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办公室日期:2025-08-13
在张掖市百万亩玉米制种基地的田埂上,总有一个身影,迎着熹微的晨光或伴着落日的余辉。缪纯庆,这位从张掖农村走出来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手里攥着的是种子,心里装着的是产业——作为张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玉米研究所所长,他扎根田野15年,用科技为玉米种业“破题”,用热忱为产业发展“育才”,让每一寸土地都长出丰收的希望。对他而言,脚下的土地不仅是科研的战场,更是沉甸甸的责任:“玉米种业是粮食安全的‘芯片’,我的使命,就是为乡亲们的丰收找到那把科技的‘金钥匙’,让这枚‘芯片’更硬、更优。”
节本增效,为玉米种业插上科技翅膀
张掖,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却常年被“水”困住脚步。尤其是玉米孕穗期,百万亩制种田的“解渴”问题,成了缪纯庆心头的“头等大事”。
“解决问题的钥匙,就在田埂上。”带着这个信念,他带领团队一头扎进制种基地,从播种到收获,反复摸索试验。终于,“玉米制种9812膜下滴灌技术”破茧而出——这项拿下国家发明专利、摘得甘肃省专利二等奖的技术,像给玉米田装上了“智能管家”:农药节省20%、化肥节省30%、水资源节省40%、种子节省50%,连灌水施肥的劳力投入都减了90%,每亩地却能多挣300多元。
这不仅缓解了张掖的农业水困,更成为提升玉米种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科技支撑。
这不是孤例。针对玉米制种产业的“卡脖子”难题,缪纯庆团队十年磨一剑:大力破解土壤连作障碍,让“疲惫”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研发亲本单粒播种技术,把播种效率提上去;构建“高质量种子生产技术体系”,让张掖玉米种子发芽率稳定在96%以上、纯度超97%……15年来,他主持或参与14项科研项目,拿下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制定7项省级技术标准,选育新品种5个,12项专利成果全部用在了玉米制种的“刀刃上”,显著增强了张掖玉米种子的市场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团队通过创新集成土壤修复、精量播种、水肥精准调控、病虫害绿色防控等12项关键技术,成功构建了“玉米制种高质量种子生产技术体系”,为擦亮“张掖种子”的金字招牌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链式服务,助力打造种业人才新高地
面对张掖这一全国最大、常年制种面积超百万亩的国家级基地,缪纯庆深刻认识到,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强有力的人才梯队,两者缺一不可。“一个人强不算强,一群人硬才是真的硬。”他始终坚信,玉米种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一支能打硬仗的科技队伍。
从2009年海南大学毕业后返乡,从普通技术员到玉米研究所所长,再到张掖市乡村振兴玉米制种产业专家服务团团长,岗位在变,缪纯庆服务种业、心系农民的初心从未改变。
2022年以来,他带领团队联合多方在甘州区碱滩镇开展180亩玉米制种“水肥托管”模式试验,对8种服务模式进行精准评估,让农户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作为专家服务团团长,缪纯庆年均200余天扎根田间地头,把技术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动试点区域节本增效15%以上。
缪纯庆敏锐意识到,突破张掖种业瓶颈,迈向高质量发展,亟需整合全市乃至全国高端智力和优势资源。在市委人才办的指导下,市农科院积极对接种业领域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重点种子企业、行业种业协会和柔性引进的高端智力团队,发起筹建张掖市种业发展人才联盟。
联盟成立后,将重点围绕种业政策解读、科技联合攻关、种质资源保护、科企深度合作、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开展常态化交流活动。通过“揭榜挂帅”制项目形式,依托专家委员会每年精准遴选并攻克1—2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加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张掖种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和产业竞争力。
他不仅是技术的研发者,更是连接实验室与田埂的“桥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农户手中实实在在的收益。实践是最好的课堂,在广袤的制种基地上锻造了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技术人才,为种业振兴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作为“陇原青年英才”“市拔尖人才”,他常对青年骨干说:“最好的课堂就在这片土地上,‘摸爬滚打’才能长真本事。”他躬身示范,手把手教年轻队员观察玉米长势、记录试验数据,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下去,让“服务农业、心系农民”的信念在团队里深深扎根。
初心如磐,让种业“芯”孕育新希望
聚焦未来,今年7月初,张掖农科院成功承办以“人工智能赋能玉米种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全国玉米制种智能装备展示现场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集中展示了张掖玉米制种全程智能化、信息化、机械化生产管理新技术、新装备,旨在强化学术技术合作交流,促进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种源安全和粮食安全。
会上,有幸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作了《玉米制种繁种智能技术装备创新应用》主旨报告,为产业发展勾画前沿图景。同时,现场还展示了在线式单粒种子检测分选系统、植物微观动态离子流检测设备、植物离子吸收多参数检测系统、玉米果穗考种流水线等14项种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演示了大田对靶喷药机器人、玉米田间无人车表型平台、制种玉米智能除漏去雄无人机系统、精准施肥无人机系统、玉米电驱播种精准施肥机等智能装备。与会代表通过沉浸式观摩,深刻感受到人工智能技术为玉米制种带来的变革,这一高端平台也为科研协同与产业合作创造了重要契机。
“土地从不会辜负用心的人。”如今,缪纯庆依然每天穿梭在玉米田里,看苗情、测墒情、解难题。在他心里,守护好张掖这个“国家级玉米种子粮仓”,培养出更多懂技术、爱农业的“新农人”,便是对这片土地最深情的报答。
缪纯庆的故事,是千千万万农技人以科技服务“三农”、扎根种子事业的生动缩影。他将学识深植于张掖的沃土,将汗水浇灌在希望的田野。那粒饱满的优质种子,不仅承载着丰收的密码,更凝结着他和团队服务国家玉米种业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坚定信念。
在张掖,他们以“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的执着,用科技为犁,以汗水为露,奋力书写着玉米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张掖答卷”。他们的耕耘,不仅是土地的丰收,更是人才的丰收、希望的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