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日期:2024-12-09
虹鳟是鲑科大马哈鱼属的一种鱼类,又名水细鳞、瀑布鱼、七色鱼。虹鳟因其身体的一侧有一条清晰的彩虹痕迹而得名。虹鳟鱼常见病害主要包括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水霉病、细菌性烂鳍病、体外寄生虫病等。现将虹鳟鱼养殖过程中易发疾病的防控要点介绍如下。
一、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1.主要病原: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
2.流行特点: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早春到初夏多见,在水温8℃~15℃时流行,感染各种年龄的鲑鳟鱼类。8-12℃时为流行高峰期,10℃时死亡率最高。
3.主要症状:IHN暴发时,首先出现稚鱼和幼鱼的死亡率突然升高。感染病毒的鱼通常出现昏睡症状,不喜游动并避开水流;但也有一些鱼,表现乱窜、打转等。患病鱼体色变黑,眼突出,有的肛门处拖一条假管形黏液粪便。需要注意的是,有时病鱼会表现出一些并不典型的临床症状,这主要与水温及鱼年龄有关。
4.防控措施:尚无有效治疗药物。
预防措施
(1)购买的苗种,须经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合格(并有实验室检测报告);或从已经列入国家、省级水生动物疫病监测计划,经监测结果为阴性的苗种场购进苗种。
(2)引进苗种,尽量引进受精卵,并对受精卵进行消毒。所有的卵先用0.9%的盐水清洗1遍,再采用1000mg/L的聚维酮碘(浓度10%)消毒10—15分钟。在消毒过程中,用碳酸氢钠调节pH,保持pH在6—8。消毒过程中消毒水颜色变淡时需要及时添加聚维酮碘。
(3)在孵化过程中及时收集卵壳,在消毒处理后方可丢弃。
(4)使用无病毒水进行鱼苗的孵化和饲养,如上游有发病鱼场,需要对来水进行消毒处理。可采用紫外线或臭氧消毒用水。
(5)开展繁育和养殖工作前,采用1000MG/L的聚维酮碘(10%含量)或50毫克/升的浓戊二醛溶液,对养殖池、工具等浸泡或擦洗20—30分钟,以杀灭病毒。
(6)建立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孵化区严禁混入与孵化生产无关的鱼、工具等。
(7)工具undefined专用,并及时消毒。
(8)在孵化车间内通过上述管理,可以避免发生IHN和IPN,但苗种转移出孵化车间后,由于养殖水体较大难以控制,水环境中可能会有病毒,苗种还是会被病毒感染。因此各地根据疫病流行情况,当虹鳟苗种达到3克的规格后注射疫苗。没有疫苗的,可在饲料中定期添加三黄粉、维生素C,并使用优质饲料,提高鱼体抗病力。尽量避免鱼体应激,保持良好水质,保持合理养殖密度。
应急控制措施
(1)发现鱼有发病迹象,及时捞出进行无害化处理,掩埋地点远离养殖用水,并使用生石灰等处理。
(2)采取增氧措施,保持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在8—12mg/L。
(3)工具专池专用,避免交叉污染。
(4)鱼发病时不要使用消毒剂、抗菌药物、杀虫药物,不要移动鱼,以减少应激。
(5)养殖尾水经消毒处理后方可排放。
(6)减少投喂量和投喂次数,并在饲料中添加大黄和维生素C等药物。通常发病持续约10天,之后死亡率明显降低。
5.注意事项:及时打捞死鱼,保障充足溶氧,避免大剂量频繁使用消毒剂、杀虫药。确认感染后应当立即对患病群体进行隔离、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并对养殖设施、工具和场地进行彻底消毒,限制易感染动物和动物产品及有关物品出入。
二、传染性胰脏坏死病
1.主要病原: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病毒。
2.流行特点:发病水温10—15℃,2—10周龄的虹鳟鱼苗,在水温10—12℃时,感染率和死亡率高达80-100%。20周龄以后的鱼种一般不发病,但可成为终身带毒者。
3.主要症状:鱼苗和稚鱼患急性型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时,在水中旋转狂奔,随即下沉池底,1—2h内死亡;患亚急性型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时,病鱼体色变黑,眼球突出,腹部膨胀,鳍基部和腹部发红、充血,肛门多数拖着线状粪便。解剖病鱼,有时可见有腹水,幽门垂出血,肝脏、脾脏、肾脏和心脏苍白;消化道内通常没有食物,充满乳白色或淡黄色黏液。
4.防控措施:尚无有效治疗药物。预防措施同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5.注意事项:及时打捞死鱼,保障充足溶氧,避免大剂量频繁使用消毒剂、杀虫药。确认感染后应当立即对患病群体进行隔离、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并对养殖设施、工具和场地进行彻底消毒,限制易感染动物和动物产品及有关物品出入。
三、细菌性肠炎
1.主要病原:大肠杆菌。
2.流行特点:多发于夏季的最适生长阶段,从幼鱼到成鱼阶段都能感染。
3.主要症状:肠壁充血发炎呈红色或紫红色,有时undefined红肿。病鱼离群独游,行动缓慢,不吃食。鱼体发黑。轻压病鱼腹部,有淡黄色脓状分泌物,解剖病死鱼可发现,其肠道后端(直肠)充满黄色液体,且胃内无食物。早期摄食表现正常,但随着肠道大肠杆菌大量繁殖,鱼开始不爱摄食,轻压腹部有黄色脓状分泌物。
4.防控措施:大蒜素使用剂量万分之3—4(饲料重量),每周连续投喂3—5天,连续用两周至三周即可治愈。诺氟沙星,使用剂量30—40mg/kg鱼体重,每周连续投喂3—5天,连续两周至三周即可治愈。
5.注意事项: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治疗期间,保障充足溶氧;及时打捞死鱼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调控水质、底质,保持水质清新良好。
四:疥疮病
1.主要病原:undefined气单孢菌。
2.流行特点:流行水温是6—34℃,最适水温为20—25℃。疥疮病主要多发于30g以上的细鳞鱼鱼种与成鱼,较为普遍,治疗也较为容易。
3.主要症状:一般只在大规格鱼种群体发病,在鱼的体侧或是尾部形成特征性的脓肿病灶。也有脓肿严重形成溃疡的情况。
4.防控措施:盐酸恩诺沙星,剂量20m~30mg/kg鱼体重,喷洒鱼饲料中饲喂,每周连续喂3天, 连续投喂2—3周。
5.注意事项: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治疗期间,保障充足溶氧;及时打捞死鱼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调控水质、底质,保持水质清新良好。
五、小瓜虫病
1.主要病原:病原为多子小瓜虫。
2.流行特点:此病主要危害3.0~50g的虹鳟鱼种,水温在15℃左右,该虫开始大量繁殖。一般在春末水温开始回升时常发生。
3.主要症状:虫体寄生于体表、口腔、眼和鳃等部位,寄生部位出现许多小白点症状。寄生于眼球可使眼球浑浊、发白。寄生于鳃上虫体,使鳃分泌大量黏液,鳃丝粘连、糜烂,严重影响呼吸功能。
4.治疗措施:在水温在15℃以前,用15mg/L~30mg/L的甲醛溶液浸洗1h,每天1次,连续3次,进行预防。用5%~10%的食盐水中浸洗1h。每1 kg体重0.3~0.4g中药制剂青蒿末,连续使用5~7天。按每立方米水体用生姜3g、辣椒粉0.5g,先将生姜捣烂,加入辣椒粉混合煮沸半小时后泼洒。
5.注意事项:常常诱发细菌性烂鳃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