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农村经济运行分析

发布时间: 2008-08-31 15:40 来源: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背景色:
 :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上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狠抓农业生产,增加粮食种植面积,积极做好抗灾减灾工作,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形势良好。据初步统计测算,上半年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13.53亿元,可比增长4.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000.5元,同比增长15.2%。

(一)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增加

上半年,全市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276.78 万亩,比上年增加3.11万亩,增长1.1%。其中粮食作物面积197.68万亩(含粮食制种63.26万亩),比上年增加5.46万亩,增长2.84%;经济作物面积71.06万亩,比上年增加3.1万亩,增长4.56%;青饲料面积8.04万亩,比上年减少5.45万亩,下降40.4%。粮经饲比例由上年同期的70:25:5调整为今年的71:26:3,粮食、经济作物分别上调了1个百分点。

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政策激励作用继续体现。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方针政策,尤其是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惠农补贴政策落实,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粮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二是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今年根据市场需求,市上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使农作物种植结构进一步趋向优化。三是受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马铃薯面积进一步扩大,播种面积大幅增加。

(二)夏秋粮食面积呈“夏减秋增”态势

夏收粮食播种面积88.98万亩,同比减少1.44万亩,下降1.59%。其中:小麦面积55.53万亩,比上年减少0.55万亩,下降0.98%;大麦面积29.91万亩,比上年减少0.56万亩,下降1.84%;豆类面积3.29万亩,比上年减少0.5万亩,下降13.2%。

秋收粮食播种面积108.7万亩,同比增加6.9万亩,增长6.78%。其中,玉米面积76.18万亩,比上年增加2.28万亩,增长3.1%。在玉米面积中制种面积由上年的55.23万亩,增加到今年的59.64万亩,增加4.41万亩,增长7.98%;薯类面积达到31.58万亩,比上年增加4.81万亩,增长17.97%。

(三)主要经济作物呈“四增二减”格局

全年完成经济作物面积71.06万亩,比上年增加3.1万亩,增长4.56%。其中:棉花面积6.06万亩,比上年增加0.51万亩,增长9.19%;油料面积23.3万亩,比上年增加5.01万亩,增长27.39%;药材面积6.78万亩,比上年增加0.34万亩,增长5.28%;蔬菜面积23.22万亩,比上年增加1.3万亩,增长5.93%;线麻面积0.51万亩,比上年减少1.35万亩,下降72.58%;甜菜面积1.3万亩,比上年减少0.6万亩,下降31.58%。

(四)畜牧业生产呈平稳运行态势

全市畜牧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发展为目标,把加快畜禽养殖小区建设作为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的突破口来抓,通过政策引导、招商引资、资金扶持、科技支持,积极扩大养殖规模,努力提高畜禽规模化养殖水平,畜牧业生产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上半年,全市大牲畜存栏达61.88万头,比上年增长5.1%;猪出栏46.26万头,存栏76.69万头,分别增长7.6%和5.3%;牛出栏5.77万头,存栏47.4万头,分别增长10.1%和8%;羊出栏56.96万只,存栏237.37万只,分别增长5.7%和4%;禽饲养量达到850万只,增长6.4%。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986万公斤、826.5万公斤和902.5万公斤,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7.4%、4%和8.9%。与年初相比,畜禽存栏显著增加,畜产品价格稳中有降,市场供应充足。

(五)各项惠农支农政策全面落实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上半年,积极争取并及时兑付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15632万元,比上年增加8236万元,增长1.13倍。其中粮食直补3802万元,保持了上年水平,农资综合补贴11830万元,比上年增加8236万元,增长2.3倍;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1790万元,比上年增加1025万元,增长1.3倍;积极争取冰雪冰冻天气及地震灾害扶持资金530万元,确保了灾区、灾民的生产生活;各级财政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水平由40元提高到80元,进一步提高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向纵深发展。

(六)农民现金收入稳定增长

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000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64元,增长15.2%。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一是受劳务输出人数和劳动工资增长拉动,农民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增加46元,达到440元,增长11.6%;二是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是我市农民收入主要来源。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现金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147元,达到1442元,增长11.4%。其中,农业收入656元,增长9.2%,牧业收入457元,增长21.4%。农牧业收入对上半年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51.5%;三是由于上半年粮食直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有的及时落实到位,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115元,同比增加70元,增长1.56倍;由于土地租金、利息、储蓄性保险收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人均3.4元,增长1.1倍。

在现金收入增长的同时,因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及食品价格影响,农民现金支出也表现出较大幅度的增长。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支出为2379.3元,同比增加366元,增长18.2%。是近年来增幅最高的一年。

一是农业生产费用大幅增长。农民家庭生产经营费用人均支出887元,增加196.6元,增长28.5%。其中,农业生产费用人均支出584.2元,增加112.5元,增长23.8%。农业生产费用中农民用于购买农业生产资料费用人均517元,比上年增加110元,增长27%;牧业生产费用支出人均210.4,增加68.7元,增长48.5%。牧业生产费用中农民用于购买牧业生产资料费用支出203.3元,比上年增加72.2元,增长55.2%。

二是第二产业生产费用增长较快。由于受煤、电、气等能源涨价和人工工资上涨等因素影响,上半年农村第二产业生产费用支出呈现大幅增长态势。农民用于第二产业生产费用支出人均23.4元,比上年增加10元,增长74.9%。其中,工业增长64%,建筑业增长83.3%。生产资料成本、劳动工资的大幅增长,进一步推动了二产业生产成本上升。

三是食品居住类消费支出大幅增长,农民生活消费开支增加。上半年农民生活消费人均支出1272.5元,增加197.8元,增长18.4%。其中:食品消费人均514.8元,增长24.5%;衣着消费人均157.8元,增长18.9%;居住消费人均144.5元,增长75.8%。食品类、居住类开支增加,直接推动生活费用上升。

(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较快增长

上半年,全市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9亿元,比上年增加7178万元,增长17.2%。其中,非农户完成投资5141.5万元,比上年增加195.6万元,增长3.4%;农户完成投资43821.4万元,比上年增加6982万元,增长18.95%。从投资方向看:用于第一产业的投资1.97亿元,占投资额的40.3%;用于第二产业的投资5433万元,占投资额的11.1%;用于第三产业的投资2.38亿元,占投资额的48.6%。从投资来源看:自筹资金4.1亿元,占投资总额的83.7%;国家资金1748.6万元,占投资总额的3.6%;国内贷款5007万元,占投资总额的10.2%。受农民现金收入增加、新农村建设、原材料价格上涨三大因素推动,上半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较快增长,预计全年投资额增长将高于上年。

(八)劳务输转力度进一步加大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性工作来抓,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强培训与促进转移相结合、输出地区与输入地区相结合,加快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输转力度。上半年,全市有针对性的培训劳务人员15.99万人(引导性培训13.65万人、职业技能培训2.34万人),输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1.2万人。其中成建制有组织输转11.4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7.3亿元,同比增长15.2%。

(九)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

今年开工建设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龙头项目14个,计划当年投资4.46亿元。上半年已完成2.14亿元,占计划的48%,其中爱味客1.5万吨马铃薯全粉、西域恒昌3万吨马铃薯精淀粉、志宏15万吨汽爆秸秆纤维、牧沅10万头肉牛屠宰等4个项目已建成投产,新增加工能力19.5万吨。在龙头企业带动下,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发展。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1.58万亩,油料面积23.3万亩,啤酒大麦29.9万亩,棉花6.1万亩,蔬菜23.22万亩,落实设施农业面积2026亩。无公害生产面积184.5万亩,标准化生产面积230.7万亩,分别比上年增加9.8万亩和10万亩。全市以农作物制种、马铃薯、啤酒大麦、蔬菜、棉花等为主的订单农业面积达到24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78.8%。

(市统计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