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张掖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24-12-05 15:05 来源: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背景色:
 : 

张政发〔2007〕49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及省属驻张各单位:

现将《张掖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〇〇七年五月十四日

张掖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全面实施《张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科技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工业强市、产业富民、推进城镇化进程”三大战略实施和“电煤钨铁种芋红”七大项目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步伐,积极推进星火产业带建设,不断加强院地科技合作,为全市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十五”期间,全市共组织实施国家、省、市、县区各类科技项目 386 项,其中“北方干旱内陆河灌区(甘肃张掖)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等21项被列为国家科技计划,“甘肃省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加工番茄产业化”等83项被列为省级科技计划,共争取国家、省科技资金735.5万元,科技项目拉动投入9793万元,年均增长19%。

——科技成果取得了新突破。“十五”期间,全市取得科技成果574项,11项成果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82项成果获市级科技进步奖;开发出了无钙焙烧红矾钠、钴电解复合隔膜袋、“金象一号”玉米杂交种等一批具有国内、省内领先水平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品种。

——星火产业带建设稳步发展。以发展特色农业为突破口,组织实施国家级、省级星火项目197项,星火项目覆盖全市65%的乡镇。全市15个星火密集区720户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和龙头企业占到50%。临泽县被确定为甘肃省第一批星火西进示范县;临泽奥瑞金分公司等4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星火示范企业;河西学院等7所学校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星火学校;一批企业和单位分别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单位。五年来,共开展大型科技下乡活动25场次,开展“科技活动周”等大型科普活动20场次,举办科技培训班1100期,年培训农民近30万人次,受训率达90%以上。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市有5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15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民营科技企业,8家企业被确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中甘绿集团和银河集团跻身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有20家企业列入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钴电解复合隔膜带、无钙焙烧红矾钠等一批自主创新的新产品、新工艺获得专利证书,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科技合作全面推进。与中科院兰州分院、清华大学等18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固的科技合作关系,我市已成为中科院在甘肃省的两个重点合作地区之一。市上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全方位、多层次地与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新产品开发、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合作实施真空冻干技术开发、长效碳胺技术开发等42项院地科技合作项目,落实科技合作资金120万元,拉动社会投入2.55亿元。

——信息化建设迅速发展。以创建“数字张掖”为目标,大力推进区域、行业和社会管理信息化,已建成张掖信息港,部分行业建立了专业管理网,市县区科技管理网全面开通;农业信息化稳步发展,全市80%的乡镇及科技示范基地接入了互联网。以农业实用技术推广为主的市县区星火科技网运行良好,建立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农业专家、星火信息等数据库,形成了对农业信息的收集、发布及专业服务体系。

——科技服务“三农”的能力明显增强。建立名优特色产业示范区15个,示范点100个,带动发展科技示范户2万多户。建立乡镇农科教中心和农民文化技术分校100多个。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10大类190多项,引进推广各类农作物新品种4大类450多个,推广面积147.44万亩,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引进推广畜禽良种30种500多万头只,推广改良55万头只,畜禽良种推广率达到90%以上。认真组织实施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8个试点单位实施项目11项,加速了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市有市农科所、林科院、兽研所、农机所和水涵院5个独立科研院所;有乡镇级以上各类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587个,村组科技服务机构720多个;全市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6%;建成了市科技馆,开辟了展示成就、科普教育、学术交流的阵地;组建蔬菜、啤酒大麦、中药材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00多个,科技服务体系、流通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十五”期间,科技进步有力地推动了三大战略的实施,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实施“十一五”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进程不断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发展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科技发展水平比较落后,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自主创新能力弱,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比较慢;科技人才匮乏的矛盾日趋突出,科技投入不足,还没有形成全社会投入的多元化机制。

二、“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科技工作指导方针,牢固树立“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的思想,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立足市情,以人为本,紧紧围绕实施“三大战略”、建设“三基一都”和 “电煤钨铁种芋红”七大项目体系,以项目建设为重点,扩大开放合作,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重点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以引进为前提,吸收消化为目的,培育自我创新体系为目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特别是科技服务体系;培育、发展和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运行机制,改善科技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支撑体系;不断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建立有利于科技人才创业和发展的机制。进一步提高科技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以及综合实力,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具体目标

(1)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立健全科技研发机构,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到2010年,建成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科技研发中心10个,培育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建成以河西学院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技术转移中心5个,壮大一批民营科技企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逐步提高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年均增长10%,建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科技创新体系。

(2)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重点提高水能、煤炭、钨钼、铁等矿产开发的科技能力;提高碳酸钡、红矾钠等化工产品开发的科技能力;提高以草畜、制种、果蔬、轻工原料为主的农畜产品加工的科技能力;市属科研机构每年引进、培育、消化10个以上新品种,初步构建起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格局。到2010年,科技贡献率达到45%以上。

(3)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科技运行机制,改善科技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健全科技资源社会共享机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区域创新体系,不断提升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和创新能力,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高。

(4)科技投入力度逐步加大。加大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力度,建立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市场融资为支撑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鼓励金融机构、民间资本投入科技,不断增加全社会的科技投入。全社会科研开发的投入到“十一五”末占GDP的比例达到1.5%以上,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投入年均增长15%。

(5)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到20lO年,全市专业技术人员达2.6万人,重点培养、引进3-5名国家级学术带头人,30-50名省级学术带头人,300-500名市级学术带头人,培养1000名创新型的优秀企业家,培养1万名懂科技、会管理的复合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三)“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

1、加快工业产业化步伐

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促进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形成能源、有色金属、化工原料、建材、农产品加工等具有张掖特色新型工业格局。

(1)以电、煤为重点的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结合张掖火电厂、黑河梯级水电站、花草滩煤田、平山湖煤田的开发建设,加大能源工业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引进开发电热资源转化利用技术和煤炭精细化增值加工技术,培育发展以电力、煤炭为资源的能源工业产业。积极引进开发太阳能、风能、沼气等洁净能源利用技术,加强热力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和废渣余料的再利用技术开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以钨、钼、铬为重点的矿产化工精深加工技术开发。围绕钨、钼、铁、白云岩等矿产资源的开发,积极与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进行广泛深入的科技合作,重点研究引进以钨钼为主的合金精深加工技术和各类矿产深度加工技术,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加强硫化铬等化工产业的技术提升改造,着力在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污染上进行技术研究开发,同时做好适时转产的可行性研究,实现可持续发展。

(3)以新型建筑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以水泥及水泥制品、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建材产品为主,重点研究开发新型建筑材料的合成、制造和成型技术,研究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特种水泥、特种混凝土、混凝土组装预制件等新型建筑材料,提高传统产业市场竞争力。

(4)以番茄、马铃薯为主的食品加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引进开发。围绕四大支柱产业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展食品工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引进开发,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值为目标,重点研究开发番茄、马铃薯等农产品的深加工增值技术及设备,引进开发民乐大蒜、临泽小枣等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引进开发蛋、奶、肉、毛、皮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引进开发中药、生物制药、保健品等生产技术。加强食品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份额,做足做强我市特色产业。

2、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以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新品种引进培育,高效种养技术、农业节水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开发为重点,壮大草畜、果蔬、制种、轻工原料等产业基地。

(1)高效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开发。重点在高产高效栽培养殖技术、动植物优良品种繁育、绿色环保农产品种植、生态农业后续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科技开发和服务。加强引进以日光温室为主的先进设施农业配套栽培技术,大力开展反季节蔬菜栽培技术以及无土化栽培等技术研究;加强对粮经作物、林果、畜禽和牧草等优良品种的引进、选育、更新和推广应用,着力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好的动植物优良品种;加强标准化农产品生产技术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体系,推广应用动植物病虫害防治新技术,引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新产品及喷施技术。积极研究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开发培育后续产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草畜产业生产技术开发。重点加强退耕还林还草配套技术、高产优质饲草栽培技术、天然草场改良及毒草杀灭技术、牧草加工技术和以草为主的配合饲料生产技术的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提高牧草产量和品质,推动养殖业快速发展。引进推广牛、羊、猪冻配改良、胚胎移植、性别控制等技术,加强畜禽良种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高养殖业种质品质。研究开发集约化养殖、暖棚养殖、快速育肥、疫病防治等技术,推广应用安全、无公害、标准化饲养加工技术,推动草畜产业基地发展,提高草畜产业效益。

(3)制种产业技术开发。重点研究开发种子生产、加工、贮藏检验等方面的种子质量控制高新技术;推广科学合理的轮作倒茬、病虫害防治和施肥技术;鼓励引导企业开展DNA分子标识育种、重粒子辐射诱变育种和航天育种等高新育种技术。

(4)果蔬、轻工原料产业技术开发。引进推广优质果蔬新品种、无公害高效栽培技术、反季节蔬菜栽培技术、与环境调控相配套的集约化设施栽培技术,不断丰富果蔬品种,提高果蔬品质、商品率和生产效益;引进推广啤酒大麦、啤酒花、酿酒葡萄、脱水蔬菜、马铃薯、番茄等轻工原料高产栽培技术,积极开展工厂化育苗、品种选育等技术研究,提高农产品加工效益。

(5)农业综合治理技术开发。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展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引进推广以日光温室为主的先进设施农业配套栽培技术,瓜果、蔬菜、花卉的工厂化设施栽培技术。开展农业机械化技术研究,开发农业科技宏观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建立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引进开发农业专家咨询服务系统,研制开发土壤养分、主要作物病虫害、水资源等地理信息系统,推动智能化信息技术应用步伐。

3、加快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人为本,加强生态、基础设施、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做好环境、资源、生态的保护和综合利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构建和谐社会。

(1)生态环境建设开发技术。重点引进开发湿地恢复与保护技术、荒漠化治理技术、草原退化与鼠害防治技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城市垃圾、污水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抗御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加强减灾防灾技术研究,提高减灾防灾能力;研究解决环境建设的关键技术,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引进推广农村小康住宅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

(2)高效节水技术开发。重点开发灌溉节水、旱作节水与生物节水综合配套技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智能化农业用水管理技术,研究开发主要粮经作物抗旱、节水耕作栽培综合配套技术,发展经济耐用的节水灌溉配套设备,不断提高节水农业的技术水平。研究开发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技术和节水型生产工艺,加强生活节水技术及器具开发,开发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优化配置技术,黑河综合治理开发的关键技术,构筑节水型社会的新格局。

(3)加强人口与健康、社会安全研究。加强地方病、高发病和重大疾病的防治研究;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加强计划生育的技术开发和成果推广;加强重大疫病的研究和监测、评估、防治技术开发,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技服务;开展同食品安全相关的快速检验检测技术开发。

(4)加强软科学研究。研究如何抢抓机遇,调整战略、深化改革、谋求发展的战略问题;研究经济、社会、科技发展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案;重点开展县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治理、资源开发、人才支撑等方面的超前性研究,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积极推动理论创新。

4、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坚持平台的“硬件”建设同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公共财政重点支持同社会共同支持相结合的原则,整合集成现有资源,优化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布局和配置,建立竞争、有序的发展环境,提高利用效率。

(1)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已建2个重点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增强其科技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采用自主创建、省市共建等方式,新建2 个重点实验室。发挥好1个博士后流动站的作用。

(2)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以金张掖信息港、张掖科技管理网为平台,收集和集成资源数据、环境数据、文献数据,建立分级分类科学数据库,解决科学数据采集、存储、处理与分发的技术和体制问题,实现数字化、可视化、网络化和信息共享,建立科技文献、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3)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对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实行有效整合和资源共享,加强科技成果、人才、供需信息、转化设施与设备、技术市场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特色区域和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重点在信息服务、现代畜牧业、特色林果业、种植业、新型建材等领域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培训基地。建立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张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一批高水平的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突出六县区科技园区及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各自的特点,扩大特色农业种植规模与企业加工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建立科学规范的指标体系,树立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样板,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框架模式。

(4)强化基层科技设施建设。科技硬件建设是推动我市科技进步和科技工作上台阶的基础和保证。要继续加大科技信息示范点、科技园区、星火密集区、科技培训中心、科技管理网等基础平台建设。建立县级科技培训中心、乡镇农科教培训中心,不断改善基层办公条件,实现办公自动化;建立完善市、县区、乡镇科技信息系统,提高科技管理手段和水平。

(四)科技项目重点研究领域

1、工业

矿产深度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

洁净能源利用技术研究与开发

化工产业降耗减污、清洁化生产技术研究开发

新型建筑材料研究与开发

特色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

传统企业技术改造和优化升级

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技术和节水型生产工艺研究与开发

2、农业

高产高效栽培养殖技术研究与开发

动植物优良品种繁育与推广

优质果蔬新品种繁育与推广

草原毒草与鼠害防治技术研究与开发

绿色环保农产品种植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

生态农业后续产业发展研究

与环境调控相配套的集约化设施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

主要粮经作物抗旱节水栽培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开发

3、社会发展

湿地恢复与保护、荒漠化治理技术研究与开发

城市垃圾、污水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开发

农村小康住宅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研究与开发

地方病、高发病的防治研究

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风能、太阳能,沼气等能源利用技术研究与开发

三、保障措施

1、贯彻落实技术创新配套政策。全面贯彻国家、省、市关于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税收金融、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和人才队伍建设等一系列配套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推动企业健全研发机构,不断增加投入,使之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2、强化科技培训与宣传。坚持“实用、实效、实际”原则,大力加强农村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农民文化素质,重点加强星火带头人、高初中毕业回乡青年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培训达到初级、中级技术水平。发挥以河西学院、六县区职教中心为主体的7所国家级星火科技农民培训学校的作用。加强对各级干部职工的科技培训,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科技素质。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大力宣传和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推广实用技术,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良好氛围。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关于科普投入的规定,增加科普投入。落实国家、省、市扶持科普基地的有关政策,加强科普场所建设与管理,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科普公益性事业,建立科普事业的良性运行机制。加强有关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全社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制意识,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

3、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投入中的引导作用,通过财政直接投入、税收优惠等多种财政投入方式,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引导企业和全社会的投入。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的要求,在编制年度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时,都要达到法定增长的要求,保证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提高财政性科技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适当集中财力,统筹安排规划实施所需专项经费,切实保障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和重大专项的顺利实施。各级政府要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优化政府科技投资结构,加大产业化基地、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基础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新技术引进消化的财政支持。逐步建立科技开发基金和新产品开发基金,金融部门要不断增加科技贷款,提高科技贷款在银行贷款总额中的比例。企业要增加对科技开发、新产品研究的投入,使投入比例逐步达到按产品销售总额的3%提取并真正用于企业科技研发。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完善激励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实行市内有效职称评聘制度,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将培养和稳定优秀人才作为科技活动评价的重要标准,着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社会环境,努力造就一支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经营创新才能的科技人才队伍。加快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政策体系,打破人才部门、单位所有的状况,建立合理、有序、公平竞争的人才流动机制。要发挥现有人才优势,发掘蕴藏在他们当中的巨大潜能;重点引进具有现代意识、系统知识、创新能力的各类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制定有利于提高科技人员收入的分配制度,改善科研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加强中青年专家、青年科技创新学术带头人的培养造就;加强实施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工程,优化科技队伍知识结构,提高科技人才整体素质。

5、拓宽科技合作领域。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合作体系。支持河西学院、张掖医专和市内科研院所与企业广泛开展技术合作,促进产业升级。针对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引进技术、人才、资金,整合科技资源,不断提升我市的科技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建立院地院企合作新机制。通过院地院企全方位、高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科技顾问、项目带动、技术依托、示范辐射、智力补充的作用,围绕国民经济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有重点的引进高新技术成果、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

6、积极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按照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的《关于在全市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意见》要求,针对基层需求,选准服务对象,按需选派人员,积极为科技人员和农民的结合架起桥梁,为科技和经济的结合搭建平台,鼓励、支持和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到基层创新和创业,实现技术与需求最直接、最有效的对接,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发挥科技进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7、加强知识产权宣传与保护。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成立张掖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多层次、多形式开展知识产权宣传与培训,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和政府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各种行为,及时处理各类产权纠纷案件,积极维护企业产权利益。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机制与体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重要作用,使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逐步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强化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推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重视和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8、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健全科技工作领导体系,各县区要建立健全科技工作领导小组,把科技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科技工作,切实解决科技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强化目标管理,严格兑现奖惩,把抓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实效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内容,纳入“三位一体”考核范围和政府任期考核目标。不断完善科教兴市的年度目标管理及考核奖惩办法,充实考核目标的内容,做到既有量的考核,又有质的考核。开展争创科技工作示范乡镇活动,把开展争创科技工作示范乡镇和加强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等内容作为科技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支持做好科技工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