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其他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府公报 > 2008年 > 第6期 > 市委市政府办公室文件
张政办发〔2008〕87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及省属驻张有关单位:
现将《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意见》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〇〇八年六月五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重大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出此意见。
一、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
气象探测工作是整个气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防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人民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保护好气象探测环境对于提高气象预报和服务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市各气象台站均有50多年的建站历史,市局观测站1937年建站,已有71年的历史,各台站积累了丰富宝贵的气象历史资料。近年来,由于城市的发展、扩建,各气象台站探测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中明确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各项具体标准,地面气象观测场四周围栏与周边障碍物之间距离必须大于障碍物高度的10倍以上,高空气象探测站四周的障碍物对探测系统天线形成的遮挡仰角不得大于5°。各县(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工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等气象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把气象探测环境和气象灾害防御设施保护列入政府规划,严格执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制度,加强气象探测环境备案和土地证申领管理工作,切实加大保护力度。有关部门在制定规划、办理气象观测场周围土地转让、建筑许可审批的过程中,对于影响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或有可能造成气象探测环境影响的一律不予通过或不予办理,从源头上加以控制,确保气象探测资料的科学准确和灾害防御设施的正常运行。市县(区)气象部门要积极做好建设、规划部门的备案工作,确保关口前移。要积极与规划、建设部门沟通,组织制定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业规划,报有关规划主管部门后,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作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重要依据。
二、加强重大项目气象前期论证、评估管理和气象行政审批工作
今年年初,我国南方遭遇了历史罕见的低温冰冻灾害,铁路、公路、电力一度中断,民航延误,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特大灾害显示出项目前期论证中极端气象历史资料论证、评估不足的弊端。市、县(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重大项目的前期气象论证工作。在项目前期论证和建设中,要把气象历史资料的论证、评估做为一项重要内容,列为项目可行性论证的必备条件,要充分考虑温度、湿度、雷电等历史气象条件,健全气象论证、评估资料,少走弯路,做到有备无患,避免因气象论证、评估资料不充分,对重大项目建设和效益发挥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目前,全市气象部门有升放无人驾驶自由气球或者系留气球活动审批,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改变气象预报节目播发时间的审查,升放无人驾驶自由气球、系留气球单位资质认定,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等4项内容已列入市级行政许可审批权限,首批进驻市政务大厅开展集中审批。市、县(区)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严把关口,对没有取得气象部门行政许可的项目坚决不予通过。建设部门要积极配合,对未通过防雷防静电审批的各类建筑(构)物不予核发开工建设许可。旧建(构)筑物要接受一年两次的防雷防静电检测。尽量避免和减少雷电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积极支持气象重点项目建设
大力支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电子显示屏建设。为做好气象预警信息的发布和传播,省气象局决定在全省范围建设一批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电子显示屏,这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县(区)要高度重视,在资金配套、选址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要统筹考虑,在自然行政村、学校、广场、商场、旅游景点、企业、交通要道等集体场合、人口密集场所建设电子预警显示屏,建成气象灾害预警网络。各乡(镇)要指定专人担任气象协理员,配合气象部门做好气象信息传播和灾情收集,彻底解决气象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省气象局投资在山丹建设一座70米测风塔,开展风能资源详查、开发,为风电场建设项目积累资料,山丹县政府要做好资金配套,积极支持此项工作。其他风能资源丰富的各县(区),要从节能减排,降低能耗的角度考虑,与气象部门开展合作,积极争取风电能建设项目。
四、加大气象防灾减灾资金投入力度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气象工作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各级政府要高度关注和支持气象事业发展。要把气象事业经费列入市县(区)年度财政预算核拨,加大气象防灾减灾的资金投入。要建立和完善经费稳定增长的投资机制,每年以一定比例增加投资。要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应急指挥、灾害救助及防灾减灾工程等重大项目、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保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建设和运行经费,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