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2023年上半年全市劳动工资运行情况分析

来源:日期:2023-08-03

上半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部署要求,积极贯彻稳增长、保主体、减负担各项政策措施,经济社会有序发展,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从业人员工资水平稳步提高。

一、“四上”单位基本情况

上半年,全市“四上”企业从业人员期末人数51588人,比上年同期增加702人,同比增长1.4%。从业人员工资总额14.7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89亿元,同比增长14.7%。从业人员平均工资3207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956元,同比增长18.3%。

)“四上”单位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上半年,全市“四上”企业从业人员期末人数51588人,比上年同期增加702人,同比增长1.4%。增速比上年同期收窄4.6个百分点。

1.七成行业从业人员增加。上报的15个行业中,11个行业从业人员增加2449人。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期末人数1882人,同比增加1355人,增长257.1%;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从业人员期末人数141人,同比增加31人,增长28.2%。卫生和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期末人数550人,同比增加119人,增长27.6%。其余四个行业从业人员减少1741人,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从业人员期末人数267人,同比减少339人,下降55.9%;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从业人员期末人数122人,同比减少31人,下降20.3%;房地产业从业人员期末人数2916人,同比减少464人,下降13.7%。

2.第二产业吸纳就业居多。上半年“四上”企业报表数据显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32509人,第三产业为19040人,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分别为63.1%和36.1%。从第二产业的4个行业看,建筑业从业人员为15114人,从业人员比上年减少907人,占全部“四上”单位从业人员数的29.3%,仍然是吸纳从业人员的强势行业。第三产业占比比上年提升了1.8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总量增长6.5%,从业人员保持平稳增长。从第三产业的11个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和住宿和餐饮业吸纳就业最多,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比上年增加1355人。

(二)“四上”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情况

上半年,从业人员平均工资3207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956元,同比增长18.3%,增速比上年同期提升13.8个百分点。

1.分行业看,八成以上行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长。从“四上”单位的15个行业看,有13个行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同比增长,增长面占87%。其中,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47984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46059元,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45070元。平均工资低最低的三个行业分别是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21228元,住宿和餐饮业22067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5147元。最高行业平均工资是最低行业平均工资的2.3倍,两行业相差26756元。

2.分县区看,平均工资“五升一降”。上半年,五个县区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实现正增长,三个县区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高台县33500元、甘州区33181元、民乐县26747元、临泽县30700元、山丹县28174元,平均工资分别增长26%、21.9%、20.1%、14.3%、14.1%。肃南县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同比减少892元,增速下降2.1%。

二、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压力依然存在。全市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向好,但就业形势依然趋紧,15个行业中,三分之一的行业从业人员仍然存在减少或流失,就业质量不高,基础不稳,市场用工总体趋紧,就业难和招工难的矛盾依然存在。今年以来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复苏较缓,待岗劳动者技能素质与企业岗位需求匹配度不高,就业矛盾和从业人员收入的矛盾仍将持续。

(二)密集型行业工资差距明显。从全市“四上”单位用工情况看,劳动密集型行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等6个行业从业人员43974人,占期末从业人员数的82.4%,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在2.6万元以下,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偏低,与“提低,扩中,调高”的收入分配机制不匹配,不利于全市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增涨。

(三)行业间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全市15个行业中,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47984元,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最低的行业是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为21228元。最高行业年平均工资是最低行业年平均工资的2.3倍,两行业相差26756元,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差距依然较大。

三、相关建议

(一)精准施策,缓解就业降压力。加大力度落实国家和省、市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和接续政策,紧盯全市重大项目、重要工程、重点企业用工需求,提振企业生产经营信心和活力。进一步畅通市场、产业、经济社会循环,提高内需内生动力,持续放宽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旅等服务行业;持续分流农村道路燃气、电网水网、冷链物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新基建、重大物资储备等方面的用工需求;持续落实好行政事业单位,公益性岗位,灵活就业人群的就业需求和基本社会兜底保障。

(二)全面谋划,发展经济保收入。紧盯全市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建设用工需求,积极支持网络销售、在线教育、快递物流等新业态发展,鼓励各类用工单位开发灵活性就业岗位。聚焦“一屏四城五区”“一区一地”建设和乡村振兴,以脱贫劳动力为重点,引导务工人员就近就地就业。通过实施“三项工程”“六大行动”打造“三个系统”,实现城乡就业人员规模、技能劳动者总量、公共就业服务品质、就业信息化水平和劳动者收入水平“五个大幅提升”

(三)统筹协调,缩小行业间差距。积极落实国家收入分配政策,对用人单位各类中、低层级劳动者的工资,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根据不同行业、企业的情况,形成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促进从业人员工资合理增长。强化从业者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就业援助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就业和工资同步增长。加强对各行业收入分配的管理与监督,建立和健全工资宏观调控体系及工资指导制度,最大限度缩小工资差距。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