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日期:2017-08-09
浅说地方志
一.地方志概说
地方志,就是全面、系统地记载一个地方古今综合情况的志书。
所谓“一个地方”,古代是指省、府、州、郡、县、乡、镇、里、村等,现代是指省(区、市)、地(市、州、盟)、县(市、区、旗)、乡(区、镇)、村等。所谓“古今综合情况”,是指这个地方从古到今的历史沿革、建制变化、自然地理、民族人口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民情、风俗、方言、宗教、名胜、古迹、遗闻、轶事、灾异、地方文献等因地方志载体具备了它的多科性,复杂性,所以人们称它为“百科全书”。
地方志简称“方志”,种类繁多,总体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记载形式上区分类别,二是从记载地域上划分种类。
—从方志记载形式上区分,主要有:
一是《图经》。图,即地图,标示疆域、山川、土地等;经,即对地图所作的文字解说。《图经》,也叫图记、图志、图副。如唐代《沙州图经》《元和郡县图志》,宋代《长安图记》《荆州图副》。《图经》是方志的起源之一,出现于东汉,到隋、唐时期遍及全国,逐渐繁盛起来。
二是《传》。主要是记载人物、风俗,如东汉的《海内先贤传》《南阳风俗传》,北齐宋孝王《关东风俗传》等。
三是《志》。古代对“方志”的记载,大约在周代,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方志"之称。《周礼》记载外史掌“四方之志”,小史掌“邦国之志”,这就是“方志”的由来。《图经》发展到南宋时,逐步有“方志”取而代之,元、明进一步发展,清代形成定局,达到鼎盛。
四是《记》。以“记”胡体裁记事,性质接近于《志》。此体最早出现于汉、三国西晋兴盛。传承书目上的《记》有西汉王褒编的《云阳记》,东汉李尤编的《蜀记》、应劭编的《十三州记》等。
五是《录》。始于魏晋,此体历代都有,但不普遍,历史上典型的《录》是宋代的《雍录》(程大昌编撰)和《剡录》(高似孙编撰)。
六是《乘》。“乘”袭于春秋战国时的国别史,元代始编《齐乘》,明代有《雄乘》《黄安初乘》,清代有《南昌郡乘》。无论“录”还是“乘”,其体例大体与“志”相似。
除上述六种外,还有名为“经”“书”“通典”“史”“簿”“谱”“论”“志科”“志余”“续记”“补遗”“补乘”“要略”等称谓,虽名各异,但都属方志之畴。
—从方志地域记载上划分,主要有:
一为《全国总志》。是记载全国范围的方志。著名的全国性总志有西晋的《畿服经》、隋代的《隋区域图志》、唐代的《括地志》,宋代的《太平寰宇记》,元代的《大元一统志》、明代的《大明一统志》、清代的《大清一统志》等。
二为《通志》,也即省志。是记载全省范围的方志,贵在贯通,贯全省之通。它上为全国志的补充,下为州、县志的纲领,详国志之所未详,略州、县志之所已详。如明·嘉靖《陕西通志》,清·乾隆《甘肃通志》等。还有学者称“通志”为“总志”或“全志”,省、府、州、县、乡、镇、村志都属“通志”
三为《府志》,也即地区一级的方志。府(地区)是省以下、县以上的行政建制,一府辖数州县,州县各有志,《府志》概揽州县之情,详括于府治、府事。如清·乾隆《甘州府志》。
四为《州志》。明、清时,州是低于府的地方行政建制(直隶州则与府平级)。《州志》是记载一州范围的方志。
五为《厅志》。清代新开发的地区设厅,如甘州府抚彝厅。《厅志》是记载一厅范围的方志。
六为《县志》。“县”亦即后来由“厅”改为“县”的《县志》,如由抚彝厅改称为抚彝县。是我国基本的行政建制,是国家构成的基本单位。《县志》是记载一县范围的方志,是府、地、州以下的方志基础,属于重要地位,也是全国方志库的主体部分。
七为《城市志》。是专记一个城市各种情况的方志。古称《都邑志》,存数极少,国内所见最早的《都邑志》是宋代的《长安志》。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的《城市志》逐步发展起来,省、市、地、州驻地城市普遍修志。
八为《乡镇志》。记载一乡(区)、一镇范围的方志。最早始修于宋代,明、清时期数量大增。共和国成立后的80年代以来,此类志书各地都有面世。
九为《村志》。村是地方最低一级的行政建制单位。《村志》亦是记载一村之内史情、地情、人情、文情、社情等情况的方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内容包罗万象,是一村之全书。
随着历史发展,社会变革,方志分类也发生了变化。按“分门别类”的社会分工,当代的地方志可分为综合志、专业(行业)志、部门志、专(杂)志。综合志是全面记载一个地方自然与社会各种情况的综合性志书,如《甘肃省志》《张掖地区志》《临泽县志》《康乐区志》《北滩乡志》《五坝村志》。专业志,也叫行业志,是系统记述一个行业发展变化情况的专业性志书,如《张掖地区教育志》《民乐县水利志》。部门志,也叫单位志,是专门记述一个机关,一个部门成立、变迁和发展情况的独立性志书,如《张掖农场志》《张掖市人民医院志》《临泽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志》。专志,也称杂志,是只记某一特定内容的专志,因涉及类型很广很杂,故称为《杂志》,如人物志、风俗志、方言志、江河志、山川志、古树志、寺庙志、名胜志、物产志等等,无所不有。
二、地方志功能
地方志的本质特征,有如下七个方面:
首先是地域性一方志学家章学诚说“方志乃一方之全史也”。“一方”就是只记一个行政区域内的事物,“志笔不能越境而书”。《临泽县志》只记述临泽范围内的事物,不能越境记述高台、肃南县和甘州区的事物。当然,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变异,要尊重历史,按当时的归属范围记载。
第二是时代性一遵循志书所确定的断限,一般不能“超时而记”。要囊括时代精华,展现时代面貌,体现时代特色。
第三是连续性一方志的编纂年限、记述内容相互衔接,承上启下,代代相传,贯通古今,永不断章,要有鲜明的连续性。
第四是综合性一地方志是“地情书”,综合记载一个地方的全面地情;系统记载一个专业的全面行情;详细记述一个部门,一项事物的全面事情,内容广泛,涉及全面。
第五是资料性一志书的生命在于资料,资料是志书的生命,编者以翔实、精确的文献和口碑资料,客观、全面地记述和反映志书内容,述而不论,寓是非观于史料的记述之中。资料运用,讲究有事(史料)、有义(思想)、有文(文彩)。志书的历史价值与科学价值体现在资料的丰富与可靠上。
第六是思想性—志书主要是政府行为,是官修书,要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新方志,要从资料的采集,内容的撰写上体现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记述和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
第七是科学性一志书是一部系统工程,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主要体现在概而全、简而明、恰而切的篇目上。对志书各种错综复杂的内容,要以大瞻博顾的胸怀与谋略,设计出类清目晰、归属得当、纵横结合,梯级鲜明的网络结构。使其既便于操作运用,又能保证志书的整体质量。
第八是实用性一“志以致用”,是修志的根本目的。志书是社会的真实缩影,行业的客观写照,是历史的如实记录。真地、真时、真人、真事和真面真貌,是方志的本质特征。由于志书的高度真实性,形成志书的十分可靠性,可引起社会的信赖性,这就是“志为信史”的缘由。正因方志是以真实资料加工、整理,编撰成的科学文献,所以人们就可放心地利用它,大胆地引用它,广泛地使用它。
地方志的作用,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为资政作用一方志储备了大量而丰富的资料,是各级各类机关与领导了解情况,决定政策、推行工作、开拓事业的文献库,可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党和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坚实可靠的依据;可为各项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原始资料;可为广大干部开展调查研究活动、改进工作、提高专业化、知识化水平提供有益的材料。
二为教化作用一地方志记载的优美河山、丰富资源、独特物产、社会变革、重大史实、优良传统、文化遗产、历史人物、英雄模范、仁人志士、能工巧匠、民俗风情等,都是对青少年一代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的修养课和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乡土教材。志书中选录的个别典型罪大恶极、残害人民、阻碍社会发展的反面人物,也会在与正面人物的并蓄、比较中“玉石朱紫,各显分明”,有利于人民群众励气节、分是非、辨真伪,彰善瘅恶,以裨社会风教,增强社会主义道德观。
三为存史作用一地方志作为一种特殊的史料文献载体,他藏史纳地,撷精聚华,保存了大量类从条系、价值连城的历史资料。志书的这一独特功能,是其他任何文字载体都是无可比拟和替代的。以我们张掖的史情来看,如果没有史志古籍的记载,就不知张掖先贤在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编辑过《张掖郡玄石图》(魏·孟众、高堂隆先后分别编纂)、《张掖记》(佚名纂)、《甘州记》(佚名纂)和隋代《西域图记》(裴矩编)、唐代赵武孟编撰的《河西人物志》10卷;元代的《甘州志》(佚名纂)、《山丹州志》(佚名纂);明·弘治时巡抚郭绅编著的《甘州卫志》1 O卷;包节编著的《陕西行都司志》12卷;嘉靖《张掖志》《张掖新志》、万历《高台志》《高台所志》等。明代还有《甘州镇具图考》《甘镇志》《甘州纪变》(曹子登著)《治甘州记》(庄廷伟编)和清·宣统年间,张掖县知事李含青(四川巴州人)编纂的《张掖县乡土志》(按历史、政绩、兵事分类,以四字韵语编写)之载。然而,这14部珍贵典籍,都已荡然无存了,只在存志上见其名,人世间而在不见其书。张掖建制两千多年,设郡置府,立州建县,更迭频仍,文档典籍应该汗牛充栋,但到民国时期,仅剩[清]顺治十四年杨春茂编的《重刊甘镇志》、乾隆二年黄文炜编的《重修肃州新志》中的
三、地方志编写
编纂志书,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文字工程,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和编写大纲,很难达到预想目标。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程序、有方法,修志尤其如此。
我们现在所编纂的是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主义第一轮新方志编成之后“每20年左右续修一次”的第二轮修志。下面就第二轮修志的几个问题谈点认识:
(一)确定书名
临泽在建县两千多年的历史上,仅见的首次修志是中华民国32年(1943年)志名为《创修临泽县志》。所谓“创修”,就是第一次,创而始修。相隔58年之后的2001年,编纂出版了第二部县志一《临泽县志》。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新方志,无论修多少届,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领导下的统一系列方志,书名应该是一致的。当今第二轮续修临泽志的书名,应该仍称为《临泽县志》,不必出现“续修”字样,在志名下面括注断限年代,如(1991—2010)。上轮志书的下限是1990年,第二轮编修的续志上限为1991年。为以20年修一次,即至2010年为下限,这也与国家国民经济第11个五年计划的末期相吻合,亦以全市、县、区、的断限相一致,俟2011年或2012年全市7部市、县区志可望统一出版面世。
由书名引起第二轮修志的断限实际年限,到2010年《临泽县志》正好是20年。那么,从今年启动二轮修志,已过去15年,鉴此可分两个阶段进行,建议从今年开始利用几年时间修好前15年(1991~2005年);到2010年的5年间逐年补充续记,届时将最后几年补记圆满,即可告竣。
为能按既定程序有效保障续志的顺利进行,其间以年编纂出全县综合年鉴。
对过去积压年度的年鉴,可采取两种办法,一是“还清旧账”一即把首轮志书下限以后的若干年度集中编为一刊,以后可一年一刊,市级年鉴就是这样做的;《张掖地区志》的下限是1995年,我们在2004年11月编《张掖综合年鉴》的时候,就把1996年至2003年这8年的资料编为一刊,2006年又把拖下的2004年和2005年合为一刊,明年就只编2006年一年的年鉴,再往后即可变为一年一刊,走上名副其实的年鉴轨道。二是直接续志一将首轮志书下限以后若干年度的资料按编志要求直接编入志书,立为正式志书框架,以后形成的年度资料再“对号入座”地补进书中,年续一年,届时补进下限年的资料,再加以整合,即可出版时跨20年的续志。
书名的署写要求是,在扉页、封面上标明书名等项,自上而下依次是:书名(距上端50mm)、断限(阿拉伯数字,加圆括号)、编纂单位(临泽县志编纂委员会)、出版社名称(距下端30mm)。
(二)拟定篇目
人所众知,搞工程要有方案,搞建设要有规划,修楼房要有图纸,写文章要有提纲,编纂志书当然要有篇目。篇目既是志书的框架,又是编写的纲要。篇目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志书的质量。
篇目的总体设计应坚持四个基本观点:
首先是整体观点。整体观点就是志书的全面性。一部志书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按系统论的观点看,.志书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因子组成的系统。一部志书就是一个市情、县情、乡情、村情的总汇。篇目应从全市、全县、全乡、全村自然和社会的总和出发,按照社会分工和科学分类的要求,适当考虑标志社会分工的职能部门,做到三者和谐统一。具体设计时本着“竖不断线、横不缺项’’的原则,达到历史要连续,项目要齐全,内容要完整。
第二是区域观点。以县境地域为重心,依行政区划为范围,严格遵守疆域界线,突出本区域的特点,突出本县地方特色,使人打开志书封面一看目录,就知临泽的山,临泽的水,临泽的地,临泽的物,临泽的人,“临泽味很浓"。同样都是个县,但县县部一样。在地方特色上要力争做到“与众不同”,即“你优我优,你无我有,你小我大,你少我多。
第三是综合观点。所谓综合观点,就是设计篇目时,以高度集中、高度概括的。方法谋篇设目,做到分合有度。志书的层次越高,综合性的要求也越强,否则就难以实现“详所不能详”,“略所不能略”。综合性与整体性在志书篇目设计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综合程度越高,整体性越强;而综合性要符合整体性要求。
第四是时代观点。我们现在启动的是第二轮修志,要以首轮县志下限以来,在改革开放的路线上,全县经济政治与社会所发生的新成就、新变化、新面貌设计志书的篇目,以反映时代特点,使志书的篇目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内容紧扣时代脉搏。
第五是统辖观点。志书篇目的层次关系犹如家族世袭,辈分要清楚,长辈是长辈,平辈是平辈,晚辈是晚辈,不能颠倒。篇、章、节、目、子母的隶属关系要安排得当,层层统辖。大统于小,高统于低。各篇章的“命名”字数要相对平衡,比例适当。章节繁简戒悬殊,力避畸重畸轻。更不能出现孤章孤节,甚至章下无节,或章下孤节。要注意字数的平衡性。
篇目的统率层次有的称“志”,如《重刊甘镇志·地理志》;有的称“卷”,如《创修临泽县志》卷二·建置;有的称“编”,如《临泽县志·文化编》;有的称“篇”,如《民乐县志·第一篇自然地理》。统属层次为章、节、目、子目、条目。统率层次虽称谓不同,但都是同一部志书的结构之首,居于领衔地位。内部关系是“横向并列,纵向统率”。横向并列,就是第一层的篇(志、编、卷)与篇、第二层的章与章、第三层的节与节。第四层的目与目或子目与子目之间是平等并列关系,他们虽有内在平行联系,但无层次上的统辖关系。纵向统率是一条线上的垂直关系,即篇与章、章与节、节与目之间;也就是辖属关系,即篇辖章,章管节,节领目。篇、章、节一律用汉字标明次第序号,如“第一篇"、“第三章”、“第五节”;节以下的目与子目,可用一、二、三(第一档),之下又是(一)、(二)、(三)(第二档);再以下又是1、2、3(第三档)。
第二轮志书的篇目设计应坚持“继承前志,不断创新”的原则,除继承前志“述、记、志、传、图、表、录”七种体裁外,根据本县实际,能有所创新。
(三)采集资料
地方志的资料有文字资料、口碑资料和实物资料三部分。文字资料是编史修志的主体。所谓“文字资料”,是指记载史实的各种档案、文献、图书、报刊等书面资料。档案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可信性强,可靠性大,是修志的第一手可贵资料。档案通过机关文秘部门立卷归档和档案部门的科学管理,为编史修志具备了得心应手、得天独厚的利用条件。“文献”是指一切有存史价值的文字资料,范围很广,包括照片和录音、录像带、家谱、族牒、契约、合同、协议、文摘、日记、回忆录、手稿、题词、广告、布告、标语、口号、谚语、传单等等,散存在各级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展览馆、图书馆、资料室和社会团体、家庭个人。这种资料虽分散零星,但都是修志的珍贵史料。图书类型很多,有各种书籍、画册、图集、地方志等,历来编史修志者无不以此作为修志的资料来源。《史记》作者司马迁,是因他出身于“代为史官亲掌图籍”的史宦世家,任过太史令。班固因任过“兰台”和“令史”,这使他能够“探选前记”,缀集所闻,故著成《汉书》。报刊特点是“时近易考,事近宜真”,记载丰富,事实正确,是志书体现时代特色最好的佐证资料。刻石记事的碑碣,是一种特殊的文献载体,它具有物体的原始性和记载的真实性,可靠程度比较高,编志不能忽视它的作用。实物资料主要指古近代遗留下来的各种遗迹、遗址和形形色色的文物。如长城、烽燧、古城、古窑、古道、驿站、关隘、洞穴;文物有地上的、地下的;种类有历史文物、革命文物、各种遗物。口碑资料,也就是人们以口头流传的遗闻轶事、歌曲谚语、传说故事、民间口碑、传言语录、民谣俗语和调查访问笔录等,这些资料可起修志“补史之缺,编志之无”的充实作用。
志书篇目是采集资料的粗略提纲,在此基础上拟订采集的细目,按细目有的放矢地去做广泛、深入、细致的采集。采集资料的方式与办法多种多样,文字资料主要是抄录、摘录、复印、拍照;可以全录,也可以选摘;实物资料主要通过实地测绘,现场拍摄、考察记录、原物拓片等;口碑资料主要是通过调查访问,摸清线索,弄清对象,尔后进行采访、座谈、调查,形成文字材料。某些口碑资料须通过数人“异口同词”方能采用。
采集所获资料,除复印、收集、拍摄原件外,其他资料可以卡片记载,可以簿册笔录,也可以单行文稿的形式载录。无论哪种形式,都在每件资料的首页上首标以资料的使用对象,即某篇、某章、某节,乃至某目,越具体越好,以备方便使用。各种资料必须分类编号(亦即按篇、章、节区分)逐件登记,归类保管。无论哪种原始资料都要标明出处。
凡收集到的资料都要进行一番核实。审核方法是:通过对文字资料的排比对证、分析研究、调查访问、考察核实等方法,求得“去粗取精,取伪存真”,使资料达到“真凭实据,真实可靠”的要求,经得起社会检查和历史考验。
资料的利用有两种方法,一是“现蒸热卖”,即资料经过整理、核实、入库后,编者可直接向资料员借用相关资料进行编写;二是把全志的全部资料分门别类地编辑印刷为《临泽县志》(1991~2010)资料长编,既应用于本届修志,又为长远使用储备了资料。
(四)志稿编写
第二轮修志,要妥善处理好原志与续志的关系。
一是保留原志的部分内容。志书是提供社会利用的,利用者往往不仅要查用续志断限内的资料,如“1991~2010年”,还要查阅临泽的自然地理、资源物产、建制沿革、民俗风情等,续志如果没有这些内容,就会给利用者造成诸多不便,他们就不可能再去寻找首轮编修的县志。因为拥有二轮者,不可能人人都有一轮的。鉴此,续志应保留前志的某些章节,如建制、地质、地貌、资源、文物、风俗。这些内容也不一定照搬照套前志的内容资料,也还应在前志记载内容的基础上,补充增添续志断限时期所发生、所变化的新发现、新情况、新资料。因为既就是静止不变的物体和事物,也还是有变迁、有变动、有变化的,也还有个对前志原资料进行核对订正的问题。
二是遵循续志断限时期的记述界限。地方志在行政区域上有个“不越界记事”的规矩,而在内容时限上也应有个“不越时记述”的做法,因为修志是有明确断限的,如果超限记载,一会形成交叉重复,二会造成紊乱无序。为避免上述弊端,主编应把握好记述范围,遵守限线,包括此期发生在临泽的各种史实、人文及图片等等。
三是全面记述和充分反映续志断限期内临泽出现的新人、新事、新闻、新成就和发生的新变化、新面貌。比如“三农”,方面的小康建设、家用电器、交通工具、村办企业、个体工商业等;城乡传统节日外又新增了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护士节等;在民俗生活方面,出现了在电视上为亲朋好友的祝贺点歌、。到饭馆会餐、上迪厅、进网吧、网络聊天、说流行语,唱流行歌、时髦发型、烫圈发、染红发、高跟鞋和千姿百态的流行服装等等不一而足。这既是一种社会变革转型的一种表征,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环境的开放。这在旧志中是见不到的,应该运用合适的、恰当的语言给予记载,因为它毕竟是当今的社会现象。
四是对续志的有关章节作一承前性地简要概述,以便前后相互衔接。
五是对前志的重大遗漏作一些补遗。前志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为使前志断限内的某些大事、要事、特事因故未收,续志应将其考证精确收编其内,不致遗漏。
(五)志书行文
1、体例·体裁:续志仍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体。志前设序言、凡例,志末置编后记。题词酌情而定。
述一即概述,也称总述、综述等,是全志的总纲。以精炼、简洁的文字概括综述志书记载地区(或行业、部门)自然地理、建置沿革、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基本面貌及其特点和地位,并通过简述其发展变化,揭示经验教训和规律。具有高度的浓缩性、信息性和可读性。
记一即大事记。编写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辅以记事本末体;大事记的基本要素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和涉及的主要单位、人物;大事记的收录原则为大事、要事、特事,力求大事突出,要事不漏,特事不丢,琐事不录。按时序记事、每事一条。文字少而精,言简意赅。志书大事纪要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精炼性的特点。
志一是整部志书的主体。采取横排门类、纵贯时间的叙事方式撰写,即按内容横分门类,设置篇、章、节、目;按时间顺序纵向叙述各类事物及活动。
传一即人物传记,包括人物传、人物简介、人物表等。《人物传》收录本籍或客籍在本地历史上有重要业绩或重大影响者,主要记述和反映传主的生卒年代、籍贯、主要经历活动及贡献等。撰写人物事迹时,应突出人物特点,实事求是,述而不议。叙事要简明扼要,生动活泼,有骨有肉,富有文采。立传人物坚持生不立传。《人物简介》主要收录在世的各界代表人物,撰写内容包括生卒时间、简要经历、主要事迹等。《人物表》即对一定领导人物、先进人物、高级专业人物、其他特殊代表人物的基本情况用列表形式进行收录,其内容有姓名、性别、少数民族的性别、籍贯、职务、任职时间、主要事迹、授奖(授予)时间等栏目。
图一主要指与志书内容相关的地图、插图、照片。志首选配能反映一个地方整体发展面貌的照片,以体现综合形象。文中尽可能配附一些与内容相关的照片,以达文图并茂之效。综合志的地图主要是行政区划图、地理地貌图、交通线路图、水系图、资源分布图等。志中地图和照片数量较多的要分别编制序号,如图1.图2,1.图2,。
表一主要是集中、统一、系统地以数据记载和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表格,有统计表、一览表、登记表、名录表等名称。各种统计表要系统编号,以梯级归属编序,如志内第一稿、第一章的第一页的表号的编法是“表1—1—2”。第二章的第16页是“表1—2—16”。同表数页,从第二页可编为“续表1—2—16—1”“续表1—2—16—2……”。
录一附录具有利用和存史价值的文献资料。此处所说的“录”,是专指志书中的附录,作为志体的最后组成部分。附录是将志中不能连篇累牍地原文原件经过精选编入“附录”。附录的范围主要有重要文献、珍贵遗作、史书摘要、旧志选录、名人作品等。附录贵在“选准选佳。原文原著,精确无误。
⒉文体·语言:采取横排竖写式,横为分门别类,设篇、章、节、目;竖为每类按先后时间顺序纵向叙述事物及活动。志书撰写一律采用规范的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不得使用口头语、文言文或半文言文,也不许文白夹杂。但对必须引用的古文还应照录原文。文风要严谨、朴实,文字要简明、流畅、符合语言修辞;杜绝浮词、套话、空话、废话;戒虚构、想象、渲染、溢美、描绘;要讲究文采,语言要优美。文字撰写切忌写成议论文、教科书、总结报告、工作汇报、新闻报道、文艺作品。语言要遵照2000年10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使用。避免使用含混不清或容易出现歧义的词语,如“根据上级指示”、“领导安排”、“群众反映”、“大家认为”、“由于多种原因”等。记叙数量,是多少就是多少,不能使用cc许多”、cc很多”、“一些”、“一部分”、“大部分”、“少部分”、“大多数”等含糊词。专业术语要准确清楚;生僻的专业术语要加注释。专业性较强的文稿,要请专家审阅。
⒊用字·标点:志书用字要以1955年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86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重新发布的《简化汉字表》、1988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2001年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试行)为依据,按要求规范用字。不得使用已宣布停止使用的1 977年《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和其他不规范的字。在引用古籍或用作姓名时,遇到个别容易引起歧义的字,可以使用繁体字或异体字。
标点符号要按照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834—1955)
⒋引文·注释:引文直接引用原著,尽量不转引;如确需转引时,要注明转引自何书、何文。所有引文、附录、选录,都必须忠实于原著,不得任意改动。如原文有错别字,可将改正之字置于〔〕里;如原文有漏文,可将增补字置于( )里;如原文有残缺文字,则用□填充,缺多少字,就留多少□。引文均须加引号,并在页下注明出处。注释:简短的加圆括号,用文内夹注;较长的采用页末注,字体为六号宋体。序号用①②③……标示,并用条界线(注线),与正文隔开。几处注释为同一出处者,可合并为一条注,如“①⑤《甘州府志》卷十·官师》”。
⒌名称·称谓:志书中的名称、称谓要注意书写规范、准确,前后一致。各种名称在每章或每节第一次出现时,一律使用全称。如反复出现时,可在首次全称后括注简称,如“临泽县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县政府”或“县府”)。各种地名以现行标准地名为准;涉及旧地名时,括注现行标准地名,如抚彝城(今临泽蓼泉)。简称应概念准确、通用、恰当。植物、动物、药物等名称,应使用标准学名,必要时可括注拉丁文和当地俗名。科学术语,凡是以中文定名的,一律使用中文名称,但要括注外文名称。尚未确定中文名称的,可使用恰切的外文译名,并括注外文名称。称谓一律使用第三人称,不用“我党”“我国”“我省”“我县”“我乡”“我镇”“我局”等。人名直书其名,不加“同志”、“先生”、“女士”等。人物的字、号、别名、曾用名、绰号等,可在首次出现时标出,复次再不使用。外国的国名、地名、人名、党派、政权社团机构、报刊名称等,均以新华社的译名或社会上公认通用的译名为准。在志书中首次出现的外国人名、地名等称谓时括注外文名。
记述历史朝代、政府机构、军队时,采用当时的称谓。如清王朝,不称“满清”。民国时期的政府: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政府称“北洋政府”;国民党政权的政府称“国民政府”,不称“伪政府”“旧政府”;日伪傀儡政府称“日伪政府”不称“伪政府”“旧政府”。蒋介石集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称“台湾当局”。民国时期的军队:大革命时期称“国民革命军”,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称“国民党军”;日本军队称“日本侵略军”,不称“日寇”;日军、伪军可合称为“日伪军”。
⒍符号·代号:计量单位的名称、符号书写要求都应符合1993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国家标准《量和单位》(GB3 1 OO一3102—93) 规定的度量衡单位,要按标准的公制使用。除公斤、公里、公顷以外的“公字号”单位都应停止使用,如长度中的“公尺”、“公分",应分别改为“米”、“厘米”;面积的“公亩’’,应改为百平方米;重量中的“公斤”、容量中的“公升”,应分别改为“克”“升”。市制一般不用,必要时可用“亩”。
行文中的计量单位用公文书写,如“克”“米”“平方米”,不要写成“g”“m”“1112”。
历史上的旧计量单位和外国计量单位,如我国的“斗”“石”;英制的“哩”“码”“磅”;日制的“坪”“町”;俄制的“普特”、“沙绳”等,在引文或叙述当时历史史实时可以使用,但要作出法定计量单位的换算注释。
温度应采用摄氏制,不用华氏和列氏制,如历史记载中用华氏和列氏制,可照录,然后注明相当的摄氏度数。在行文用文中,文字和符号不得交叉使用,如前面写成三十摄氏度,后面写为30℃,前后应统一为30℃。计量单位符号前面的数字应该是阿拉伯数字,如600m、900km等。
⒎数字·表格:统计数据多数来自国家统计部门汇编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资料。志书应尽可能选用原始报表的数字资料,做到准确无误。业务部门管理的数据,则应以业务部门的统计为准。数字使用要准确,上下文、正文与表格之间的数字不能互相矛盾。凡统计数字,一般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数字。应遵照1996 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1)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的:
①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如公元前5世纪,19世纪30年代,公元前111年,公元35年,1938年1 O月9日,9时15分,下午6点。
②物理量量值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并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如亩产1500公斤;非物理量量值一般也使用阿拉伯数字,如他今年已经95岁高龄了,这个村今年劳务输出达3500人,馆藏图书59.6万册。
③计数与计量(包括正负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比、约数等),也都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如41 302、一125.03、1/1 6、4.5倍、34.05%、4.5‰、3:1、1 736.8万公里、4000克、12.5平方米、21.35元、48岁、1 O个月、.1 7℃、O.56安培、60多万公斤、21/22次特别快车。延续性的百分比周浪线,而不用杠线,如20~50%;前面不必加%。
④代号、代码和序号中的数字,如9802部队、国办发[1998]3号文件,ISBN7—303一04761一x、HP一3000型电子计算机。这也包括引文标注中的版次、卷次、页码。如截至2006年,张掖市共设地方志办公室7个,其中市志办1个、县(区)志办6个,有工作人员21人。
⑤统计表一般包括标题、表体、说明三部分,使用“开口式”。标题须具有地域(单位)、时间、事项三要素,如《张掖市2006年人口统计表》。标题居中,左侧上方标明表的序码,如“表1”;右侧上方标明表内数字的计量单位,如“万元”。说明置于表体下方。图有图例,表亦有表例。表例置于表框内的左上角,包括思安享内容,即项目、数据、时间或单位。
⒏图片·照片:地图采用国家测绘部门公开出版的资料,以统一的比例尺为准,注明比例尺度。综合性照片排在卷首,专业性照片配置于相关文字之中。照片须以简明、确切的文字说明。照片在一页之中数量多时,要编序号书中的所有图片、照片倒要编序号,编法因志而异。。
⒐略语·时间:某些简略括空要填上略语,如:消灭“四害”、“四清”运动、“五讲四美三热爱”“三西’’“两西”建设等。年份要写全,“1966年”不能写成“66年”,不能使用时间代名词,如“今年”、“去年”“最近几年”、“多年来”“最近”等。人物生卒年代,应写(1 921—1 969),无生有卒可写(?一1981),有生未卒可写(1981一 )。
⒑署名·目录:志书扉页之后要署编纂组织和编纂人员名单。编纂组织分领导组织与编纂组织。领导组织即“×××志编纂委员会”或“×××志编纂领导小组”,署编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或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之名;有的还有顾问。编纂组织即编辑部或编纂办公室,署主编、副主编,编辑或总纂、副总纂之名。为方便利用,对志书的人名、地名、艺文、照片、表格应分别编成素引、附于志后。
⒒容量·审稿:市志一般为80万~120万字;县(区)志一般为60万~80万字;市行业志一般为40万~60万字;县(区)行业志一般为30万~50万字;市部门志一般为30万~50万字;县(区)部门志一般为20万~30万字左右。严格执行初审、复审、终审“三审”制度,严格把好志书的政治关、体例关、史实关、保密关、文字关。
四、地方志印刷
(一)开本规格:志书为正16开,成品尺寸为长260mm×宽1 85mm。版心尺寸:天头25mm,地脚17mm,左边装订口20mm,右边裁切口17mm。
(二)精装封面:硬壳采用2mm白板纸,选用适合颜色的漆布或新型PVC装帧材料裹色。锁线装订,书脊拔圆。书脊印字上为书名,字体同封面,字号适宜;下印出版社名称,三号宋体,距下端15mm。硬皮封面上首印书名(距顶部50mm),下边印出版社名称(距底部20mm)。护封采用157克进口铜版纸,覆光膜或亚光膜。封面印字:首行居中横排为志书名称,如《张掖地区志》,距上端50mm,烫金;书名下居中横排志书断限,阿拉伯数字加圆括号,如(远古—1995),字号26mm×26mm,字体自选;断限之下排编纂单位名称,如“张掖地区志编纂委员会”,字号为三号字,字体自选;最下为出版社名称,居中横排于页面下方,距下端30mm,字号为三号字,字体自选。
(三)封底,左下角排出版条码,右下角印书号及定价。折口宽度为7mm。前后置环衬,选配图案,尺寸同内文,260mm×1 85mm。纸质为120克装帧纸或1 50克双胶纸。扉页纸用128克铜版纸或1 50克双胶纸。扉页自上而下排印书名、断限(上半页)、编纂单位、出版社名称(下边)。
(四)地图采用专用纸;彩照使用128克进口铜版纸。
(五)正文版式:书眉文字居中,双号页码为志名,单号页码为章(篇)名。书眉线有单细线、双细线、粗细线(又称文武线),自定。页码单右双左。正文一般采用五号宋体。对标题字号要求是:一级标题居中,通栏横排,二号黑体,占6行;二级标题居中,通栏横排,三号宋体,占4行;三级标题居中,通栏横排,四号宋体,占3行;四级标题通栏横排,五号黑体,左空2字占1行。字数:篇章体每页为38字×38行,纲目体17字×38行×2。正文采用70克或80克双胶纸。编后记,双栏横排,标题为三号黑体,占6行,内文为五号宋体。 .
五、志书质量要求
一、指导思想正确,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二、编纂观点明确,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体例完备、严谨、统一,在继承前志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四、篇目结构合理,层次清楚。排列有序。横不缺项、纵不断线。
五、内容全面系统,记述详略适当,史实真实客观,没有交叉重复。
六、资料真实可靠,数据准确无误。
七、文辞优美,文风朴实,文字简练,语句流畅,遣词准确,可读性强。
八、行文准确、规范,符合国家标准。
九、彩页精美、大方,图表规范、典雅。
十、时代特征鲜明,专业特点突出,地方和民族特色浓厚。
十一、版式典雅、印刷清晰,装帧精美。
十二、核校质量符合规定,全书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
二〇〇六年六月二十一日
上午在临泽县二轮县志启动会上的讲稿;二〇一三年将其中有关内容向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二轮志编修培训班作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