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推进、节能降耗、科技创新等工作。各县(区)财政每年也要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工业园区建设的支持力度,扶持生态工业发展。要建立金融机构支持生态工业发展的考核办法,鼓励各金融机构降低门槛、简化程序,解决企业筹资难问题。要大胆探索,鼓励发展地方性商业银行、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和各种投资公司等非银行性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金融机构对生态工业的资金支持力度。
15.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各县(区)政府要认真落实好国家西部大开发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充分运用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进一步加大对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的支持、扶持力度。要全面落实市政府制定的张掖市工业园区建设优惠政策(张政发〔2012〕121号)中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在市上集中建设的工业园区内,打破县区之间区域界限,外县区投资兴办的企业,形成的产值、增加值、税收归口统计,实行“谁投资建设,谁享受税收收入”的政策,支持鼓励各县区入园兴业,促进全市产值千亿级生态工业园区尽快形成规模集群和产业效应。
16.强化工业人才保障。要加强企业家队伍和工业技术人才定向培养,每年分期分批选派主管工业的领导干部和企业优秀人才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经济发达地区进修培训深造。积极支持企业自主开展人才培训,提高现有人才经营管理水平。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加快引进企业急需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关键技术人才。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为企业发展增添活力。实行企业优秀人才政府津贴制度,加大企业人才职称评定力度,鼓励企业人才提高学历层次和技术等级。
17.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面向基层、服务企业”的意识,把优化环境的着力点真正转到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和宽松和谐的创业环境上来。积极推进服务型、创新型机关建设,严格执行政务公开、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制度,简化办事程序和环节。实行工业项目部门“代办制”,完善工业项目核准备案、环评、安评、能评、土地等手续审批和服务绿色通道,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强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坚决整治推诿扯皮、吃拿卡要、乱收费、乱罚款等不正之风,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经济主管部门的负责同志,要经常深入企业,全面了解掌握生产经营状况,深入分析研究市场变化,及时向企业提供反馈信息,加强协调调度,解决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真心实意为企业排忧解难,切实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积极营造全民创业氛围,强化创业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积极鼓励和支持全民创业,促进全市生态工业发展取得实效。
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2013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