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主线,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为主攻方向,立足区域发展定位,着眼“四市”建设目标,强化发展基础,加快项目建设,努力促进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转变,适时分析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全市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效益提升、结构趋优的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双过半”目标,为实现全年预期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 102 亿元,同比增长 14.7%,比去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较计划高1.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 18.3 亿元,同比增长6.3 %,较计划高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 33.7亿元,同比增长22.7 %,较计划提高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50亿元,同比增长13 %,与计划持平。
(一)农业生产稳步推进,农村经济平稳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按照“举节水旗,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努力克服春季低温、雨雪灾害等不利影响,不断强化科技推广和示范带动,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农村经济平稳发展。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 307 万亩,比上年增长4%。其中,粮食作物 229.7 万亩,比上年增长3.7% ,油菜、药材、蔬菜等经济作物77.3万亩,比上年增长7.3%,稳粮扩经效果初现,种植结构继续优化。特色优势产业稳步发展。制种、马铃薯、设施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基地面积不断扩大,全市制种面积达到102万亩,比上年增长13.9%。其中,玉米制种面积 91万亩,比上年增长16.5%;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40.33 万亩,比上年增长11.1%。新建日光温室和钢架大棚1.33万座(亩),发展设施葡萄0.41万亩,种植高原夏菜41.07万亩。畜牧养殖业较快发展。在猪肉等畜禽产品价格高位运行的带动下,以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的畜牧养殖业加快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畜禽产品产量持续增加。上半年,全市大牲畜存栏 76.6万头,同比增长7.3 %;猪、牛、羊存栏分别增长7.5%、 8.9%、 4.8%;家禽饲养量增长8.6%;肉、蛋、奶产量分别增长4.9%、7.4 %、7.1%。劳务输出水平不断提升。围绕实施“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努力扩大劳务输转。止6月底,全市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1.91万人,输转劳动力24.68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4.7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4.08亿元。在劳务收入增加的带动下,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持续增加,达到3159元,同比增长21.48%。
(二)工业经济逐月回升,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工业经济延续了去年四季度以来快速增长的势头,呈现出速度加快、产销两旺、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6.8亿元,同比增长25.4%,较计划高3.4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20.5亿元,增长26%,较计划高1个百分点,呈逐月加快之势。主要行业持续较快增长。在重大项目建设、市场需求趋旺等共同带动下,建材、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煤炭开采及洗选、非金属矿物制品等主要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速较快增长,对整个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全市18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15个行业实现增长,其中10个行业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重工业增长明显快于轻工业,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97 %和 32.87%,重工业依然是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工业产品销售持续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产值60.3亿元,增长43%,产销率达 92.8%,较上年同期提高4.3 个百分点。部分重点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其中:原煤增长32.1%,水泥增长49.8%,铁合金增长16.6 %,发电量增长6.9%,饲料增长11.9%。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4亿元,同比增长25.79%;实现利税总额5.19亿元,同比增长23.24%,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94.47%,同比提高36.94个百分点。
(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打基础、谋长远、保增长、促发展的关键性措施来抓,主动克服政策收缩性微调、区域经济竞争进一步加剧及项目资金短缺、项目基础薄弱等突出困难和问题,加大项目推进力度,有力地促进了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上半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4.6亿元,增长39%,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较计划提高近14个百分点;开工建设项目487个,同比增长49.8%。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市列37个重点建设项目开工建设24项,完成投资34.26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的21.68%。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军民合用机场、滨河新区基础设施、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黑河宝瓶河水电站、祁连山彩虹霞谷旅游基础设施、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引水口门改造及河道治理、张掖宾馆建设等重点项目进展迅速。年初确定的35个重点工业项目中,8万吨棉浆粕生产线、2万吨玉米种子加工及果穗烘干生产线、博峰肥牛1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富源化工5000吨氯化锶等项目进展较快。基础设施投资增势强劲。全市开工建设农网改造、城区道路改造、通乡(村)公路、垃圾处理、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222项,较去年同期增加74项,完成投资36.1亿元,增长35.3%,占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的42.6%,成为推动投资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城乡投资快速增长,增速分别达到40.2 %和 28.8%;城镇投资中房地产投资增势强劲,累计完成投资6.5亿元,同比增长71.9 %。
(四)财政收支较快增长,金融运行稳健有序。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重大项目建设深入推进和收入征管措施进一步加强的共同作用下,财政收支保持了较快增长的态势,呈现出增幅高、进度好的特点。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完成5.62亿元,占预算的64.43%,同比增收1.66亿元,增长41.85%。大口径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3.2亿元,占预算的58.04%,同比增收2.6亿元,增长24.45%。主体税种增幅较高。在重点行业较快发展的带动下,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资源税等主体税种保持了高速增长,增速分别达到33.98%、90.09%、46.66%和69.72%。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达到71.3%,同比增长29.37%。支出结构继续优化。上半年全市财政支出累计完成28.84亿元,占预算的64.53%,同比增支8.57亿元,增长42.3%。有力地保障了公共安全、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农业水利、生态建设等各项重点支出。金融运行积极平稳。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0.6亿元,比年初增加28.9亿元,增长11%。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3.8亿元,比年初增加20.6亿元,增长121.6%。贷款余额153.8亿元,比年初增加21.4亿元,增长16.2%。央行加息和提高商业银行贷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效应开始初显。
(五)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居民消费价格高位运行。在国家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县区工资性津补贴逐步到位和企业离退休职工养老金增长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加,达到6085 元,同比增加 692元,增长12.8 %,较计划高0.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持续增长。在国家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的驱动下,全市消费需求稳步扩大,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6亿元,占计划的50.8%,增长23.8 %,较计划高5.8个百分点。城乡市场同步增长。城乡消费市场同趋活跃,上半年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1.9亿元,增长25.4%;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8.7亿元,增长18.5%,增速均比一季度有所加快。批发零售业主导市场消费。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总额34.6亿元,增长24.5%,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5.2%,增幅比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0.7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总额6.01亿元,增长20%。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以“旅游发展年”活动为契机,在各种旅游促销活动和“甘肃张掖·‘丝路春杯’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的推动下,旅游市场异常活跃,有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上半年全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20.9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9亿元,同比增长110%。价格总水平涨幅较大。居民消费价格承接一季度增长态势,上半年累计上涨6.1%,比上年同期上涨3.8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价格呈“六升二降”态势,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5.8%,较5月份提高0.7个百分点,是带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7个百分点,拉动力比5月份上升0.17百分点;食品中以猪肉为代表的畜肉产品价格节节攀高,拉动环比价格总水平上涨0.47个百分点,对价格总指数的影响比5月份提升0.22个百分点。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保障进一步加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惠民政策,切实提高保障水平,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民生问题得到有效改善。为民办实事进展顺利。省委、省政府确定的10件27项实事多数已基本落实,部分正在积极推进。市委、市政府承诺办理的10件实事,整体进展良好。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农村危旧房改造、加强农村科技服务等实事逐步落实,受益面进一步扩大。民生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共上报教育、卫生、旅游、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项目70项,总投资1.7亿元。校舍改造、城市社区卫生、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建设等项目进展顺利,文化、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通乡通村公路、农村沼气、农村饮水安全等民生项目按计划有序推进。民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上半年全市新增就业13742人,占计划的85.4%;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6%。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稳步上升,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市发展改革委员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