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已成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 从第三届种子健康与农业发展国际会议上获悉,我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当前,我国良种覆盖率已达95%以上,对农业增产贡献率达40%。种业已成为促进我国农业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目前,我国种业已经基本形成产业发展体系,市场规模已达500多亿元,相关法律和管理制度基本建立,现有持证种子经营企业8000多家。
● 5省8市获准开展低碳试点 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我国将首先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8市开展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的试点工作。据发改委介绍,这些地区将承担下列具体任务: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发改委认为,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的试点,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积累对不同地区和行业分类指导的工作经验,是推动落实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的重要抓手。
● 我国成第二大进口国 从2010中国进口论坛上获悉:中国积极扩大进口,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今后中国将在优化进口结构、推动进口便利、完善促进体系等三个方面,采取八项措施,鼓励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2009年中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万亿元人民币,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创1986年以来的最高实际增速。今年1-7月,中国进口7665.6亿美元,同比增长47.2%,增速高于出口11.6个百分点。
● 我国拥有劳动力资源10.69亿人
《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显示,我国的人力资源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我国总人口逾13.34亿人(不含港澳台),其中劳动力资源10.69亿人,就业人员7.79亿人,全国人才资源总量1.14亿人。
● 全国医疗机构超过92万个 卫生部公布今年7月份全国医疗服务情况。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医疗机构数达92.24 万个。其中,医院2.04 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85 万个,乡镇卫生院3.83 万个,村卫生室64.72 万个,诊所(医务室)17.42 万个。
● 我国未来人口流动呈四大态势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指出,2009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2.11亿人。未来二三十年,人口流动将呈现四大基本态势。一是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加,但增速逐步放缓。二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短期内沿海地区人口集聚趋势有所弱化,出现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流动态势,但流动人口继续向沿海、沿江、沿主要交通线地区聚集的长期趋势不会改变。三是未来我国流动人口的分布将逐步形成以东部沿海连绵城市带为重心,以内陆城市群为中轴,以西部中心城市为集聚点的流动人口分布格局。四是人口流动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
● 我国社保制度存在4块短板 从第四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上获悉,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框架,但在社保制度建设上还存在4个空白点或薄弱环节:一是城镇非就业的老年居民没有基本的养老保障制度,在新农保制度开始试点后,这一群体的问题凸显出来;二是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仍实行原来的单位退休养老制度,与社会化的社会保障要求不相适应;三是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之间还缺乏顺畅衔接的机制,劳动者和公民在制度转换上还存在障碍;四是补充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相对缓慢,不能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 土地闲置成当前最大问题 国土资源部通报了房地产用地专项整治情况。据介绍,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共上报房地产违法违规用地宗数3070宗,面积约18.84万亩。其中,闲置土地宗数2815宗,面积16.95万亩,分别占上报总宗数和面积的91.69%和90%;保障性住房用地改变用途宗数92宗,面积1257.85亩,分别占上报总宗数和面积的3%和0.67%。从清理数据来看,在各类房地产违法违规用地中,闲置土地成为房地产用地违法违规的主要问题。
● 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认定 从农业部获悉:我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获得认定,北京市顺义区等51个县(区、市、垦区)作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耕地面积共1.01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5.5%,粮棉油糖、畜禽、水产和蔬菜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优势突出,现代农业发展均处于本省、区、市领先水平。
● 家庭服务业有望成为我国增加就业的主力军 我国将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力争到“十一五”末服务型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达到37%左右,并使其成为增加就业的“主力军”。目前,全国已有家庭服务从业人员1500多万,经初步测算,还有1400万左右的潜在就业岗位有待开发。据介绍,家庭服务业以家庭为服务对象、向家庭提供劳务、满足家庭需求,大致有20多个门类,200多种服务项目,涉及家务劳动、家庭护理、维修服务、物业管理、社区导购、生活百事等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年营业额约1600亿元。国务院已明确,在今后一个阶段要重点发展其中的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病患陪护,以及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等种类。
● 我国稳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 “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取得积极进展。目前,我国已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全世界大概共有500种工业产品,其中220种产品我国产量世界第一,装备和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2006—2009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不断跃升。载人航天、绕月工程、高速轨道交通、TD—SCDMA、高性能计算机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本质安全型工业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十一五”前4年,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76%,累计实现节能量5.3亿吨标准煤。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军民融合式发展也稳步推进。
● 重大专项催生更多“中国创造” 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重大新药创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等16个重大专项,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的重大决策。自2007年至今,重大专项已启动实施2500多个课题,投入资金400多亿元。全新的运行机制和国家的资金投入,极大激发了参与企业的创新积极性,短短几年内涌现出一大批新技术、新成果。12英寸65纳米介质刻蚀机,已在5家亚洲客户芯片生产线投入使用;集成电路制造关键封测设备、材料应用工程,攻克了10多项重大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药物正逐步走出长期模仿的被动局面。科技部重大专项办负责人表示,随着“十二五”期间的继续实施,重大专项将催生更多“中国创造”。
● 新能源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我国新能源产业已经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截至2010年8月底,我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2亿千瓦,约占全球装机总量的40%,排世界第一位;风电装机容量超过了3000万千瓦,占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太阳能光热应用面积达到1.6亿平方米,也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使用量的60%,且发展势头良好。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约合2.25亿吨标准煤,占全年能源消费总量的7.3%。据了解,国家能源局组织编制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即将出台。规划对先进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非常规天然气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洁净煤、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车用新能源等能源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的具体实施路径,以及发展规模、重大政策举措作了明确部署,对推进新兴能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将产生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