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日期:2024-05-14
一季度,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聚焦经济建设中心工作,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就业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部署要求,出台多项稳增长、保主体、减负担政策措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工资水平稳步提高。
一、“四上”单位基本情况
一季度,全市“四上”企业从业人员期末人数43815人,比上年同期减少2128人,同比下降4.6%。从业人员工资总额7.9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0.96亿元,同比增长14%。从业人员平均工资18614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420元,同比增长14.9%。
(一)“四上”单位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1.从业人员略有减少。一季度,全市“四上”企业从业人员期末人数43815人,比上年同期减少2128人,同比下降4.6%,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9.8个百分点。
2.分行业从业人员增减情况。上报的15个行业中,7个行业从业人员增加1325人。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从业人员期末人数505人,同比增加320人,增长173%;批发和零售业从业人员期末人数9115人,同比增加869人,增长10.5%。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从业人员期末人数575人,同比增加29人,增长5.3%。其余8个行业从业人员减少3453人,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期末人数1355人,同比减少314人,下降18.8%;建筑业从业人员期末人数8124人,同比减少1654人,下降16.9%;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期末人数740人,同比减少109人,下降12.8%。分行业从业人员增减情况见下表:
3.第二产业就业疲软。一季度“四上”企业报表数据显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25129人,第三产业为18647人,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分别为57.4%和42.6%。从第二产业的4个行业看,制造业从业人员为11058人,从业人员比上年减少668人,占全部“四上”单位从业人员数的25.2%,仍是吸纳从业人员的主体行业。第三产业占比比上年回升了3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总量增长2.6%,从业人员稳步增长。从第三产业的11个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和房地产业吸纳从业人员最多,其中,批发和零售业比上年增加869人。
(二)“四上”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情况
一季度,从业人员平均工资18614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420元,同比增长14.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3个百分点。
1.分行业看,六成以上行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长。从“四上”单位的15个行业看,有10个行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同比增长,增长面占66.6%。其中,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30874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29997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6886元。平均工资低最低的三个行业分别是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7820元,住宿和餐饮业10840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2003元。最高行业平均工资是最低行业平均工资的3.9倍,两行业相差23054元。
2.分县区看,平均工资“五升一降”。一季度,五个县区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实现正增长,两个县区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民乐县16201元、甘州区19592元、山丹县15646元、肃南县23658元、临泽县15943元,平均工资分别增长22.2%、17.7%、14.2%、13.1%、3.1%。高台县从业人员平均工资19378元,同比减少170元,增速下降0.9%。
二、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形势趋紧。全市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向好,但就业形势依然趋紧,15个行业中,二分之一的行业从业人员存在减少和流失,就业质量不高,基础不稳,市场用工总体趋紧,就业难和招工难的矛盾依然存在。今年以来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复苏较缓,部分劳动者技能素质与企业岗位需求匹配度不高,就业矛盾和从业人员收入的矛盾仍将持续。
(二)工资差距明显。从全市“四上”单位用工情况看,劳动密集型行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等5个行业从业人员34329人,占期末从业人员数的78.3%,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在1.7万元左右,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偏低,与“提低,扩中,调高”的收入分配机制不匹配,不符合国家倡导的“两头小,中间大”收入分配政策。
(三)行业差距较大。全市15个行业中,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30874元,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最低的行业是居民服务、修理和住宿和餐饮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分别为7820元和11840元。最高行业年平均工资是最低行业年平均工资的3.9倍和2.6倍,最高和最低两行业相差23054元,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
三、相关建议
(一)精准施策拓就业。加大力度落实稳增长、保主体、减负担政策措施,进一步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形成上下齐心、部门联动、全面拓宽全市就业市场格局。紧盯用工需求方向,加大惠企纾困力度,提振企业生产经营信心和活力。进一步畅通市场、产业、经济社会循环,提高内需内生动力,持续紧盯重大项目、重要工程、重点企业用工需求;持续推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旅等行业全面振兴;持续分流农村道路燃气、电网水网、冷链物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新基建、重大物资储备等方面的用工需求;持续落实好行政事业单位,公益性岗位,灵活就业人群的就业需求和基本社会兜底保障。
(二)发展经济保就业。以重点投资项目落地为切入点,聚焦重点产业,突出规模以上企业当家,重视打造第二产业就业增长点,更好发挥企业在稳岗扩岗中的重要作用。持续发挥第三产业服务业吸纳就业优势,重点开发具有增长潜力的社会公共管理、养老生活服务、卫生医护救助服务等社区服务岗位,引导和支持文旅、创意租赁、家政和农业技术推广、农用生产资料连锁经营等服务业发展。支持网络销售、在线教育、快递物流等新业态发展,鼓励各类用工单位开发灵活性就业岗位。实现城乡就业人员规模、技能劳动者总量、公共就业服务品质、就业信息化水平和劳动者收入水平大幅提升。
(三)缩小行业工资差距。逐步规范市场竞争秩序,规范最低工资发放标准,缩小不同行业间薪酬收入差距,积极倡导落实国家收入分配政策,对用人单位各类中、低层级劳动者的工资,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根据不同行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形成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促进从业人员工资合理增长。强化从业者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就业援助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就业和工资同步增长。加强对各行业收入分配的管理与监督,建立和健全工资宏观调控体系及工资指导制度,最大限度缩小行业间工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