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发〔2007〕12号
各县(区)委、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及省属驻张各单位: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选择。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基础、物质条件、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我市是农业大市,“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跳出农业抓农业,把实施三大战略、构筑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来抓,推动全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格局发生重大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的突破,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农村面貌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农民增收难度大、基础设施欠账多、公共服务滞后等问题还很突出,农村经济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任重道远。
各级党政组织要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认真安排部署,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学习动员,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意义,准确理解现代农业的科学内涵,明确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和任务;引导干部群众按照现代农业的特点和规律,紧密结合实际,坚持用工业的思维谋划农业,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张掖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二、加快实施产业富民战略,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从张掖实际出发,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立足现有基础,加快实施产业富民战略,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在具体工作中,突出抓好以下七个方面:
1、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围绕草畜、制种、果蔬、轻工原料四大支柱产业,按照平川区、冷凉区两大板块格局,构建各具优势的经济产业带。平川区重点发展制种、日光温室、牧草、奶肉牛、瘦肉猪、蔬菜及优质林果;冷凉区重点发展马铃薯、啤酒大麦、油料、羊和仔猪。一是要把马铃薯作为冷凉区战略性主导产业来培育。力争2007年达到30万亩,“十一五”末达到60万亩以上。二是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2007年新发展日光温室3000亩,其中日光温室葡萄500亩;“十一五”末建成8万亩日光温室蔬菜基地,其中日光温室葡萄达到5000亩。三是要把草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第一大产业来抓。加快养殖专业户、专业村和专业乡镇建设,不断提高草畜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加强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设,健全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置机制,确保草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四是要抓好化肥、农药、农膜、种子市场的专项治理,确保农民利益不受侵害;坚持不懈的抓好经济结构特别是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特色优势产业和二三产业,广辟增收渠道,确保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努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要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产业化经营的重点来抓,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竞争能力。重点抓好民乐县凯翔马铃薯淀粉、临泽红枣系列加工、高台胡萝卜真空冻干、甘州区秸秆颗粒饲料等龙头项目建设,力争2007年新建改扩建龙头企业15—20个。全面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市、县监督检测机构和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检测站(点)为重点,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和安全标准体系,加快名、优、特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进程;积极探索“支部+协会”“公司+协会”“公司+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发展形式,培育一批组织结构合法、经营运作规范的合作经济组织典型,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加快建设“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重点,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流通中介组织,鼓励各类工商企业参与农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经营,充分发挥供销社和其他流通主体在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购销中的作用。
3、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以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整合资源加强培训、努力扩大基地规模、积极发展中介组织为重点,推动劳务输转向自觉型输出为主转变;采取政府补贴、企业订单、市场运作、部门协作的办法,依托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劳务输出机构,完成农民工培训13万人次;以市、县(区)劳务办公室、驻外办事处和乡镇劳务工作站为主,着力抓好有组织输出,新发展劳务输出基地50个、建成劳务输出示范乡镇10个;大力发展劳务协会、劳务公司、劳务经纪人等中介组织,推进劳务输转市场化。力争2007年输转劳动力37.5万人次,其中有组织输出1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0.5亿元。
4、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技术推广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普及。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进行技术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生物措施与现代工程措施相配套,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畜禽生态养殖、机械化耕作等先进实用技术,积极发展秸秆转化养畜—沼气—沼渣还田为主体的循环农业,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加快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科技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增加农业科技专项资金投入,健全公益性职能经费保障机制。开发高效、实用、价廉的设施农业装备,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示范推广,培育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以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为重点,建立健全市、县(区)、乡(镇)三级农业信息网络,提高信息入村、入户率。发挥气象、水文服务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作用,提高灾害预测、预报、预防能力。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重点抓好黑河流域近期治理项目3.2亿元的扫尾工程、黑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争取立项和病险水库加固、小型灌区配套、节水灌溉、农村人饮、电气化县等项目。加强基本农田建设,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继续实施沃土工程,改善耕地质量,全面提升地力。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积极发展沼气、秸秆气化和户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2007年完成“一池三改”9650户。加强扶贫开发,以整村推进和易地扶贫为重点,下功夫改善贫困乡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强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整合项目资金,抓好安全饮水、通乡通村公路、小康住宅、村庄绿化、电视电话、环境卫生建设;发挥国家投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农民自愿筹资投劳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工程建设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不断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6、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培育现代农民,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是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加强政策法规教育,提高农民群众依法办事和依靠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加强技能培训,深入实施“绿色证书工程”、“阳光工程”和“科技特派员制度”,提高农民群众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能力;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社、和谐乡镇创建活动,推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7、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继续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选好“一把手”,配强村班子;积极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选拔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分期分批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后进村和贫困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制度,促进农村民主建设,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加快机制体制创新,强化组织领导
1、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乡财县管乡用”的县乡财税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基层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继续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新型金融组织和担保机制,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健全对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继续推进粮食流通和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巩固提高节水型社会试点工作成果,深化节水型社会试点工作;抓好全面清理核实乡村债务工作,积极探索化解乡村债务的措施和办法。
2、切实抓好新农村试点建设。按照省上要求,重点抓好1个试点县(临泽县)、60个试点村建设。试点县、村要选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在认真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上,围绕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培育新型农民等群众最迫切、最关心、利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确定各自的建设重点,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加大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将争取到位的项目资金优先向试点村安排,市、县(区)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试点村建设。实行部门单位联系帮扶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制度,靠实责任,落实措施,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推动面上工作。
3、加大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投入。认真落实中央和省上财政支农投入增量继续高于上年,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继续高于上年的政策。市、县(区)两级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信贷投放结构,提高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严格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资金的发放,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探索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鼓励引导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形成政府持续加大投入、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4、加强对发展现代农业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把“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能减弱,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丝毫不能松懈。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现代农业上。要强化工作责任,对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重点任务继续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要将发展现代农业工作纳入“三位一体”考核体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保证现代农业建设始终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
二〇〇七年三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