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幼动态】山丹县妇幼保健院“五色”护航织密孕产妇安全“防护网”'>
来源:山丹县妇幼保健院日期:2025-09-25
山丹县妇幼保健院聚焦孕产妇全周期健康管理,围绕“孕产妇五色分级管理”模式,通过“精准分类、动态监测、协同处置、暖心服务”四维举措,将风险防控贯穿孕期、分娩、产后全流程,全力保障母婴安全,为县域孕产妇撑起“安全伞”。
精准分类:给孕产妇贴上“健康色标”
“第一次产检就拿到了‘绿色’健康卡,医生说我的身体状况很稳定,还详细讲解了不同颜色对应的注意事项。”刚做完产检的准妈妈曹女士说。我院医院依据孕产妇年龄、孕周、既往病史、产检结果等指标,将孕产妇划分为“绿、黄、橙、红、紫” 五类:“绿色”代表低风险,常规管理即可;“黄色”为一般风险,需加强产检频次;“橙色”属较高风险,需由多学科团队联合评估;“红色”是高风险,实行“一人一策”重点管控;“紫色”特指传染病孕产妇,需专项隔离与治疗。通过“一人一档一色标”,让孕产妇风险等级“可视化”,为后续管理提供精准依据。
动态监测:让风险管控“跑在前面”
“医生特别负责,每周都会电话随访,还提醒我按时做胎心监护,有任何疑问都能随时咨询,特别安心。”家住位奇镇的 “橙色”风险孕产妇刘女士,对医院的动态管理服务十分认可。为避免风险“漏管”,我院建立“线上+线下”动态监测机制:线上通过“孕产妇健康管理者”,为孕产妇推荐专业对口的医生进行一对一指导,由专人实时解答疑问,推送孕期保健知识;线下组建“孕产妇健康随访队”,对“黄、橙、红”色风险孕产妇,分别按照每月1次、每两周1次、每周1次的频次开展随访,监测身体指标、评估风险变化。一旦发现风险升级,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增加随访频次,调整管理方案,今年以来已累计为 20余名风险孕产妇及时调整干预措施,有效降低不良妊娠风险。
协同处置:搭建多部门“救援通道”
“从发现胎儿心率异常到转诊至市级医院,只用了45分钟,医护人员配合紧密、行动迅速,我们还未出发,市级医院的专家们已经在急诊等候,也做好了相应的救治准备……”回忆起紧急转诊经历,“红色”风险孕产妇张女士仍心有余悸。为应对突发情况,该院构建“院内+院外”协同处置体系:院内成立“孕产妇危急重症救治小组”,整合产科、儿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力量,24 小时待命;院外与省妇幼保健院(甘肃省中心医院)、河西学院附属张掖市人民医院建立“绿色通道”,当遇到高风险孕产妇需紧急救治时,可快速对接上级医院,同时安排专人全程跟进,确保转诊无缝衔接。截至目前,我院孕产妇危急重症救治成功率达 98%。
暖心延伸:把服务送到“月子门口”
“出院后三天,医生就上门给我和宝宝做产后的相关检查评估,还指导我怎么给宝宝喂奶、做抚触,给我答疑解惑,解决了很多育儿难题。”产后妈妈李女士说。我院将孕产妇管理服务延伸至产后阶段,提供个体化产后随访服务:“绿色”孕产妇产后七天内上门进行常规产后康复评估、新生儿健康检查,并提供母乳喂养指导、心理疏导等服务;“黄、橙、红”色孕产妇,产后医护人员在上门开展以上服务的同时还会给予相关疾病、用药方面的指导,针对预后不理想的患者我院还与多家上级医疗机构合作,解决准妈妈们的后顾之忧;开设“产后康复中心”,为孕产妇提供中药督脉熏蒸、盆底肌修复、腹直肌分离治疗等特色服务,帮助产妇快速恢复健康。今年以来,已为 200余名产妇提供产后延伸服务,让产后并发症发生率大大降低,最大程度提高了产后妈妈的生活质量。
孕产妇“五色”分级管理,是国家卫生健康委为保障母婴安全、规范孕产妇风险管控而提出的重要工作机制,是全国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落实母婴安全保障行动的核心遵循。这一机制通过“绿、黄、橙、红、紫”五色直观划分风险等级,从制度层面破解了县域孕产妇管理“底数不清、重点不明、响应滞后”的痛点,既让低风险孕产妇获得规范、高效的常规保健服务,避免医疗资源浪费,又能将优质资源精准投向中高风险人群,确保风险隐患早识别、早干预、早处置,从源头上筑牢母婴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更是县域落实国家母婴安全策略、提升妇幼健康服务均等化水平的关键实践路径。
下一步,我院将持续优化孕产妇五色分级管理模式,通过对口帮扶、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等方式加强基层医务工作人员孕产妇管理方面的力度,提升乡镇卫生院分级管理能力;开展 “孕期健康科普进社区”活动,提升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送出去、请进来”,持续对接上级医院,让本院医师可以赴上级权威医疗机构进修学习,也通过万名医护下基层等项目将上级医疗机构的专家老师请进来。我院全力构建“孕前预防、孕期管控、产后保障”的全周期母婴安全服务体系,使社区、乡镇、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联动,形成从预防、监测、到救治的闭环管理,为县域孕产妇与新生儿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