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张掖综合年鉴2011-2012 山丹县(一)》

来源:张掖综合年鉴2011-2012日期:2023-04-30

    【概况】山丹县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地处东经100°41′~101°42′,北纬37°50′~39°03′,是张掖市的东大门,素有“走廊蜂腰”“甘凉咽喉”之称,是古代“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东靠永昌县,西邻民乐县,西北与甘州区接壤,东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区相连,南以祁连山冷龙岭与青海省为界,北过龙首山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相望。东西宽89公里,南北长136公里,总面积5402.43平方公里。兰新铁路、312国道、连霍高速公路横贯全境,县、乡、村三级公路纵横交错,交通便利。

境内除山区外,南部和东部为冲洪积平原,中部为槽形地带的冲积平原,瞭高山区为褶皱低山丘陵,东北龙首山南麓为波状丘陵,北部红寺湖地区为封闭型沟谷平原,全境自东南向西北缓斜坡降,地质构造处于河西走廊地震带。属大陆性高寒半干旱气候,季节分布不均,太阳辐射强,日照时数长,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少而集中,蒸发量大,湿度小,无霜期短。山丹水系属内陆河流域,东、南部山区分属石羊河水系和黑河水系。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和南部祁连山、中部大黄山的融雪。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发现矿种24种,各类矿产地54处,现已开发利用的有煤、黏土、铁、石灰岩、硅石、滑石、金、银、白云岩、花岗石等10种,煤炭资源尤为丰富。

【历史沿革】境内置县,始于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原名删丹县,北魏改名山丹县,隋复更名删丹。北宋入西夏版图,置甘肃军。元代改为“山丹”(删丹自此改“山丹”),置山丹州。明初废州置山丹卫。清代改置山丹县,属甘州府。建国初属武威专区,1955年后属张掖专区、张掖地区、张掖市。

自西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开通古丝绸之路后,山丹便成为中原通向西域的重要驿站,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在今霍城镇所在地安营扎寨。秦代之前,月氏、匈奴诸族赖以生息。自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起,历代皇家在这里屯兵养马。609年隋炀帝西巡,在焉支山(又称大黄山)下接见西域27国王公使节,山丹名声大振。20世纪40年代,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把培黎工艺学校从陕西迁至山丹,在山丹生活了10年之久,称山丹为其“第二故乡”。

【政区人口】2012年,全县辖5乡(东乐、陈户、老军、李桥、大马营乡)3镇(清泉、位奇、霍城镇),110个村民委员会,6个社区居委会。2012年底,全县有常住人口202802人。全县总人口为20.72万人,年末户籍人口20.06万人,常住人口16.2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1‰。

【综合经济】随着全县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二、三产业在全县经济中的比重逐步趋于合理。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0∶42∶38调整为22∶36∶42,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上升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4个百分点。全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4.45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42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12.47亿元,增长20%(其中,工业增加值7.73亿元,增长21.4%);第三产业增加值14.56亿元,增长14%。人均生产总值21466元,同比增长14.1%。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15.9亿元,增长14.8%,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43.2%上升为45.6%,提高2.4个百分点。

【农业和农村经济】2012年,在稳定粮油种植面积的基础上,着力发展马铃薯、油料、啤酒大麦、高原夏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围绕万亩寒旱区设施农业、山丹花开观光农业、瞭高山高效畜牧业3个农业示范园区和9个农民创业园建设,大力发展以葡萄、食用菌、蔬菜为主的现代设施农业,建成钢架蔬菜大棚1316亩、温室葡萄350亩、双孢菇943亩。土地规范流转规模经营成功模式进一步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2012年土地流转面积达19.5万亩,发展合作社114个,参加农户17850户。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6.83亿元,增长7.14%。完成总播种面积60.51万亩,比上年增长1.85%。其中粮食种植面积40.56万亩,比上年增长0.92%;油料种植面积7.62万亩,下降8.6%;其他作物种植面积12.33万亩,增长18.78%。全年粮食总产量169542吨,比上年增长3.2%;油料总产量14535吨,比上年下降8.6%;水果总产量3054吨,下降18.2%;蔬菜总产量46743吨,增长14.4%。

扎实推进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三北”防护林、国家级公益林、退牧还草等工程建设,落实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政策,切实加强森林、草原及湿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全年共完成退耕还林补植补造、封滩育林、人工造林9.5万亩,湿地植被恢复240亩。

大力发展畜牧业,全力推进规模化养殖和示范小区建设,提高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新建养殖小区11个,规模户养羊78万只、养牛1.2万头。各类畜禽养殖总量达257.5万头(只),同比增长3.62%。全年猪饲养量达5.91万口,出栏3.28万口,同比增长5.7%、5.47%;羊饲养量达88万只,出栏31.4万只,同比增长2.5%、3.6%;牛饲养量达2.13万头,同比增长0.5%,出栏0.36万头,与上年持平。全年肉类总产量达7974.38吨,同比增长4.1%。牛奶产量1592吨,与上年持平;绵羊毛产量837.2吨,同比增长0.26%;禽蛋产量748.2吨,同比增长5.23%。

深入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落实帮扶项目135项,协调发放支农贷款11亿元。新农村试点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四化”(生产专业化、生活社区化、环境田园化、农民知识化)示范村建设稳步推进,完成产业发展、道路硬化、住宅建设、环境整治等建设项目116项,建设通村道路200公里,改造危桥5座,修建渠道130公里,建成小康住宅3350户、农民住宅楼12幢478户。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和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建成3个农村集贸市场和1个商贸流通示范园区。成功处置李桥水库坝体险情,组织实施总投资6550万元的除险加固工程。马营河灌区续建、农村安全饮水、小型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农田水利工程全面完成。

劳务输出是全县一大特色,作为第一批全国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和全省劳务经济工作先进县,2012年输转劳动力6.15万人,劳务收入7.22亿元,同比增长4%、34.7%。

【工业和建筑业】加快发展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以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传统工业基础上,发展光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和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养清洁能源、煤炭资源开发、建筑建材、冶炼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五大产业集群。2012年,年初确定的11个工业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建成6项。投资19亿元的花草滩循环经济产业区一期、投资6.5亿元的长山子煤矿、投资4亿元的开拓矿业矿井技改、投资3.5亿元的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及余热发电等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增强园区承载能力为基础,投资1700多万元,加快“一园三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县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户,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发展到4户。认真落实财政贴息、信用担保等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在逆势中应对市场,提升效益。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7311万元,同比增长2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611万元,同比增长24.8%。其中按登记注册分,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1568万元,下降100%;集体企业完成8032万元,增长22%;股份制企业完成28932万元,增长24.5%。按行业分,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16512万元,增长19.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完成1698万元,增长5.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12186万元,增长29.8%。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0079万元,增长37%;重工业完成增加值33532万元,增长22%。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5.33亿元,增长15.43%;实现利税1981万元,同比减少5422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水泥产量61.1万吨,减少8.7%;铁合金产量15万吨,增长21%;精制食用油产量4343吨,增长20%。

全县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7430万元,同比增长16.3%。全年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65794.5万元,同比增长35.4%。

【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建设】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保增长、强基础、促发展的重要举措,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力促项目实施。一大批工业、农业、生态、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项目相继开工或陆续建成投入使用。投资上亿元的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欧洲框架贷款生态林业、城区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及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项目有序推进,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招商引资成果丰硕,2012年共签约项目17项,开工建设16项,落实到位资金23.72亿元。

2012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6096万元,同比增长45.02%。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2461万元,增长21.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24365万元,增长15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99270万元,下降3.57%。其中国有经济控股投资74850万元,占总投资的30.42%。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7746万元,同比增长164.55%,其中住宅投资20654万元,增长89.6%。房屋施工面积40.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89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11.53万平方米。

(撰稿:王安民   审稿:杨争山)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