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鲟鱼疾病防控技术指南

来源: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日期:2024-12-09

鲟鱼类是鲟形目鱼类的统称,在分类上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鲟鱼体形硕大,生长迅速,营养成分丰富且含量高,兼具食用和药用价值,经济性状优良,综合开发价值大。从养殖规模和产量来看,主要集中在西伯利亚鲟、施氏鲟、达氏鳇、匙吻鲟,养殖中存在的病害主要有车轮虫病、小瓜虫病、肠炎病、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烂鳃病等,现将疾病防治介绍如下:

一、车轮虫病

1.主要病原车轮虫。

2.流行特点车轮虫病主要危害鲟鱼苗种。流行于47月,适宜水温2028

3.主要症状少量车轮虫寄生时,病鱼无明显症状;当有大量车轮虫寄生时,病鲟行动迟缓,寄生处黏液增多,身体瘦弱,食欲不振,病情严重者可造成解鱼苗种大量死亡。

4.治疗措施:每千克鱼体使用苦参散12g,拌饲投喂,连用57次。或每千克鱼体使用雷丸槟榔散0.30.5g,拌饲投喂,隔日1次,连用23次。

5.注意事项切忌使用硫酸铜。

二、小瓜虫病

1.主要病原小瓜虫。

2.流行特点:水温在1525℃时流行

3.主要症状当鱼体感染小瓜虫后,活力降低,食欲减退,发病初期体表可见少量白点,随着病情的加重,病鱼躯干、鳍、鳃、口腔等多处均布满白色小点,体表似覆盖一层白色薄膜,严重时斑点呈片状。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可发现白色小点呈脓疱状,覆盖有白色的黏膜层。

4.治疗措施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用浓度为3050mlm3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有一定疗效,可根据鱼体的情况,调整浸泡时间。在浸泡时注意及时清除养殖容器中的杂物,并避免养殖容器有裂缝,用药后及时排除底部水,加入新水。也可以在苗种培育期间提高水温到25℃以上,最好是2830℃加以控制,效果较好。

5.注意事项:病死鱼及时捞出并做无害化处理,以免虫体扩散、蔓延。

、细菌性肠炎病

1.主要病原肠型点状气单胞菌。

2.流行特点流行水温为18℃以上,25—30℃为流行高峰。从鱼种至成鱼均有发生。该病从体长为3厘米的仔鱼到商品鱼都有发生,是鲟鱼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病,主要原因是天然饵料清洗不净,外界水环境发生改变,养殖过程中投饵量过大。

3.主要症状发病初期,病鱼体表无明显症状。外观病鱼行动缓慢,摄食少,腹部膨胀,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淡黄色混杂红色黏液从肛门流出。解剖发现肠道充血发炎呈紫红色,肠壁弹性较差,肠道内无食物,内有大量黄色黏液。

4.防治措施:口服土霉素、大蒜素等抗菌药饵,土霉素用量为每千克饲料35克,疗程37天;大蒜素用量为每千克饲料23克,疗程57天。

2%3%的食盐水浸泡0.5小时。

大蒜素:口服,每千克体重每天4080mg1次投喂,连用35天。

恩诺沙星:口服,每千克体重每天2040mg,分2次投喂,连用35天。

氟苯尼考:口服,每千克体重每天715mg,分2次投喂,连用35天。

5.注意事项: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治疗期间,开动增氧机,保障充足溶氧;及时打捞死鱼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调控水质、底质,保持水质清新良好;避免大剂量频繁使用消毒剂。

、细菌性败血症

1.主要病原嗜水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或类志贺邻单胞菌。

2.流行特点在水温10—35℃时均可发病。鲟鱼养殖中放养密度过大,流水养殖当中水流量过小,水质交换不充分,或者饲料质量不好,造成鱼体免疫力下降,这些情况都能导致鲟鱼感染此病。

3.主要症状患病鱼体表局部有出血点,腹部肿胀,肝脏有出血点,肾脏坏死,肠系膜和性腺充血、出血,腹腔内充满大量的积水。病鱼体色发白,腹部膨大水肿,腹骨板充血,鳍条出血,肛门红肿,常有黄色或血色黏液流出。病鱼少数下潜困难,死鱼多数仰卧或侧卧,部分漂浮水面。肝细胞发生了空泡变性、慢性炎症,最后导致肝细胞坏死,肾小管出现坏死,为炎症的早中期变化,心脏的主要病变是肌坏死、心内膜炎。

4.治疗措施配制中药药饵,茵陈3克,板蓝根2克,鱼腥草2克,穿心莲2克,大黄2克,煎汁后拌料1千克,连用10天。

3mgL二氧化氯浸洗1小时,连用3天。

借助于一定经验判断,有目的地取病灶组织液,涂布或画线于选择性培养基上,经12天培养断定病原菌,继而进行药敏实验,选择对该病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50mlm3的甲醛浸泡23小时。

氟苯尼考:口服,每千克体重每天715mg,分2次投喂,连用35天。

多西环素:口服,每千克体重每天3050mg,分2次投喂,连用35天。

5.注意事项: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治疗期间,开动增氧机,保障充足溶氧;及时打捞死鱼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调控水质、底质,保持水质清新良好;避免大剂量频繁使用消毒剂。

、弧菌病

1.主要病原弧菌,具体种类不详。

2.流行特点4—11月均可发生,6月中旬至9月下旬是主要流行季节。鲟鱼养殖密度大,水环境条件较差,水中的溶解氧不足均可导致此病发生。

3.主要症状发病初期体表有淤点、淤斑、不规则红斑,多见于腹部及尾部。严重时吻端充血、鳍基充血发红,尾柄肌肉腐烂,形成出血性溃疡。肝、脾、肾、肠均充血,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肠道内有淡黄色溶液。镜检病灶处组织可见微弯曲的细菌。

4.防治措施:3³的苦参粉末药浴0.5小时,内服沙星类抗菌药饵,每千克饲料添加24克,疗程为37天。

用浓度为50mlm3的甲醛浸泡23小时。

3mgm3的聚维酮碘浸泡0.5小时。

5.注意事项:养殖期间,注意给鱼补充胆汁酸等增强免疫力的添加剂和芽孢杆菌等;日常操作时小心谨慎,避免对鱼造成机械性损伤。

、细菌性烂鳃病

1.主要病原柱状屈挠杆菌、嗜冷黄杆菌等。

2.流行特点:流行于410月,水温15以上开始发病,20以上开始流行。丝受损后特别容易感染

3.主要症状病鱼行动迟缓,体色较淡,离群独游,鳃上黏液增多,鳃丝红肿,鳃的某些部位因局部缺血呈淡红色或白色,严重时,鳃小片坏死脱落,鳃丝末端缺损。

4.防治措施:对病鱼池用浓度为2530mlm³的福尔马林浸泡23小时,连用2天。

口服土霉素配制的抗菌药饵,土霉素用量为每千克饲料35克,疗程为57天。

恩诺沙星:口服,每千克体重每天2040mg,分2次投喂,连用35天。

5.注意事项: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及时打捞死鱼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调控水质、底质,保持水质清新良好。

、链球菌病

1.主要病原无乳链球菌。

2.流行特点:从稚鱼到23龄鱼均可受感染,79月高温期容易流行,水温降至20以下时则较少。

3.主要症状患病鱼腹部发黄,鳃盖基部至胸鳍前段发红、有出血症状,肛门红肿。解剖发现后肠后段发红无食物,肝脏发红,出血;肾脏坏死,有腹水。

4.治疗措施

氟苯尼考:口服,每千克体重每天715mg,分2次投喂,连用35天。

新生霉素:口服,每千克体重每天50mg,分2次投喂,连用35天。

5.注意事项: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及时打捞死鱼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调控水质、底质,保持水质清新良好。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