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日期:2024-12-09
草鱼俗称草根子、混子鱼、厚鱼等。草鱼是世界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也是中国最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多年来养殖产量一直位居中国淡水养殖产量之首。草鱼自然分布于中国各大江河与湖泊中。东南亚国家很早就从中国引进草鱼进行养殖;20世纪60年代开始,草鱼也陆续被引进到苏联和一些欧美国家,并逐渐发展成这些国家的重要增养殖对象。在一些国家,草鱼被用于清除水草,防止水体沼泽化,因而其被称为“拓荒者”和“除草机器”。草鱼养殖过程中主要病害有草鱼出血病、草鱼烂鳃病、草鱼赤皮病、草鱼肠炎病,疾病防控措施介绍如下:
一、草鱼出血病
1.主要病原:草鱼呼肠孤病毒。
2.流行特点:主要危害体长7—15cm的当年鱼种,2龄草鱼鱼种也会患此病,死亡率超过80%。当年鱼种培育至8月开始发病,8—9月为流行高峰季节。一般水温在20—30℃时该病发生流行,最适流行水温为27—30℃。
3.主要症状:病鱼食欲减退,离群独游;体色发黑,尤其头部、背部,有时尾鳍边缘处可见褪色,背部两侧也会出现一条白色浅带;口腔、上下颌、头顶部、眼眶周围、鳃盖、鳃及鳍条基部明显充血,眼球突出,肛门红肿外突;剥去皮肤,可见肌肉呈点状或块状充血、出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而鳃常因贫血而呈灰白色。剖开鱼腹部检查,病鱼各器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现象。肠壁充血,肠系膜及周围脂肪、鳔、胆囊、肝、脾、肾也有出血点或血丝。全身性出血是此病的重要特征,但病鱼的症状并不完全相同,出血症状有的以鳃盖体表出血为主,有的以肌肉出血为主,有的以肠道充血为主。
①红鳍红鳃盖型病鱼的鳃盖、鳍条、头顶、口腔、眼球等明显充血,有时鳞片下也有充血现象,但肌肉充血不明显,或仅局部表现点状充血。这种类型在规格为10—15cm的草鱼鱼种中比较常见。
②红肌肉型病鱼外表无明显的出血现象,或仅表现轻微出血,但肌肉明显充血,有的表现为全身肌肉充血,有的表现为斑点状充血。与此同时,鳃瓣则往往严重贫血,出现“白鳃”症状。这种类型一般出现在较小的草鱼鱼种,也就是在体长7—10厘米的草鱼鱼种中比较常见。
③肠炎型其特点是体表和肌肉充血现象不太明显,但肠道严重充血,肠道全部或部分呈鲜红色,肠系膜、脂肪和鳔壁有时有点状充血。这种症状在大小草鱼鱼种中都可发现。
以上三种类型的症状不能截然分开,有时可两种甚至三种类型同时都表现出来。
大规格草鱼鱼种出血病症状主要表现为鳃盖、眼眶周围、下颌、前胸部充血,眼球凸出;草鱼成鱼出血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全身性充血或出血,眼球凸出。
4.治疗措施:①外用消毒剂:使用含碘消毒剂,如聚维酮碘或季铵盐络合碘等,全池泼洒杀灭病毒病原,剂量为0.3—0.5ml/m3,连续泼洒2—3次,间隔1天泼洒1次,第三次视疾病控制情况确定是否使用。水质较肥时可以适当增加剂量。
②内服天然植物抗病毒复方制剂:在出血病暴发时,采取内服天然植物病毒复方制剂的方案,5—6天有效。治疗时按1.0克/千克(鱼体重)计算药量,称取药物,文火煮沸10—20分钟或开水浸泡20—30分钟。冷却后均匀拌饲料制成药饵投喂,连续投喂5—6天即可。
5.注意事项: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治疗期间,开动增氧机,保障充足溶氧;及时打捞死鱼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调控水质、底质,保持水质清新良好。
二、草鱼烂鳃病
1.主要病原:体柱状黄杆菌。
2.流行特点:本病主要危害草鱼鱼种与成鱼,水温在15—30℃时,水温越高烂鳃病越易暴发,继而引起大量死亡。该病常和传染性肠炎、出血病、赤皮病并发,一般流行于4—10月,尤以夏季流行为多。
3.主要症状:病鱼呼吸困难而浮至水面,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有的病鱼离群独游,不吃食。病鱼体色发黑,头部乌黑,鳃上黏液增多,鳃丝肿胀,呈紫红色、淡红色或灰白色,鳃盖内表面皮肤充血发炎,中间部分糜烂成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病变鳃丝末端呈淡黄色。
4.治疗措施:
①鱼种下塘前用10mg/L漂白粉水溶液或15—20mg/L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15—30分钟,或用2%—4%食盐水溶液药浴5—10分钟。
②生石灰化水后全池泼洒,剂量为30—35mg/L。水质恶化较为严重,且pH在8.5以上的池塘可以采用二氧化氯全池泼洒的方法治疗该病,剂量为0.3mg/L。全池泼洒二氧化氯时,可以视疾病的治疗情况决定是否再泼洒1次,时间间隔为2—3天,使用剂量相同。
③在全池泼洒外用药的同时,可选用天然植物抗菌药物拌饲料内服,疗效更好。
5.注意事:及时打捞死鱼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调控水质、底质,保持水质清新良好;避免大剂量频繁使用消毒剂。
三、草鱼赤皮病
1.主要病原:荧光假单胞菌。
2.流行特点:该病又称赤皮瘟,是草鱼的主要疾病之一。2—3龄草鱼易发生此病,当年鱼种也可发生,常与肠炎病、烂鳃病同时并发。传染源为被荧光假单胞菌污染的带菌鱼、水体及用具。荧光假单胞菌是条件致病菌,当鱼体受到机械损伤、冻伤或体表被寄生虫寄生而受损时,病原菌进入鱼体引起发病。该病在我国各养鱼地区一年四季都有流行,尤其是在捕捞、运输后及北方越冬后,最易暴发流行。
3.主要症状:病鱼行动迟缓,反应迟钝,离群独游;体表出血发炎,鳞片脱落,尤其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为明显。鳍条的基部或整个鳍条充血,鳍的末端腐烂,鳍条呈扫帚状或像破烂的纸扇,俗称“蛀鳍”,在体表病灶处常继发水霉感染。
4.治疗措施:
①全池泼洒二氧化氯,剂量为0.2—0.3mg/L。可视疾病的控制情况连续泼洒2次,间隔2—3天1次。
②恩诺沙星或氟苯尼考内服:每千克鱼体重每天用药10—30mg,拌饲料内服,3—5天为1个疗程。
③磺胺嘧啶饲料投喂,第一天用量是每千克鱼用药100mg,以后每天用药50mg,连喂1周。方法是把磺胺嘧啶拌在适量的面糊内,然后和草料拌合,稍干后投喂草鱼。
5.注意事项:及时打捞死鱼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调控水质、底质,保持水质清新良好;避免大剂量频繁使用消毒剂。
四、草鱼肠炎病
1.主要病原:肠型点状气单胞菌。
2.流行特点:肠型点状气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在健康鱼体肠道中是一个常居菌,当水体环境恶化、鱼体抵抗力下降时,该菌即在肠道内大量繁殖,从而引起疾病暴发。病原体随病鱼及带菌鱼的粪便而排到水中污染饲料,进而经口感染。草鱼从鱼种到成鱼都可感染,死亡率高,流行季节为4—10月,1龄以上的草鱼多发生在5—6月,有时提前到4月,当年草鱼鱼种大多在7—9月发病。水温18℃以上时开始流行,流行高峰水温为25—30℃。
3.主要症状:病鱼离群独游,活动缓慢,食欲减退。鱼体发黑;腹部肿大,两侧常有红斑;undefined红肿突出,呈紫红色;轻压腹部,肛门处有黄色黏液和带血的脓汁流出。剖开鱼腹,可见腹腔积水,肠壁充血、发炎,轻者仅前肠或后肠出现红色;严重者则全肠呈紫红色,肠内一般无食物,含有许多淡黄色的肠黏液或脓汁。
4.治疗措施:
①鱼种放养前用8—10mg/L的漂白粉溶液浸洗15—30分钟。
②每千克鱼undefined重每天用大蒜素0.02g、食盐0.5g拌饲料,分上午、下午两次投喂,连喂3天。
③每千克鱼体重每天用干的穿心莲20g或新鲜的穿心莲30g,打成浆,再加盐0.5g拌饲料,分上午、下午两次投喂,连喂3天。
④恩诺沙星或氟苯尼考内服:每千克鱼体重第一天用药10—30mg,内服,3—5天为1个疗程。
⑤全池泼洒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二氧化氯等,进行水体消毒以杀灭病原菌。漂白粉的剂量为1mg/L,可连续泼洒1—2次,间隔1天泼洒1次;二氧化氯的剂量为0.3mg/L。
5.注意事项:及时打捞死鱼并无害化处理,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调控水质、底质,保持水质清新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