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政发〔2006〕140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省属驻张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发挥我市沿山冷凉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促进马铃薯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沿山地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现就我市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挥优势,精心培育马铃薯产业
马铃薯是新世纪我国最具有发展前景的高产高效经济作物,具有产量高、营养丰富、粮菜兼用等特点,是十大热门营养健康食品之一。目前全世界有2/3以上的国家种植马铃薯,产量达30亿吨,仅次于小麦、玉米、水稻,居第四位。我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约5000万亩,鲜薯产量约为4000万吨左右,处于世界第一位。我省马铃薯常年播种面积800多万亩,列西北五省区第一位。我市是培育优良种薯和生产优质商品薯的理想地区,发展马铃薯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1、自然条件好,适宜种植面积大。我市山丹、民乐沿山地区海拔较高,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气候冷凉,病虫害少,秋季多雨,正好与马铃薯块茎膨大需水高峰相吻合。农田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土壤富含钾素,是西北乃至全国发展马铃薯产业的最佳区域之一。全市适宜种植马铃薯的面积在120万亩以上。
2、产业优势强,比较效益高。据调查测算,每亩马铃薯的种子、化肥、农药等投入约600-700元,平均亩产2500-3000公斤,亩均产值达1800元左右,纯收入900-1100元,高于川区玉米制种的收益。而山丹、民乐的冷凉灌区种植油菜、大麦的亩产值一般在500-800元之间,纯收益不足马铃薯的一半。
3、抗旱能力强,节水效果显著。正常年景下,马铃薯生长期亩需水约100-150立方米,远远低于玉米300-350、小麦250-300、牧草200-250立方米的用水量。加之近年来广泛采用地膜覆盖、高垄栽培、膜上覆土等节水增产新技术,大大增强了马铃薯节水抗旱能力。这一特点,既降低了种植风险,也降低了生产成本,与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要求相一致,在我市沿山缺水地区更具推广价值。
4、种植技术成熟,产业发展有基础。马铃薯在我市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05年达到13.5万亩,总产量33.8万吨;2006年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初步形成了以山丹、民乐、甘州、高台沿山地区为主的专用薯和种薯生产基地,以及民乐、甘州低海拔地区为主的鲜食薯种植格局;种植技术逐步成熟,特别是脱毒种薯、整薯播种、沟垄栽培、地膜覆盖、配方施肥、机播机收等技术的示范推广,为今后大规模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建成了甘州区有年雪花全粉、山丹县瑞源淀粉等大中型加工龙头企业,全市马铃薯加工企业达47家(其中规模以上2家),年设计加工能力达到12万吨,2005年加工马铃薯4.4万吨,产值8334万元。
马铃薯产业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电、煤、钨、铁、种、芋、红”七大项目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工业强市的重要支撑,是农民增收、地方财政增税的好项目,也是我市沿山冷凉地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好产业,特色和优势明显,发展前景广阔。当前,我市马铃薯产业已经具备了做大做强的基础和条件,各县区和有关部门要顺势而上,抢抓机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切实把马铃薯产业培育成我市的特色、优势产业,使之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支柱。
二、明确目标,理清发展思路与建设重点
发展思路:立足资源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布局科学化、种植标准化、品种专用化、生产集约化、产品优质化和加工精深化为目标,按照加快繁育种薯、大力发展专用薯、稳定生产鲜食薯的思路,进一步做大基地,做强龙头,做优产品,创立品牌,努力把张掖建成全省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供应基地和一流的加工专用薯原料生产基地。
基本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合理布局种薯、专用薯和鲜食薯生产基地,最大限度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产业开发。二是突出重点,集中开发的原则。立足市内,面向省内外,集中资金、技术成果,重点发展种薯繁育基地,短期内形成较强的生产能力。三是科技创新、品牌优先的原则。按照“积极引新引高,争取自主创新”的要求,切实抓好高淀粉、全粉、薯条、薯片加工型和鲜食型马铃薯新品种的引进、筛选工作,立足自身优势创品牌,扩大张掖马铃薯种薯和加工专用薯的知名度。四是系列开发、全面发展的原则。通过种薯扩繁、基地建设、加工转化,延伸马铃薯产业链,构建现代化产业发展平台,拉动包装、运输、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发展目标:远期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把马铃薯产业建成我市产业富民的支柱产业。到2010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其中专用薯50万亩),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到10-12亿元,马铃薯规模以上加工龙头企业达到5家以上,全市总加工能力达到1000万吨以上,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2007年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2008年达到40万亩,2009年达到50万亩。
三、突出重点,着力解决事关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根据我市马铃薯产业的基础和现状,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充分利用山丹县马铃薯脱毒快繁中心、市农科所、科技局、园艺站等技术和设备资源,创新运行机制,通过项目争取,政府政策扶持,信贷支持等措施,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建设进度,扩大生产规模,力争三年内全市微型薯生产能力达到2400-3000万粒左右。
2、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山丹县建设原种繁育和加工型专用薯良种繁育基地,民乐、甘州南部沿山区建设高淀粉专用薯生产基地,甘州、临泽、高台川区建设鲜食薯生产基地的区域布局,坚持 “沿路沿线、集中连片”的原则,引导农户建立连片示范点(片),带动规模发展。力争三年内,以山丹县大马营、霍城,民乐县永固、南丰、新天、民联及山丹军马场等冷凉地区为主,建成种薯繁育基地10万亩;以山丹县李桥、老军,民乐县李寨、永固、新天、杨坊、三堡,甘州区安阳、花寨,高台县新坝为主,建设专用薯生产基地45万亩;甘、临、高三县区建设鲜食薯生产基地5万亩。
3、龙头企业建设。坚持 “抓大、扶强”的原则,以马铃薯加工大中型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辐射带动作用。同时,鼓励本地能人大户领办马铃薯加工企业,逐步形成大中小并举的加工格局。
4、仓储设施建设。从种薯、加工薯、鲜食薯“三个重点”入手,动员组织农户、协会、种薯生产企业和马铃薯加工企业积极修建贮藏设施,加快建立全市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贮藏体系。三年内使我市的马铃薯仓贮能力达到50万吨以上。
四、强化措施,确保马铃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1.积极创新机制,提高种薯生产能力。一是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和设备资源,通过项目争取、政府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等措施,在现有基础上改建扩建高标准组培试验室,建立脱毒微型薯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生产繁育基地。二是放开搞活,鼓励科技人员以带薪承包、租赁、创办种薯生产和马铃薯加工、销售企业;鼓励科技人员采取反租倒包形式,组织农户进行种薯生产经营;积极引进有资质的客商进行种薯生产开发,各级政府做好全方位的支持配合,努力突破种薯生产瓶颈,提升种薯生产能力。三是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种子生产企业的合作,加大科研投入,强化技术培训,积极引新引高、争取自主创新,提高种薯繁育技术水平,不断扩大我市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规模。
2、推广耕作机械,加快基地建设步伐。适应高起垄、垄上覆膜、膜上覆土等成熟栽培技术的要求,把推广耕作机械作为加快马铃薯基地建设的重要措施来抓,努力减少劳力投入,减轻劳动强度。一是采取政府投入、农户自筹和农机部门补贴相结合的办法,引进、改造一批马铃薯耕作收获机械;二是坚持政府引导,鼓励村社组建马铃薯机械专业协会,实行机械共有共用、专人管理、有偿服务,避免家家户户的小而全、机械闲置的问题;三是动员企业或贩运大户购置适合大面积种植的大型机械,满足生产需要。力争三年内使全市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水平由现在的10%上升到60%以上。
3、建设仓贮设施,提高调节能力。要把马铃薯仓贮设施建设作为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的基本配套措施来抓。一是各级各类快繁中心建,根据脱毒种薯生产规模,配套建设相应的贮藏设施,确保种薯繁育的发展需要;二是依托专业合作组织建,通过仓贮设施建设增强调控市场的能力,带动农户增收;三是政府扶持农民建,动员千家万户,大规模提高贮藏能力;四是加工和流通企业建,适应延长加工时间、提高加工能力的需要,以仓贮设施建设带动规模生产,提高经济效益。
4、大力开拓市场,完善服务体系。一是要加大宣传和促销力度。通过举办节会、参加贸洽会、展销会、网上促销等各种方式,大力宣传张掖马铃薯生产的优越条件、产品特点,提升张掖马铃薯产业的知名度,树立产业形象。二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整合项目和资金,在土地划拔、资金投入等方面予以扶持,建设一批仓贮设施配套、集约化程度较高、信息反应灵敏的种薯、加工专用薯专业批发市场。三是加强信息体系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在市农业局设立信息平台,在集中销售地派驻信息员,依托各级中介组织,健全信息网络,及时开展市场供求、良种繁育、技术咨询等信息服务。四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各类专业协会的作用,帮助产销双方信守合同契约,开展技术培训,为农户及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5、加大监管力度,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稳定的市场体系和良好的运行机制,是产业化发展的关键。要加强对企业和农户的诚信和法律意识教育,规范定单合同和生产经营行为,探索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良好机制,努力实现“双赢”目标,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力争三年内马铃薯订单面积达到种植面积的80%以上。要督促各经营单位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增强为农服务水平。要规范生产经营合同契约,增强产销各方的合同履约意识,依法保护外来客商和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种子、植检、质监、公安、工商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依法打击无证生产经营和违规、违法生产种子的行为,促进马铃薯产销市场有序健康运行。
6、落实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一是选择一批有带动力、影响力、支撑力的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扶持。省上下达的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科技增粮项目资金、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业科技专项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财源建设资金和乡镇企业发展资金等,要集中整合,优先支持马铃薯产业发展。二是要充分发挥国家投入的引导作用,在龙头企业、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等经营性项目上,采取贷款贴息,投资入股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三是建立政府扶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科技服务体系,加大科技服务力度,普及科技知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四是建立农产品标准化和质量认证体系,大力推行无公害马铃薯产品产地生态标准、技术操作规程、农药化肥的安全施用及质量检测标准,加速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五是加大项目扶持力度。各级财政要将支农资金切块,专项用于扶持马铃薯产业发展,各相关部门都要从各自职能出发,围绕信息网络、科技体系、加工企业建设和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脱毒种薯中心扩建、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培训等方面,积极编报和争取项目。六是积极营造发展环境,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强入张,共谋发展。
7、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各种宣传手段,面向农村广大干部群众,讲清楚马铃薯产业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市场行情及发展趋势、我市发展马铃薯产业的有利条件、市上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马铃薯栽培技术规程等,消除群众的顾虑,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马铃薯产业的积极性,二是要健全组织机构。市上成立马铃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办,重点负责产业发展规划编制、计划制定、新品种引进及试验示范、新技术推广、农民科技培训、产销衔接、市场整顿、信息发布、示范点建设、项目争取等工作。相关县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三是落实工作责任。各级各部门要把马铃薯产业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农业产业化的重点和特色产业来抓,确定专人负责,制定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把各项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人,层层抓好落实。要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加强督促检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马铃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六年十二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