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政办发〔2006〕224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及省属驻张有关单位:
《张掖市生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六年十二月十四日
张掖市生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一、基本状况
张掖市辖甘州、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五县一区,总面积4.2万km2,总人口128.44万人。位于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中段,在东经97020′-102012′,北纬37028′-39057′之间。东靠武威、金昌,西至嘉峪关、酒泉,南与青海省接壤,北和内蒙古毗邻。海拔1200-5565m,地处蒙新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南北依山,地域狭长,大体可分为高山、中低山和走廊平原三大主要地貌类型。祁连山横贯全境,是我市主要的水源涵养区。夏季短而炎热,冬季长而寒冷,干旱少雨,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发源于祁连山的26条河流,年均径流总量24.75亿m3。黑河发源于青海,流经肃南、甘州、临泽、高台,最终到内蒙古额济纳旗居延海,全长821km,年均径流量15.8亿m3。 全市森林总面积44.9万hm2,森林覆盖率为10.7%;草原总面积254.65万hm2,可利用面积215.85万hm2;野生脊椎动物229种;湿地21.04万hm2。境内现有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台县黑河流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219.0332万h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1.7%。
由于气候变迁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境内水源涵养及水文条件恶化,黑河出山径流量减少;祁连山冰川退缩,植被、草场退化,物种减少,土地沙化严重,湿地锐减,沙尘暴等灾害频仍。
二、“十五”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我市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以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和黑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重点,加强监管,落实各项措施,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转变。
生态建设力度加大。通过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围栏封育、退牧还草、沙化草场治理、生态移民、黑河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新增森林面积64666.7hm2,森林面积累计达到449333hm2;林木覆盖率由“九五”末的9.17%提高到10.7%;退牧还草366667hm2,天然草原产草量提高22.8%,草原沙化得到遏制;植被和野生动物增加,湿地扩大,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得到恢复,黑河水质连续保持在国家Ⅲ类标准内。
生态保护监管得到加强。国土、农业、林业、水务、畜牧、渔政部门加强主管作用,环境保护机构加强统一监管,部门联动专项打击。以祁连山、黑河、高速公路两侧和饮用水源区为重点,对乱挖滥采药材、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开滥采矿石、乱开滥取水等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的行为坚决打击;加大对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农村、建设项目、矿产资源、林草资源、湿地等重点资源开发的生态监管与执法检查力度,严把建设项目和重要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关;连续三年开展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行动,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的行为得到遏制,自然生态环境功能恢复较快。
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取得新的成效。针对农药、化肥、地膜残留较重,畜禽养殖废弃物和粪便以及一些固体垃圾对水质和土壤造成污染的状况,通过采取发展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推广无公害种植技术,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有机肥,推进畜禽养殖方式转变,实行畜禽排泄物科学化处理,禁止在饮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内搞养殖等措施,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全市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面积逐年扩大,5910户完成“一池四改”,近万家农户用上沼气灶,大大地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进一步改进,达到无公害化生态家园建设标准。
生态示范创建初见成效。以环境优美乡镇、绿色单位和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为着力点,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在广大农村和机关、学校、部队、企事业单位掀起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清洁生产生活的高潮。1所学校命名为国家级绿色文明学校,3所学校命名为省级绿色文明学校,17家单位命名为市级绿色文明单位,9个乡镇命名为市级环境优美乡镇,整体推进和加快了全市生态建设的步伐。
节水型社会建设成绩突出。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经济结构和用水结构逐步优化,全社会节水意识明显增强。2005年单方水的GDP产出由2000年的2.81元提高到4.12元。灌区农民的水权意识、水商品意识、水危机意识和节水意识逐步增强,农业灌溉用水比重逐步降低。由于在黑河沿岸实施禁止开荒、禁止移民、禁种高耗水作物和扩大林带、扩大经济作物、扩大低耗水作物面积的“三禁三扩”政策及渠道衬砌、旧井改造、水票管理、定额配水等措施,不但节约了水资源,改善了环境,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保持社会稳定与平安发展,而且连续五年圆满完成了国务院确定的向黑河下游分水指标,成为张掖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支援下游地区生态恢复、发展经济的一大亮点。
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普遍增强。通过以环境警示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环保“八进”宣传教育活动和采取征文、知识竞赛、演讲、文艺表演、法律培训、知识讲座等多种有效形式和措施,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环保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确保生态安全为目的,实施“南保水土、北御风沙、中建绿洲”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战略,遵循严格保护、积极发展、持续利用的方针,以黑河流域、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环境保护与建设为重点,紧紧围绕“三大战略”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保护与建设并重,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基本原则:
--完善机制,政府调控。强化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主导作用,明确职责,落实任务,部门齐抓共管,管理监督到位,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以人为本,环境优先。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节约资源,开发有序。把资源的节约、保护和有效配置放在优先位置,以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加快循环经济建设步伐,以环境容量确定项目规模,按照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统一”的原则,合理开发资源,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按照“五个统筹”,既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又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生态产业园区。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执行新、改、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把环境准入关。从源头上,以新科技、新工艺,促进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发展。结合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搞好老污染企业技术改造和治理。
四、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十一五”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机遇期,也是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思路: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三个历史性转变为契机,以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和功能、改善人居生态环境质量为目的,以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为手段,以生态系列创建为载体,以乡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突出恢复、治理、保护重点,山、林、田、水、路、垃圾、空气综合治理,实现“南保水土、北御风沙、中建绿洲”的自然生态格局,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生态安全保障。
总体目标:
到2010年,在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天然林面积达到34.14万hm2,人工造林面积达到17.0067万hm2,森林覆盖率达到12.2%;各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222.233万hm2,占到国土面积的52.91%;退牧还草5.3万hm2,草原扩大,植被恢复,动植物种类增加,祁连山和黑河源头自然生态功能基本恢复;张掖市城市绿地率达到31.4%,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25m2;二氧化硫浓度稳定低于国家二级标准,建成适应人居的生态城、绿荫城;黑河沿岸湿地扩大,污染企业减少,各断面水质按功能区标准稳定达标,常年稳定保持在国家Ⅲ类标准之内;山丹河水质由劣Ⅴ类达到Ⅳ类标准;城镇集中饮用水源达标率稳定在100%,农村饮用水源状况明显好转,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主要指标:
祁连山自然生态保护。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215.4732万hm2,天然林面积达到34.14万hm2,森林覆盖率达到15.84%。水土流失综合治理3万hm2,生态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重点区域退化的植被得到有效恢复,局部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
走廊生态建设。建设防护林44827hm2,农田庇护率达到90%以上,使森林的屏障作用充分发挥,保证水利设施发挥作用,农牧业稳产高产。
黑河流域综合治理。湿地保护面积达到3.2万hm2,黑河沿岸的重点污染源污水排放达标率90%以上。
集中饮用水源保护。全市城镇集中饮用水源全部划定保护区,一级保护区内污染企业关停或迁出,水源稳定达标。
城市绿地生态环境建设。张掖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年日均值控制在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内,空气总悬浮微粒控制在国家三级标准内,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80%以上;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控制在55分贝,交通干线噪声控制在70分贝内;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70%以上;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全部安全处置;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绿地面积达到1077.96hm2,公园达到3个,面积147.6hm2。
农村生态保护。初步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饮用水环境改善,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基本控制,集中居住区的生活垃圾、污水妥善处理。建3个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10个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示范工程,30处饮用水源地无污染示范工程,3个有机食品生产基地,3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村),10个省级绿色文明示范村。农村面源污染有所遏制,2007年6月底以前,完成一批具备条件的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示范工程;2008年6月底以前完成所有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实现污水达标排放;2010年底以前,所有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畜禽粪便和污水要达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要求。2010年底前,基本解决因水污染导致的农村地区人畜饮水问题。饮用水源得到保护,甘、临、高黑河沿岸灌区90%村社,山、民两县灌区50%村社完成“一池四改”,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五、主要任务
1、搞好资源开发监管。按照“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和张掖市生态功能区划,指导产业科学布局,资源合理配置,从源头上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以遏制人为破坏生态环境为重点,强化对各类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和监管,包括矿山开发、煤田开发、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旅游、农垦和伐林等活动,严厉打击非法采矿活动,切实重视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生态保护和环境安全。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搞好废弃矿山的生态植被修复。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审批关,控制资源能源消耗高的项目,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治理污染,抑制生态破坏。
2、保护好重点区域。以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和黑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为重点,有效保护和建设好重要生态功能区。禁止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开矿办厂,旅游开发注重原生态的保护,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原生态景观保持协调;加大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保护力度,加快封山育林、封地育草步伐,通过人工造林、饲草料基地建设、围栏封育、舍饲禁牧、生态移民等综合措施,不断恢复和扩大祁连山植被。实施封滩育林、育草和人工造林,不断扩大黑河流域植被和湿地面积,恢复和保护好生态系统的完整和功能;开展黑河流域污染源专项调查,编制名录,针对不同情况,分别采取淘汰、关闭、改造、监管、限期治理等措施,严格控制排污量,严禁不达标排放,确保黑河水质断面稳定达标。
3、确保饮用水源安全。对全市饮用水源地环境状况进行全面普查,编制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进一步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取缔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所有直接排污口,严格控制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土地开发和利用,严防面源污染影响水源,确保饮用水源水质稳定达标;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制度,加强监测监管,防止水安全事故,搞好备用水源建设,确保水质安全。
4、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加大城镇污水、垃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和集中供热、燃气、绿化及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中水回用和废物资源化利用,加快重污染企业搬迁、旧城区改造步伐,强化城市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强扬尘和噪声管理,城镇禁烧植物、垃圾,推进城区植树绿化、公园、苇塘和湿地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全面提升人居环境。
5、建设好新农村环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将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治理垃圾、污水、畜禽污染和面源污染,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以开展土壤调查为切入点,强化农业环境监管,主要是农药、化肥、地膜污染监管,同时加强污灌区和工业遗弃地监管。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加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基地监管力度,保障食品安全生产。以绿色文明生态示范村和环境优美乡镇(村社)创建为载体,典型引路,引导创建生态乡镇,向生态县区、生态市迈进,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6、开展好自然生态监察。搞好生态保护执法部门机构和能力建设,依法履行好环保部门对本辖区生态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和建设、国土、水利、林业、畜牧等有关部门对各自领域内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主管的职责,严厉打击乱挖滥采药材、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挖滥采矿石等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活动,搞好生态监测监察,保护好资源和生态环境。
六、重点建设项目
1、黑河水资源保护工程。以黑河流域水资源科学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节约保护为核心,建立完善管理调度工程体系和非工程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节水型社会试点工作,形成较完善的节水型社会体系;加强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加快流域植被的恢复和生态系统的改善;严格污水排放标准,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形成较好的流域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体系。
2、黑河湿地保护工程。以黑河流域湿地为重点,加强湿地自然保护站建设,推进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湿地保护区。
3、黑河中上游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工程。上游通过天然林保护、灌木草地恢复、牧业结构调整、生态移民等措施,恢复水源涵养功能。中游通过局部禁牧、休牧,封育保护荒漠植被,退耕还林(草),建立防护林带、沙生植物保护带,使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搞好监控,建立生态监测网站。
4、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通过加强天然林保护,严格保护好黑河流域上游集水区水源涵养林,增强改善气候和涵养水源能力;通过浅山区荒漠化综合治理,加快浅山区退化植被恢复,控制荒漠化趋势,减少水土流失。天然林保护面积达到27.4万hm2,封山育林1万hm2。
5、退耕还林工程。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要求,在布局上突出祁连山沿山浅山区,山丹、民乐两县坡耕地大部分实现退耕还林,甘州、临泽、高台、肃南四县区严重沙化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计划退耕还林13.33万hm2,其中退耕地造林6.07万hm2,荒山造林0.33万hm2,封山育林6.93万hm2。
6、防护林建设工程。注重治理区域和植被恢复方式的针对性,突出防沙治沙和治理水土流失,营造大型防风固沙林带,保护农田,防止荒漠化进一步扩展蔓延。营造防护林4.94万hm2。
7、退牧还草工程。坚持集中连片,以草原重度退化区为重点,实施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度,遏制草原退化趋势,使草地植被得到恢复,促使草地生态向良性演替方向发展。完成工程禁牧、休牧25.3万hm2,不播改良7万hm2。
8、城市绿地生态建设工程。以城市街道绿化为骨架,庭院绿化为基础,公园、游园、广场为景点,环城绿化为生态圈,建设完善的城市绿化系统。利用张掖市东郊原有芦苇池、张靖公路出城口胜利桥以东原有湿地,建设综合性绿化与湿地保护工程。在二环路防护林带建设基础上,依托西郊黑河沿岸,南郊山临高速公路,建设城市外围防护林带。
9、肃南牧区有机换生物多样性示范工程。以保护祁连山濒危物种为对象,采取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办法,保护祁连山生物多样性,建立西北独具特色的野生动物、高等植物品种基因库。通过社区管理方式,把生态保护最直接、最有利的农牧民组织起来,广泛参与到保护生物多样性,通过有机换生物多样性途径,为当地农牧民找到致富之路,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脱贫致富共赢的目的。
10、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通过对镜铁山矿山、肃南县石居里铜矿、山丹煤矿三个矿区的环境综合治理,使生态环境逐步恢复,“三废”达标排放。镜铁山矿区治理47.95km2,肃南县石居里铜矿治理20km2,山丹县煤矿煤矸石压占治理20km2。
11、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项目位于植被稀疏、风蚀及土壤沙化十分严重的地区,该地区直接影响着中南部绿洲环境,影响着农业灌溉区经济发展。计划营造防风固沙、经济林5750hm2,灌木及沙生植物2820hm2,种草14653hm2,建设高效农业及沙产业示范区1处,面积6700hm2;水土保持护岸工程25km,完成治理面积300km2。
12、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项目。通过调查,基本查清全市土壤环境现状和土壤污染情况,提出土壤污染防治对策。主要任务是进行野外采样监测、数据分析,编制调查报告,建立数据库和档案,制订土壤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等,建立起全市土壤环境监测体系。
13、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搞好甘州区前进村、临泽县西关村、高台县南岔村、山丹县祁店村、民乐县龙山村、肃南县西牛毛村等6个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绿化10.46hm2,造林173hm2,建成一批样板,推动全市农村小康建设。
14、黑河中上游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环境保护监管能力与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通过项目实施,建成流域生态功能保护区环境保护与监管系统,先行实施对上游水源涵养地及中游湿地荒漠核心区域的示范性环境保护,监管控制各种建设行为及人居活动对主要生态功能核心区的破坏,在此基础上对黑河中上游生态功能区进行长期、全面的生态恢复与建设。
七、保障措施
1、创新机制,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各级政府和部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切实加强领导,真正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落实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本系统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完善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将生态环境保护业绩与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紧密地结合起来,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三位一体”考核范围,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建立领导干部离任生态环境审计机制,避免急功近利,克服短期行为。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制,建立政府部门联席会议决策机制和督办、督查、违纪查处机制,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各级发改、建设、林业、农业、水利、畜牧、国土、工商等部门依法做好各自领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工作,部门联动,齐抓共管。
2、强化宣传,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机制。以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为主,面向社会、面向决策层、面向基层,宣传生态环境保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提高各级、各决策部门的认识;统筹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切实把生态环境保护列入重要议程,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意识与科学发展综合决策能力;积极向社会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生态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和法制意识,增强投身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开展环境警示教育、法制教育、知识教育,增强公众的环境忧患意识、环境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多层次推广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继续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八进”宣传教育活动,培养绿色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
建立服务于社会和公众的环境信息网络,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定期发布生态环境质量、政策法规、项目审批和案件处理等信息,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与监督权,鼓励和引导公众和社会团体有序地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广泛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对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及“三同时”验收,采取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广泛听取公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同时为受害者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落实相关措施,完善公众参与环保的机制。
3、依靠科技,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水平。积极实施科技创新和示范带动,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新成果、新技术,重点推广和应用城市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土壤污染防治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技术、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的方法与技术、生态系统监测、评价等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技术,为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技术支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普基地建设,依托自然保护区、生态工业园区、生态示范区,加强环境知识和科技的教育与普及,提高全社会特别是企业的科技创新和环保意识;引进成功的环保技术,加大企业污染治理力度,通过污染治理、清洁生产、循环利用,提高效益;加大环保科研和技术创新力度,充分发挥企业在生态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全面发展。
4、加大投入,建立多渠道的投资体系。加大生态保护资金的争取力度,各级政府逐年增加生态环境保护财政支出,管好项目,用好资金。针对农村环保投入长期不足的问题,将农村环境保护投资纳入到国家重点流域、区域环保投资领域,加快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快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步伐,通过区域、流域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解决生态保护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充分利用国际基金、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开展生态保护,鼓励和吸引国内外民间资本投资生态保护。
5、严格执法,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打击力度。进一步加大生态执法力度,强化对祁连山和黑河的生态环境监管,实施水域生态环境、渔业资源和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规划,严格控制破坏植被和水源的开发建设活动,防止水土流失。进一步强化建设项目生态环境监察,督促搞好生态恢复工作。继续搞好生态移民,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破坏问题。调整种植结构,保证生态用水,限制打井取水,严禁在黑河沿岸乱采沙石,保护湿地资源。严禁乱砍滥伐,保护和建设好走廊农田防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