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市文化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繁荣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构建和谐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求真务实,探索创新,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全市现有县级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6个,文化馆(群众艺术馆)7个,文化广场、文化公园16处,乡镇文化站60个,村文化室741个。各类文物点577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82处,馆藏文物3万多件。先后建成全国文化先进县1个,先进集体2个,全省文化先进县4个。全市文化系统现有职工518人,其中行政机关53人,文化事业单位402人,乡镇文化专干63人。专业技术人员284人,其中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82人,初级职称190人;农村实用文化人才130人,其中高级艺术师19人,中级艺术师59人,初级艺术师52人;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员960人。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载体,积极争取,认真组织实施,相继建成金张掖文化大厦,市宣传文化中心,肃南、临泽、高台三县县级宣传文化中心;甘州、临泽、山丹三县区文化馆,高台县图书馆,临泽县博物馆;5个电子阅览室、5个主题文物展厅,42个综合乡镇文化站、24个乡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52个“农家书屋”。
艺术创作不断繁荣。围绕市委、市政府实施的“三大战略、四大产业”,相继推出大型音乐舞蹈《八声甘州》、秦剧《牡丹亭》、歌舞剧《音舞诗画,多彩的裕固》、大型综艺节目《古风新韵》等重点剧目。出版发行《枣乡临泽》、《裕固家园》歌曲光盘和《张掖市书画院书画家作品集》等多部艺术作品。设立“金张掖文艺奖”,促进了艺术创新,繁荣了艺术创作。
社会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坚持“三贴近”,精心组织开展节庆文化、广场文化、送文化下乡、“百乡千村”文化对口帮扶和“百台大戏送基层”等文化活动。并结合地方特色,举办“马蹄寺观光旅游节”、“红枣艺术节”、“金花艺术节”、“焉支山文化艺术节”、“大佛寺文化庙会”、“裕固族赛歌会”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文化出版市场不断优化。按照“市场天天查,执法规范化”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娱乐场所“阳光工程”和“扫黄打非”行动方案,加强宣传,组织培训,开展专项整治,有力促进了文化出版市场的健康发展。
文博工作水平不断提升。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总体要求,健全组织,增加管护力量,制定应急预案,认真落实“四有”“五纳入”工作,馆藏文物管理连续15年安全无事故。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开局良好。张掖大佛寺、高台骆驼城遗址及墓群、肃南马蹄寺石窟群三处“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备选点申遗工作,目前进展顺利。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按照“深入调研,摸清底细;全面记录,突出重点;严格登记,合理分类;精心整理,图文并茂”的原则,组织相关人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现状调查、认定和登记。通过认真普查、论证、筛选,我市申报国家级保护名录8项,省级保护名录11项,公布县区级首批保护名录177项,市级保护名录30项。
文化产业发展渠道不断拓宽。采取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整合文化产业资源、扶持民族文化产品开发、成立文化产业协会等措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市已形成10大产业门类,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场所)1258家,从业人员9860多人,年经营性收入2.25 亿元。
文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围绕造就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工作作风过硬,善于服务基层的管理队伍和德艺双馨、技能娴熟的专业人才队伍及诚信经营、遵纪守法的经营人才队伍的需要,注重增强人员思想政治素质,突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再教育,开展农村文化实用人才职称评审,面向社会公开招考(聘用)专业技术人员,促进了文化队伍建设。
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不断推进。按照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组织开展全市乡镇文化工作情况、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专业艺术团体现状和改革发展思路等方面的调研,在积极借鉴和学习试点单位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部分文化单位体制改革初步方案,逐步付诸实施。
党的十七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新号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我市文化事业大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的重点工作是:加强项目建设,为文化发展繁荣提供基本阵地。繁荣艺术创作和演出,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服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广大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强监督管理,净化文化出版市场发展环境。弘扬传统文化,同步推进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事业自身造血功能。加强队伍建设,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更好的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全市文化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市文化出版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