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新农村建设总揽全局,紧紧围绕“十大工程”,以“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主线,坚持产业化经营和劳务输出“两条腿”走路,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健康稳定协调的发展态势,有利地促进了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和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根据全市520户农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15元,比上年增加378元,增长9.1%。农民家庭人均经营费用支出3054元,比上年增加292元,增长10.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16元,比上年增加344元,增长10.5%。
一、外出务工收入快速增长,成为拉动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2008年,全市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1154元,增长13.2%,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6%,比上年上升1个百分点。其中, 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132元, 增长25.6%;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304元, 增长4.6%;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人均718元,增长15.2%,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25.1%。外出务工人数的继续增加和务工工资的不断提高,使外出从业为主的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继续为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
二、家庭经营性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08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促使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快速增长。2008年,全市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3172元,比上年增加168元,增长5.6%。家庭经营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达70.3%,家庭经营性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1、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稳步增长。围绕做大做强草畜、制种、果蔬、轻工原料四大支柱产业,突出规模养殖、马铃薯等新型产业培育,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形成了川区以玉米制种、日光温室、舍饲养殖、蔬菜及优质林果为主,沿山地区以马铃薯、啤酒大麦、油料、草畜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进一步增加。2008年,全市农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2571元,比上年增加142元,增长5.8%,第一产业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达56.9%。(1)种植业收入仍是农民增收的主体。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合理安排种植品种,农户种植效益进一步提高。2008年,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达292.33万亩,比上年增加4.17万亩,增长1.5%。在面积增加的同时,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粮食总产95万吨,比上年增长2%,油料总产5.24万吨,增长27.2%,棉花总产0.91万吨,增长9.5%,蔬菜总产99.36万吨,增长2%。播种面积稳步增加、粮食总产不断提高和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使得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比上年人均增加70元。(2)畜牧业生产增长势头强劲。以良种推广、疫病防治、规模养殖、退耕还草及草产业的开发加工为重点,加大畜牧业发展力度,全市畜牧业发展增势强劲,农民来自畜牧业的收入稳步增加。2008年,全市畜牧业增加值达到12.3亿元,可比增长18.97 %。猪、牛、羊、家禽出栏分别为67.1万头、15.1万头、 113.67万只和 473.46万只,分别增长7.5 %、27.5 % 、10.2 %和7 %。农民从畜牧业得到的人均纯收入794元,增长11.2%,增速高于上年6.9个百分点,畜牧业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达到17.6%。
2、二三产业收入增长相对缓慢。2008年,农民从家庭经营二、三产业中得到的人均纯收入604元,增长4.6%,增速居四项收入末位,农民从家庭经营二、三产业中得到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仅为13.4%。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全市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瓶颈和与全国大部分省市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
三、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增加较快。2008年,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达到12.5元,增加2.2元,增长21.4%;人均转移性收入达到176元,增加72元,增长69.2%,增速居四项收入之首,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补充。
(市统计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