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其他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府公报 > 2009年 > 第9期 > 市委市政府办公室文件
张政办发〔2009〕162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及省属驻张有关单位:
市旅游局关于《张掖市旅游产业实现三年翻番与质量提升计划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批转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〇〇九年八月二十六日
张掖市旅游产业
实现三年翻番与质量提升计划实施意见
(张掖市旅游局 2009年6月25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甘政发〔2006〕28号)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旅游产业实现三年翻番与质量提升计划指导意见的通知》(甘政办发〔2009〕40号)精神,现就我市旅游产业实现三年翻番与质量提升计划提出如下贯彻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创新思路、转变方式、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坚持融入大局、强化意识、整合资源、培育产业的发展思路;坚持党委重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支持的发展原则;坚持改善环境、加大宣传、强化管理、确保安全的发展重点,实现三年翻番与质量提升的目标。
按照加大策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创新方式、务求实效的总体要求,始终坚持品牌战略、创新战略、人才战略和区域联合战略,坚持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旅游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提升素质与扩大规模并重转变,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市重要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
二、目标任务
1.发展速度目标。以2007年主要指标为基数,至2010年全市旅游人数达到149.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96亿元,全面实现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三年翻番。
2.质量提升目标。实现产业环境逐步改善,产业体系趋于合理,产业功能得到发挥,产业素质明显提升。一是政府主导作用明显加强,财政投入资金明显加大,拉动社会投入资金明显增加,社会各界的旅游意识明显提高,制约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明显得到解决,产业发展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市场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环境有较大改善。二是旅游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产品转型升级初步显现,产品体系更加完整,旅游品牌更加突出,城市旅游目的地体系基本建立,宣传促销力度大大加强,旅游市场进一步发展。三是旅游产业队伍逐步壮大,人员素质明显提高,旅游市场安全有序,张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功能与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三、保障措施
一是科学制定和完善旅游发展规划。高度重视和优先抓好规划工作,将旅游业发展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部门行业规划。在《张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框架下,制定《祁连山(张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和完善各县(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规划要充分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和持续性,特别要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小城镇建设等方面实现有机衔接。
二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建立完善全市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库,抓好旅游开发项目储备、论证和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把目光投向市场,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引导有实力的投资主体开发旅游项目。加强工作指导与协调服务,继续做好世行贷款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国债项目资金以及拉动内需项目的支持。实施政府主导战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在旅游规划编制、旅游商品开发、旅游人才培训、旅游景区(点)基础设施建设和全市旅游整体形象宣传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各县(区)也要按照三年翻番工作任务,增加旅游发展资金和宣传促销资金投入,并保证每年有一定比例的增长。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我市区位特点,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大力度,实施一批重要景区的连接线、市县(区)到旅游景区(点)的公路交通项目,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提高景区(点)公路通行能力和通达深度。以品牌景区为支撑,完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提升景区品位和接待水平,重点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旅游景区。完善主要旅游景区(点)和沿线的基础配套设施。以建设和改造重点旅游景区、主要旅游线路的断头路、旅游厕所为突破口,改善游览条件。2009年完成21座旅游厕所建设任务,到2010年,保证所有A级景区没有断头路,新评定的A级景区、公路休息站和汽车加油站的厕所全部达到旅游厕所规范标准。提升公路沿线服务层次,新推出的旅游线路产品途经地要力争协调解决沿线公路交通不顺畅和标识、标牌不完善的问题。协调相关部门在全市公路沿线建设90个规范的旅游景区方位指示牌。积极协调解决如列车票额不足、景区管理体制不顺、有关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关键性问题,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是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以“金张掖”旅游品牌为主题,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着力构建十字型大旅游框架,重点打造五大旅游精品,提升旅游景观质量。
丝路文化名城:围绕张掖历史文化名城,开发以大佛寺、马蹄寺、西来寺、文殊寺、土塔、木塔、唐玄奘西游等为主的佛教文化;以肃南裕固族为主的民族文化;以隋炀帝西巡、马克·波罗旅居张掖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为主的古丝路文化;以霍去病抗击匈奴、西路军悲壮历程为主的军旅文化,形成“一城四化”的旅游文化网络。建设城市会展中心、体育活动中心、博物馆、群艺馆、甘泉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形成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亮点,提高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相符的“金张掖”美誉度。
独特裕固风情:做好肃南县域旅游产业示范县试点工作,全面实施马蹄寺世行贷款建设项目;建设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改造马蹄寺至金塔寺道路;丰富野生动物园、裕固族演艺、骑马观瀑布等旅游项目,展现多姿多彩的裕固族风情。
汉藏佛教胜地:组织实施大佛寺申遗、禅园建设,马蹄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加大大佛寺、马蹄寺、文殊寺等人文景观保护力度和木塔寺、西来寺、道德观等宗教胜地的开发力度。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般若金经》“取经”、阅经、释经等活动。
祁连山水奇观:依托祁连山高山峡谷、草原风光、原始森林、雪山冰川、地质地貌等景观,开发祁连天池、七一冰川、海潮坝、扁都口、文殊寺生态探险及观光游;充分利用黑河干流水电开发的有利时机,开展黑河峡谷、高峡平湖等观光游览活动;加强黑河流域湿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设中国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恢复建设“金、木、水、火、土”五行塔,再现张掖水天一色、塞上江南、“半城芦苇半城塔”的自然景观,丰富和发展生态旅游内涵。
红色旅游基地:实施好高台烈士陵园基础设施建设和陈展项目,改善景区水、电、路、讯、厕所等基础和服务设施;积极争取临泽梨园口战役纪念馆建筑物保护改造国债项目,加大建设和保护力度,完善服务设施;重建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维修艾黎故居、艾黎与何克陵园,改善基础和配套设施,开展红西路军悲壮历程游、爱国主义教育游。
四是开发文化旅游商品。充分利用张掖丰富的自然资源、民族艺术和传统工艺,开发一批集特色、品位和品牌于一体的旅游商品,重点发展丝路春酒、临泽小枣、山丹四珍为主的名优特食品类,祁尔康、螺旋藻为主的中草药保健产品类,山丹烙画、民乐麦杆画、临泽面人制品为主的工艺美术类,周玉梅剪纸、苏氏兄妹刺绣为主的剪纸刺绣类,大佛寺金经、山丹四喜娃娃、胡腾舞佣、临泽老子出关、仙姑神灯为主的文物复制类,肃南沙雕、朱氏奇石根为主的木雕石雕类,风光画册、纪念邮票为主的旅游出版类和裕固族服饰类八类旅游商品,推进旅游商品的规模化、系列化和品牌化。同时,扶持建设有一定规模、档次和特色的城市购物中心、景区旅游购物点。建设完善明清街、马可·波罗街、金脉步行街、青西街、佛城文化街等特色购物、文化、娱乐、美食街区,逐步在全市形成旅游商品销售网络,使旅游商品开发销售迈出实质性步伐,力争全市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五是扩大对外宣传推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以主流媒体、互联网、户外广告、节庆活动为主要载体,全方位宣传张掖、推介张掖。借助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宣传优势,进行高层次、大范围的宣传造势。借助国内重点网络媒体,在突出特色、丰富内容、增加吸引力上下功夫。积极参加省内外各类节庆会展活动,申办、组织各种全国性、全省性会展招商、学术交流、体育赛事、经贸洽谈、观光考察等活动,精心策划组织市内节庆活动。依托肃南民族歌舞优势,大力发展演艺业,组织优秀节目进行巡演,展示我市独特的民族风情,扩大张掖旅游的影响力。
六是理顺经营管理体制。探索建立市旅游发展集团,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和各县(区)工作力量,吸引更多投资,促进旅游业大发展、大跨越。重点旅游区按照“布局优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合作、互利共赢”的要求,打破区域限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管理、统一利用。积极探索景区(点)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有效方式,建立“权、责、利”相统一的管理体制,整体盘活旅游资源。积极探索和实施旅游景区门票的统一管理机制。加强市、县(区)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建设,探索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解决职能交叉、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等体制性障碍。探索引进或组建旅游投资开发公司、旅游汽车客运公司、旅游演艺公司、旅游商品开发公司,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周边市、县(区)的联系交流,实现客源共享、合作共赢。
七是正确处理发展旅游与保护生态的关系。全面树立生态文明意识,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和建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对旅游资源粗放式、掠夺性开发,确保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承载能力相适应。把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作为旅游发展的基本要素,体现在旅游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实现自然、生态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生态优势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以旅游产业效益支撑生态保护和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八是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把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市人才建设规划,构建以河西学院旅游专业及各县(区)职业中专为基础的旅游培训教育体系,加大旅游管理人员和导游队伍培训力度,加强对农家乐从业人员的服务规范、服务礼仪等旅游实用技能培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优化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使旅游人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与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