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2024年上半年全市劳动工资运行情况分析

来源:日期:2024-08-12

上半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聚焦经济建设中心工作,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部署要求,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兜牢重点群体就业底线,全方位实现高质量就业,全力推动就业工作提质增效。

一、“四上”单位基本情况

上半年,全市“四上”企业从业人员期末人数50373人,比上年同期减少1215人,同比下降2.4%。从业人员工资总额16.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7亿元,同比增长8.6%。从业人员平均工资35112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036元,同比增长9.5%。

)“四上”单位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1.从业人员小幅下降。上半年,全市“四上”企业从业人员期末人数50373人,比上年同期减少1215人,同比下降2.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8个百分点。

2.分行业从业人员增减情况。上报的15个行业中,6个行业从业人员增加1753人。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从业人员期末人数663人,同比增加396人,增长148.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从业人员期末人数170人,同比增加48人,增长39.3%;批发和零售业从业人员期末人数9194人,同比增加722人,增长8.5%。其余9个行业从业人员减少2971人,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期末人数608人,同比减少255人,下降29.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期末人数1417人,同比减少465人,下降24.7%;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从业人员期末人数112人,同比减少29人,下降20.6%。分行业从业人员增减情况见下表:

3.第二产业吸纳就业六成以上。上半年全市“四上”企业从业人员为50373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31273人,第三产业为19058人,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分别为62.1%和37.9%。从第二产业的4个行业看,建筑业从业人员为13848人,从业人员比上年减少1266人;制造业从业人员为11645人,从业人员比上年增加496人,两行业占全部“四上”单位从业人员数的50.6%,仍是吸纳从业人员的龙头行业。第三产业占比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总量增长0.9%,从业人员稳步增长。从第三产业的11个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吸纳从业人员最多,其中,批发和零售业比上年增加722人。

(二)“四上”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情况

上半年全市“四上”企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35112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036元,同比增长9.5%,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8.8个百分点。

1.分行业看,六成以上行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长。从“四上”单位的15个行业看,有9个行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同比增长,增长面占60%。其中,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56228元;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55456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53874元,平均工资低最低的三个行业分别是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20538元,住宿和餐饮业23818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3889元。最高行业平均工资是最低行业平均工资的2.7倍,两行业相差35690元。

2.分县区看,平均工资“五升一降”。上半年,五个县区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实现正增长,两个县区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山丹县32648元、肃南县47250元、甘州区36561元、民乐县28861元、高台县34906元,平均工资分别增长15.9%、17.7%、10.2%、7.9%、4.2%。临泽县从业人员平均工资30109元,同比减少591元,增速下降1.9%。

二、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压力依然存在。全市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向好,但就业形势依然趋紧,15个行业中,近一半的行业从业人员仍然存在减少或流失,就业质量不高,基础不稳,市场用工总体趋紧,就业难和招工难的矛盾依然存在。今年以来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趋缓,待岗劳动者技能素质与企业岗位需求匹配度不高,就业矛盾和从业人员收入的矛盾依然存在。

(二)工资差距依然存在。从全市“四上”单位用工情况看,劳动密集型行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等3个行业从业人员34687人,占期末从业人员数的68.9%,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在2.8万元左右,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偏低,与“提低,扩中,调高”的收入分配机制不匹配,不符合“两头小,中间大”收入分配政策,工资差距依然存在。

(三)行业差距依然存在。全市15个行业中,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56228元,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最低的行业是居民服务、修理和住宿和餐饮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分别为20538元和23818元。最高行业年平均工资是最低行业年平均工资的2.7倍和2.4倍,最高和最低两行业相差35690元,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差距依然存在。

三、相关建议

(一)精准施策拓就业。全面落实稳就业各项政策。加大力度落实国家和省、市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和接续政策,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持续实施“援企稳岗服务千企”纾困行动,采取上门服务等方式,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持续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紧盯用工需求方向,畅通市场、产业、经济社会循环,提高内需内生动力,持续推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旅等行业全面振兴;持续分流农村道路燃气、电网水网、冷链物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新基建、重大物资储备等方面的用工需求;持续落实好行政事业单位,公益性岗位,灵活就业人群的就业需求和基本社会兜底保障。

(二)千方百计保就业。以重点投资项目落地为切入点,聚焦重点产业,抓实抓细项目谋划、招引、推进等各项工作,开展定向招商、精准招商,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产业,增强全市经济发展潜力。紧盯全市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建设用工需求,积极支持网络销售、在线教育、快递物流等新业态发展,鼓励各类用工单位开发灵活性就业岗位。聚焦“一屏四城五区”“一区一地”建设和乡村振兴,以脱贫劳动力为重点,引导务工人员就近就地就业。通过实施“三项工程”“六大行动”打造“三个系统”,实现城乡就业人员规模、技能劳动者总量、公共就业服务品质、就业信息化水平和劳动者收入水平“五个大幅提升”。

(三)持续强化就业强培训。聚焦全市实施“六大行动”,以实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为抓手,坚持“就业导向精准培训、扩大技能人才评价建强队伍、整合培训资源提升供给能力,让更多劳动者实现技能就业、技能成才”的工作思路,深入实施“赋能工程”“蓄能工程”“聚能工程”。围绕市委、市政府就业培训工作,将重点行业工种纳入补贴范围,紧贴产业发展开展就业上岗技能培训。结合留张来张支持个体工商户、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开展重点就业创业培训指导,全方位增强技能劳动者和闲置劳动力职业技能素养。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