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政发〔2007〕19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及省属驻张有关单位:
为充分发挥我市特色产业优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构筑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现就加快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切实提高对农业结构调整重要性的认识
中央1号文件指出,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各级各部门要从“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能减弱,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丝毫不能松懈”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艰巨性。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民稳定增收依然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是我们的基本国情,也完全符合张掖的实际。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核心是通过改造传统农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过程中,我市制种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起伏变化,实质是产业结构调整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反应。各级各部门必须紧密结合实际,认真学习领会中央1 号文件精神实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充分认识农业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切实解决好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了解和掌握农产品市场动态,把握规律性,增强预见性,引导广大农民按照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断提高我市农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进一步深化市情认识,不断优化产业布局
我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步入初始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遇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在农业装备水平低、产品竞争能力弱、产业链条短、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挖掘农业的内在潜力和优势,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根据我市平川区和冷凉区“两大板块”产业发展现状,认真研究产业布局特征、对比效益和发展趋势,扶持壮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新型产业,做强做精优势产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平川区”重点发展玉米制种、日光温室、肉牛奶牛、瘦肉猪、蔬菜及优质林果产业;“冷凉区”重点发展马铃薯、啤酒大麦、油料、肉羊绵羊和仔猪产业。力争3—5年的努力,形成区域特色更加明显的产业优势,促进各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使之布局更加科学,生产更具规模。
三、把握市场规律,努力增强产业竞争优势
面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要加快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是认真研究市场。各级各部门都要切实加大对农产品市场的研究,组织专门力量,系统地收集和整理有关市场信息,认真分析市场行情,研究市场走势,准确把握不同时期市场供求变化规律,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引导群众合理调整结构,较好地解决种什么、养什么、加工什么能赚钱,能赚更多的钱的问题。二是加强市场引导。要尊重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法规为引导,以现代理念、手段和经营方式促进结构调整。要遵循产业成长规律,营造推动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对目前已经形成的优势主导产业,要落实加快发展的各项措施,确保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对产业发展中暴露出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对适合发展具有培养前景的替代产业,要抓点示范,做好推广工作。同时,围绕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有效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三是坚持动态管理。农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坚持动态管理的原则。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农业结构必须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优化。对目前已经形成规模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要不断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拓宽产业发展空间;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新型产业,要加大力度,促其尽快发展壮大;对竞争能力不强,发展空间萎缩的“夕阳”产业,在规划布局中要及时进行调整,选择新的替代产业。通过市场选择,优胜劣汰,增强产业的竞争力。
四、工作重心下移,强化“三农”服务
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抓好信息、科技、流通和农民培训四大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农口各部门要抓好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国内外农业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预测、发布工作,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介和多种形式,及时向农民传播有效信息,为农业生产和结构调整提供优质信息服务。二是加快龙头企业发展。要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带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来抓,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每年新建改扩建一批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骨干龙头企业,不断增强龙头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带动能力,打造一批精品产业基地,提高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市、县区要进一步加大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农业综合科技示范点建设、农业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普及的力度,积极探索加强科技服务的新机制,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参股、技术承包等方式开展为农服务。继续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快科技入村、入户步伐。四是加强农民培训。各县区和有关部门要整合各类培训教育资源,建立常规教育、集中培训、综合服务“三位一体”的农民培训服务机制,努力提高农民务工技能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五是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要把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采取产销衔接、合同契约、产权纽带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六是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建设。选择一批产业发展基础好的重点乡镇,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对农产品生产实行全程标准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创立一批特色品牌产品。七是抓好农产品流通。大力发展产销结合型、贸工农一体化等形式的农产品流通运销组织和能人大户,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加强横向经济联系,创造农产品跨区域大流通格局;积极发展连锁经营,建立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强化政府对农产品营销的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农产品营销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八是全面落实惠农政策。认真贯彻党中央和省上“三个继续高于”的政策,加大市、县区财政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严格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资金的政策,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到位,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鼓励引导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五、切实做好当前工作,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围绕年初确定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年度任务,各县区要突出工作重点,落实具体措施,全力以赴抓好当前各项工作。一是要抓好订单农业面积的落实。玉米制种乡村要加紧与制种企业衔接,尽快确定制种面积,签订制种合同。玉米制种面积缩减的乡村,要组织引导农户大力发展专用玉米、棉花、加工番茄、马铃薯等比较效益高、节水、市场前景好的作物。二是要抓好农资供应。针对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农机具准备、生产资料储备、种子供应等农资储备尚不充分的实际,加大组织协调力度,确保化肥、种子、农膜、农机具、农药等农资供应及时到位,保证春耕生产顺利进行。同时,要注重解决好困难群众的春耕备耕生产问题。三是要抓好防旱抗旱工作。立足春旱苗头已经出现、库塘蓄水不足、年度灌溉用水增加的实际,及早做好渠道清淤,机电井维修,抗旱设备购置等工作,确保各项防旱抗旱措施到位。四是要广辟增收渠道。针对今年玉米制种面积压缩幅度大,直接影响农民增收的实际,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各算各的增收账,在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的同时,引导群众积极发展养殖业,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和二三产业,确保今年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五是要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强对新改扩建项目的组织协调,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使其及早开工作建设,早日建成投产,尽快发挥效益,增强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的能力。
二〇〇七年三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