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

发布时间: 2008-04-03 09:19 来源: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背景色:
 : 

2007年是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力推进“工业强市、产业富民、城镇化建设”三大战略进程,突出又好又快发展,突出和谐社会建设,突出解决民生问题,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狠抓关键措施落实,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总体呈现出“发展稳定、结构趋优、效益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

一、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一)经济增长稳定性良好

在不断降低能耗、重视生态保护,继续实施三大战略,继续突出工业经济发展,继续重视解决“三农” 问题,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的前提下,全市经济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总量稳步提高。2004年开始,全市经济总量每年以两位数的增量扩张,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6.5亿元,比上年增加19.8亿元,是近年来经济总量增加最多的一年。

——速度稳中趋快。2003年以来,全市经济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的速度健康稳步发展,年均增长11.6%。2007年全市经济增长11.5%,比全国高0.1个百分点。

——行业支撑稳固。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4.2亿元,比重达到37%,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5.9%,拉动经济增长6.4个百分点,分别比上年提高5.3和0.3个百分点。

——人均GDP上新台阶。2007年,全市人均GDP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1501元,折合1601美元,可比增长11.0%。

(二)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85亿元,同比增长28.92%,产销率达到91.62%,实现利润总额3.6亿元,同比增长86.07%,实现利税7.64亿元,同比增长81.97%。工业综合效益指数167.49,同比提高23.32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7年,全市累计完成一般预算收入4.74亿元,增长20.57%,累计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0.59亿元,增长33.95%,增速分别比全市经济快9.07和22.45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有效地保障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

——金融平稳运行。截至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1.12亿元,比年初增长8.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6.13亿元,比年初增长1.4%。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2.62亿元,比年初增长15.3%。

(三)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随着“工业强市”战略的深入实施,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三次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由上年的30:35.4:34.6调整为30:37:33,二产业上升1.6个百分点。在二产业中,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总量不断扩张,农业“一头沉”的状况初步得到改善,工业主导地位凸现,成为促进张掖产业结构调整及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主导力量。2007年,工业占二产业的比重达到74%,提高4个百分点,对二产业的贡献率为96%,拉动二产业增长17.7个百分点,分别提高5.2和1.1个百分点,以工业为主导、二产业调优调快的经济格局已纳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农业内部农、林、牧结构调整为71:3:26,粮、经、饲种植结构由上年的66:25:9调整为67:26:7。

(四)民生保障日趋完善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595元,比上年增加600元,增长7.5%,其中人均工薪收入6188.65元,增长6.8%,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7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37元,比上年增加203元,增长5.2%。全市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14.87亿元,同比增长21.64%,从业人员平均工资16000元,同比增长19.88%。

社会事业投入增加,和谐社会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全市地方财政用于社会事业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切实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2007年全市发放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6983万元,退牧还草饲料粮补助资金747万元;发放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7396万元,两项补贴比上年增长47.97%。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到位,落实资金3742万元,受益学生达到15.3万人;落实就业再就业资金3708万元,城市低保资金7406万元,有力促进了就业再就业和低收入群体的保障工作。中央、省、市、县区各级财政预算资金3538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基本覆盖全市农村人口。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3908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5471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农民工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力度加大,参加人数达4.56万人,完成基金征缴3.29亿元;全社会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达79770人,比上年增长36.8%,发放最低生活保险金7695.2万元。

二、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2007年全市各级党政组织,以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实施“产业富民”和“项目带动”战略,农村经济运行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3.4亿元,增长5.3%。

——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粮食总产9.3亿公斤,比上年增加4034公斤,增长4.53%。中药材、棉花、甜菜、蔬菜制种等经济作物产量分别增长44.9%、21.7% 、78.5%、25.3%。

——劳务输转力度不断加大。全市输出劳务37.82万人次,增长1.7%,实现劳务收入12.1亿元,增长17.5%。

——新农村建设试点进展良好。全市培育发展小康示范点62个,带动全市农村新建小康住宅15484户,占计划的103%。

(二)工业强市战略成效卓著

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推进“三基一都”和“七大项目体系”建设,着力构筑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全市工业经济运行保持稳健上升态势,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速度再创新高。受重点支柱行业快速发展的有力推动,全市工业快速健康发展,增长速度再创新高,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和全部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9.6%和25.1%,连续两年居全省之首。

——工业化进程加快。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40.2亿元,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27.4%,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6.2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53.6%,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

——支柱产业优势明显。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势强劲,累计实现增加值8.06亿元,同比增长40.78%,增幅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11.2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6.51%,实现税金18145万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4.91%。

(三)项目带动战略再创佳绩

按照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坚持“有保有压”,积极支持符合国家政策、有市场有效益的重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在优化结构中保持了一定的规模和较快增速,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200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0.68亿元,增长6.3%。

——非国有经济投资增长步伐加快。2007年,非国有经济投资43.36亿元,增长16.5%,比国有经济高23.6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61.3%,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进一步显现。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加大。2007年,全市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6.11亿元,比上年增长1.2倍,占全部投资总额的22.8%,比上年提高11.9个百分点,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

——重点项目建设成果显现。随着基础能源重点建设项目的逐年投产运行,全市工业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升,电力行业对全市工业乃至全市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日趋显现,对经济的贡献率为16.1%,拉动经济增长1.9个百分点,对工业的贡献率为29.9%,拉动工业增长7.5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投资迅猛增长。2007年全市房地产投资4.69亿元,增长31.6%,其中商品房建设投资3.79亿元,增长25.1%,住宅投资仍然是房地产开发投资的重点,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80.8%。

(四)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提升

在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大环境下,市场呈现出繁荣活跃的良好局面,生活消费水平再上新台阶。2007年,全市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9.6亿元,增长15%,为1996年以来张掖市增幅最高的年份。其中,住宿和餐饮业累计完成 6.7亿元,增长18.9%,批发零售贸易业累计完成32.9亿元,增长12.5%。

城乡居民消费进入第三次升级阶段,消费热点明显。旅游健康等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教育、风险意识进一步增强,新兴消费热点持续升温。2007年,城镇居民吃、穿、用商品比重下降,恩格尔系数为31.88%,下降1.67个百分点;人均用于参观旅游、健身活动等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支出和教育消费支出分别增长35.85%、28.94%和36.97%。农村居民人均食品、衣着、居住、文教娱乐及服务性、医疗保健支出分别同比增长13%、36.4%、19%、9.7%和2.1%。全市汽车类消费实现零售额1.58亿元,同比增长32.7%,由其带动的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0.1%。对外贸易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实现出口贸易总额28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0%。

三、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2007年我市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物价持续上涨的压力较大。粮食价格在长期低迷价格中恢复性上涨,使农民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入。但在粮食和农副产品价格的回升及食品价格上涨的推动下,居民消费价格增长较快,2007年全市城市和农村CPI分别上涨5.3 %和6.6%,物价上涨削弱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增长幅度,给下岗失业或收入偏低居民的生活带来较大压力。同时,粮食、饲料价格上涨对农资价格影响较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全年平均上涨5.4%,全市农民人均用于购买生产资料支出增长12.3%,而农民人均农业收入增长3.8%,农业生产费用支出的增速明显超过了农业收入的增速。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农产品价格上涨、减免农牧业税、粮食补贴等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收益,影响了农民增收的稳定性。

(二)固定资产投资支撑作用减弱。随着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在经过2000到2002年的高速增长后,从2003年开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渐回落,尤其2006年以来,全市投资增长速度一直低于经济增长速度,致使建筑业增加值对经济的贡献率一直在较低空间徘徊,对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有所减弱。2007年,全市固定投资产投资增长6.3%,下降3.9个百分点,居全省13位;投资率为48.2%,下降4.3个百分点,建筑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为2.2%,拉动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分别下降2.4和0.3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速下降,缺乏成熟性的投资大项目,围绕钨钼、铁矿、硅矿资源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的文章还做得不够,具有较强支撑拉动作用和对地方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大项目比较少。

(三)节能减排任务艰巨。200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了节能减排工作力度,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由于经济结构性矛盾和发展方式未彻底转变,新增高耗能项目对节能目标的完成影响较大,节能减排任重而道远。预计2007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304.79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4.25%,万元GDP能耗2.21吨标准煤/万元,增长2.67%,万元GDP电耗1671千瓦时/万元,增长8.27%;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162.23万吨标准煤,增长33.5%,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5.44吨标准煤/万元,增长3.03%。我市目前重工业比重高、增速快,不可避免地对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产生较大影响,使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矛盾日益凸显,节能降耗的工作压力加大。

(四)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受交通运输及邮政、电信业务总量增长乏力影响,我市第三产业增速回落,对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减弱。2007年,全市第三产业增长10.1%,比上年降1.9个百分点,对经济的贡献率为29.9%,拉动经济增长3.5个百分点,分别比上年下降4.3和0.6个百分点。主要表现在:为工业、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服务的各类服务企业发展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从事研发、咨询、仓储、物流配送、法律服务、财务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不多、功能不强、整体水平不高,已成为影响和制约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瓶颈之一。

(统计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