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中国张掖网讯 春赏百花秋观叶,夏纳凉风冬听雪。无论春夏秋冬,祁连山的壮美无可复制,冰川、雪山、森林、草原绵延千里,阻挡了库木塔格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把广袤的西部地区呵护在绵长的臂弯,冰川融水孕育黑河、石羊河、疏勒河、哈尔腾河及大片绿洲,庇护着河西走廊的万物生灵繁衍生息。远眺,山叠着山,峰连着峰;近观,云杉、圆柏、白桦密密匝匝,暖阳照耀下,腾起阵阵雾霭,雪豹、白唇鹿、马麝、金雕、藏狐、蓝马鸡等野生动物在这里自在生活,从高耸入云的雪峰到葱茏的山腰,再到那绵延的山脚,祁连山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生命的奇迹。
雪峰耸立云间绕,山峦叠翠映初心。近年来,张掖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眼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一总两分”目标,始终把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张掖对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贡献,突出祁连山、黑河和北部防风固沙带三大重点,全力做好护山、节水、治沙、碳汇文章,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定不移筑牢守好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持续巩固祁连山生态保护成效,全面完成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张掖段179项生态环境问题整治任务。按照“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必要人工修复”要求,搬出并妥善安置保护区核心区全部农牧民和缓冲区三分之一农牧民,实施草原封禁保护1740万亩、占总面积的58%,最大限度减少人为扰动。建立跨区域生态保护联席会议和多部门联动执法机制,推动设立祁连山林区法院、林区检察院,制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林长制责任追究办法,构建起“各负其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生态环境法治体系。深入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和“守护”祁连山专项检查行动,全面深化祁连山保护区历史遗留无主矿区环境恢复治理,强化水电设施下泄生态流量和旅游设施项目日常监管,加强保护区外围区域生态环境排查整治,推动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升级。建成“一库一图十二网九平台”智慧张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每季度对祁连山保护区开展1次卫星遥感对比分析和日常检查,每半年开展1次巡查,打造全国生态保护与治理典范,获评“全国智慧环保创新案例”。“生态持续向好,山里的雪豹、豺狼、岩羊、马鹿等野生动物数量不断增加,前几年只在后山看到岩羊,单群只有几十只,现在扩大到上千只的大群。”肃南县康乐镇红石窝村村民兰卫强感慨。
加强水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利用,连续25年完成黑河分水国家战略任务,累计向下游下泄水量285.83亿立方米,下泄水量占来水总量的61.29%,下游东居延海实现连续20年不干涸,水域面积常年保持在35平方公里左右。深入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印发《中共张掖市委关于建立健全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打造新时代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新标杆的决定》,启动建设新时代全国节水型社会新标杆。推行水资源总量控制和预算管理,科学配置水资源,稳步调整用水结构、产业结构,有序压减用水总量。深化水权、水价、水管体制“三项改革”,建成省级节水型企业7家,打造各类节水载体109家,6个县区全部建成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10个水预算管理试点地区之一。作为全国水预算管理试点,我市将20.41亿立方米的年度用水总量,像财政预算般精准分解到县区、灌区、农户和工业企业,共发放水权证超23万本,水权证成为农户手中的“水存折”,并设立水权交易中心21个,开展水权交易2248宗5803.06万立方米,6县区全部完成地下水水价调整。“以前浇水靠感觉,现在灌水看‘账本’。4月至9月灌溉期,每亩配水356立方米,超用要加价,节约能卖钱,种地就像过日子,得精打细算。”甘州区党寨镇种粮大户程志峰拿出水权证,上面清晰地记录着50亩地的年度用水指标。
稳步提升黑河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积极推进黑河生态廊道建设,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优化调整,保护区内城市建成区、所有村庄和98.3%的基本农田及耕地等纳入调出范围,优化调整方案已通过国家林草局等部委联合审查待国务院批复同意。总投资3.5亿元的《张掖黑河湿地保护区总体规划(2022—2031)》和《张掖黑河国际重要湿地修复方案》已通过国家林草局评审,张掖黑河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成功纳入国家“双重”规划“三北六期”工程规划,申请中央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6370万元,获批下达首批投资2586万元。严格落实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制度,恢复湿地11.5万亩,封滩育草9000亩,疏浚水系20多条37.6公里,全市湿地保有量保持100%,入围全球第8批、全国第49块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被生态环境部评为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全面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一期),累计完成投资57.06亿元。争取实施总投资2.1亿元的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项目7项,祁连山林草植被得到恢复性增长,水源涵养功能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先后实施总投资165亿元的138万亩国家储备林等重大生态工程,五年投资27亿元、完成营造林221.8万亩,新增森林面积94.6万亩、总量达520万亩,全市林木覆盖率达25%。聚力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五年来治理退化草地753.5万亩,综合治理荒漠化、沙化土地722.8万亩,全市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0.98%。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较第四次荒漠化监测减少107.4万亩、51.2万亩,面积和程度呈现“双减双降”态势,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高台‘三北’工程六期2025年项目工程对西沙窝南部和罗城镇盐池滩沙地布设草方格沙障,项目工程固沙总面积2.7万亩,共投入项目资金3599.1万元,布设15至20cm高度的稻草、麦草方格防风固沙。”高台县林草局副局长徐彩军表示,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的高台县全县沙化土地面积332.06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50.93%,是“三北”工程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核心攻坚区,“三北”工程六期2025年项目的实施大大提升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推进北方防沙带综合治理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市区空气质量连续九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连续六年全国排名前列,土壤环境安全可控,辐射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对保护区外围区域矿产企业、水电水利项目、旅游景区、饮用水源地、重点排污企业等进行排查整治,矿山整治修复取得明显成效,引水式电站生态基流足额下泄,旅游景区环境卫生、河道采砂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有效控制,化肥使用量增幅低于国家和省上控制指标,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土壤环境质量达到清洁等级。全力推进厕所、垃圾、风貌“三大革命”,乡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废旧农膜回收、秸秆饲料化、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率均达85%以上,尾菜综合处理利用率达84.45%。大力开展国家级卫生城市、省级美丽乡村和“清洁村庄”等创建行动,全市所有行政村全部建成省级“清洁村庄”,建成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117个,成功创建省级“和美乡村”8个,实现生态之美的华丽转变。
好生态不是发展的负担,而是最硬核的发展底气;绿水青山不只是仅供欣赏的风景,而是能变现增值的绿色资本。我市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建立“资源核查——价值核算——开发交易——反哺产业、生态”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闭环机制,形成“一组一院三中心六机制”张掖模式,相继核算发布2021年、2022年张掖市及六县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2021年、2022年张掖市GEP总值分别达到2339.41亿元、2331.28亿元),获批发布生态资产价值评估——GEP核算技术规范。率先在全省发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成果,建成投运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实现35.1万亩林地和400万亩草地碳汇交易,成为西北首个林业和草原碳汇均交易成功的城市。挂牌首发祁连绿色产业发展基金,创新推出“GEP贷”等金融新产品和“碳普惠+募资造林”等投资新模式,“临泽县以沙治沙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入选自然资源部第五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绿水青山“好颜值”加速转化为金山银山“高价值”。(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