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政发〔2009〕82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及省属驻张各单位:
2002年,我市被水利部列为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通过八年来的探索实践,初步建立了以水权制度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构筑了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形成了与水资源利用相配套的工程技术体系,逐步建立了“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水资源管理运行机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对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2006年通过了水利部验收,并被命名为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我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日显突出,水资源仍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保障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为了纵深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落实市委、市政府“十大工程”的总体战略部署,为张掖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坚持特色方向,走好三条路子,推动三大战略,实现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按照建设“十大工程”战略目标的总体要求,以实现全社会水资源优化配置为目的,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为核心,以加大农业节水力度为重点,以生态水源涵养保护为切入点,以构建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经济结构体系、工程技术体系、行为规范体系为主要内容,以加快实施黑河流域综合治理为依托,采取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深入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坚持“政府主导,统筹协调,因地制宜,科学配置,项目带动,制度创新”的原则。全面推广普及节水新技术,发展现代节水农业,建设节水城镇,优化用水结构,合理调整三次产业结构,保持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逐步建成制度完备、设施完善、用水高效、生态良好、发展科学的节水防污型社会。具体目标为,到2015年:
1.全市国民经济年用水总量控制在25亿m3,地下水开采量限制在允许开采量范围内,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用水比例由现状的84.7:2.5:2.5:10.3调整为76:6:3:15,国民经济用水结构趋于合理;
2.农业节水目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54提高到0.55;单亩平均灌溉净用水量降低到310m3/亩,比现状减少30m3,实现年节水2亿m3。
3.工业节水目标。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低到92m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60%;高用水行业主要产品单位用水量指标基本达到“十一五”末国家平均水平,实现年节水0.17亿m3。
4.城市节水目标。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不超过10%。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51%。城市再生水利用达到污水处理量的20%。
5.逐步增加生态用水比例,恢复黑河湿地生态,阻止荒漠化面积扩大;保障黑河河道水质达到Ⅲ类以上,源头区水质达到Ⅱ类以上。
6.水价改革取得实质进展,农业用水实现按供水成本足额征收,全市农业水价平均达到177厘/ m3。
二、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工作
(一)以水定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按照以水调结构、以水定产业、以水促发展的基本原则,围绕“十大工程”战略目标的总体要求,打好结构调整的组合拳,引导用水由低效高耗向低耗高效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用水结构和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用水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双向促动。要突出优势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培育,生态资源保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60万亩金张掖玉米制种基地、60万亩马铃薯繁育基地、百万头肉牛基地、1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建设中国钨钼产业基地、河西风电走廊500万千瓦发电工程。加快黑河湿地保护工程建设,保护湿地面积50万亩。加快实施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按照水资源现状,制定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建立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机制,逐步建立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国民经济体系,控制用水总量,转变用水方式,提高用水效率,构建张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本框架。
(二)举节水旗,大力发展现代节水农业
用发展工业的思维来谋化现代节水农业,进一步提升产业层级,优化内部结构,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按照以水定植的原则,大幅降低高耗水、低产出农作物种植比例,逐步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种植结构布局。继续加大常规节水技术应用力度,因地制宜推广高效节水技术,不断提高田间精细管理水平,严格控制农业总耗水,综合运用示范带动、市场引导、行政推动等各种手段,积极推进张掖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逐步建立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的节水高效农作制度,推动我市现代农业再上新台阶。积极探索建立节水农业与环境保护相生相伴的耦合体系,以节水农业的发展保护生态,以生态保护倒逼和促进大田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创新。
(三)科学规划,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总体战略部署,理清水资源管理的总体思路,今后一个时期,在全市用水总量不再增加的基础上,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出发,进一步确定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向,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作为水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把水资源配置、节约作为水资源管理的工作重心,把统筹兼顾作为水资源管理的根本方法。进一步核定水资源宏观分配指标和微观取水定额指标,全面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严格实施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制度。结合市上重大产业布局,打破单纯按工程布局配置水资源的模式,认真开展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进一步细化水资源评价分析。认真做好黑河生态水源涵养工程及黑河湿地补水、火电二期项目、煤化工基地、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军民合用机场改建、铁路二线等重大项目的水资源分析论证。从全市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科学配置水资源,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的能力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四)统筹安排,加快黑河流域综合治理
要全力推进黑河流域综合治理,从上、中、下游的实际出发,合理确定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的目标任务,实现上游涵养水源、中游有水可节、向下游有水可调的治理目标。抓紧实施黑河流域近期治理剩余项目。全力推进黑河河道整治及引水口门改建应急项目,整治黑河中游河段15公里,改建引水口门及分水闸23处,完成草滩庄、梨园河2座渠首引水枢纽除险加固;积极争取黑河综合治理节水型社会体系建设项目,改建衬砌干、支、斗渠道1398公里,完成田间配套93万亩,发展低压管灌面积16.2万亩;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开展1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解决32万人饮水安全。
(五)保护湿地,建设生态张掖
黑河中游是黑河流域水源涵养的承接过渡带,与祁连山同属于一个生态区,中游湿地维系着绿洲生态系统,是黑河流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保证。要以生态文明推动全市城镇化建设,靠城镇化建设拓宽“三条路子”,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实施生态建设与水源涵养保护工程,加大上游祁连山冰川、河源湿地、山地生态保护及人工增雨雪工程。加快中游黑河水源涵养工程、湿地保护、荒漠化治理、盐碱地改良、农田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草)建设,大力开发祁连山冰川、黑河湿地等优质旅游资源,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尽快启动黑河湿地保护二期工程规划和建设,为国家级湿地公园的全面开放做好准备,彰显湿地之城、生态家园的个性魅力,维持中游绿洲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六)创新机制,全面推进水价改革
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利用价格杠杆促进节约用水,加快水价改革步伐,发改、物价、水务部门要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负担的原则,尽快完成水价成本核定的相关工作,认真测算水费开支的基本框架,立足实际,2009年底制定水价调整方案。做好相应的社会宣传和舆论工作,把水价改革、水价调整与增加农民负担严格区别开来,尽快撤消县区水费减免的一些不合理政策,最终实现按成本收费。建立有利于节水和水资源合理配置、提高用水效率的水价体系,运用价格杠杆调整用水结构,通过科学的水价结构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调动全社会节水和防污的积极性。
(七)健全制度,完善管理体系
进一步完善节约用水、工业企业、城市生活、地下水开采等管理办法,通过制度建设规范用水行为;制订出台《张掖市节水器具市场准入制度》。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尽快理顺管理体制,积极探索组建黑河百万亩大型灌区,实现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管理、统一调度,从体制上保障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建立健全规范社会行为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群众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制度,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使每一个公民逐步形成节约用水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建立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
进一步落实水权制度,完善水票制管理,拓展水权交易市场,逐步扩大农业内部水量交易,在重点工业项目规划建设中,建立和形成水权交易制度,鼓励农业水权科学合理向工业用水方面交易,将农业通过节水措施节约的水量有偿转让给工业用户,逐步形成合理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八)以点带面,加大工业城镇节水
全面开展节水企业、校园、生活小区创建活动,发挥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大工业城镇节水工作力度。大力发展集约化工业,建立科学、合理的用水体系,实现从“以需定供”到“以供定需”的转变。加快节水技术改造,推广节水新工艺,提高水循环利用。加大节水减污,兴建一批循环用水、串联用水和中水回用工程,提高污水处理和回用水平,全面降低用水定额,进一步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以减少城市供水管网的漏失率。积极组织开展节水器具和节水产品的推广和普及工作,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水器具,全市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必须使用节水型用水器具。
三、构建节水型社会的保障机制
(一)坚持政府指导推动
继续发挥市、县区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及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能分工,履行好组织、协调、监督、管理的职能。市政府要把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纳入工作目标责任书,进行年终考核;宣传部门要重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宣传工作,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宣传先进、鞭策后进,新闻单位利用电视、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介播放节水宣传专题片、刊登节水宣传标语等,营造舆论氛围;水务局要根据《意见》确定的各项内容,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收集反馈信息,督察进度,汇总情况,并编发节水简报;发改委要在新上工业项目的审批上严格把关,对于高耗水、高污染企业严格限制并积极争取上报节水项目;财政局要发挥保障作用,多方筹措资金,用于支持节水型社会,确保项目建设资金按时到位;农办要在研究农业新情况、新政策、新出路等方面多做工作,把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新兴支柱产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统一布署,力促节水型农业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经贸委要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对全市各类企业节水制定出指标、目标、措施,推广节水器具和节水技术;环保局要突出环保执法的优势,按照“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加大对污水的治理、排放的监督管理,制定污水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并督促相关企业、用水户落实污水处理设施,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实施上同节水型社会紧密衔接;物价局要尽快组织制定农业水价调整方案,召开水价调整价格听证会,扩大公民知情权,做好水价调整各项准备,加快水价改革步伐;建设局在城镇供水、排水、小城镇建设、公园管理、建筑行业管理等方面要制定节水指标、节水措施、推广节水器具和节水技术;农业局要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节水高效农作物引进推广,农业耕作栽培技术的应用;林业局抓好现有林草保护的同时,积极引进、示范适应本区域种植的节水耐寒旱品种,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教育局抓好对中小学生节水常识的普及。其他各部门要紧紧围绕节水型社会建设,各负其责,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完善节水投入机制
各级政府要把节水规划列入同级社会发展规划,节水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增加节水改造投入,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计量监控设施的建设等。同级财政预算外水资源费收入全部用于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同时,鼓励吸纳社会资本投入节水项目,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多渠道节水投融资体制,为纵深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三)加强节水监督管理
加强用水计量监管,灌区农业用水计量设施安装到斗渠。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监督体系,井灌区用水实行计量管理,严禁超采、滥采地下水。企业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目标考核,实行用水计划台帐管理,降低单位产品用水定额,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减少污染来源。
(四)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大力宣传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普及节约用水的科学知识,增强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大规模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宣传教育活动,设置节水监督电话,对浪费水、污染水的不良行为公开曝光,加强节水科技培训,提高全民素质。将水资源节约的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增强节水意识,树立人人节水、自觉节水的社会风尚,为建设节水型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〇〇九年八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