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日期:2016-12-01
地方志书的资料问题
任小燕
学界素有“理科上水平靠设备,文科上水平靠资料”的说法。我们都知道要推出一部志作,其储备的资料往往是其成品书的十倍、几十倍,甚至百倍,资料用量很大。而资料又因种种原因往往分散各处,不很集中,所以仅收集资料就要用很多时间。再加上资料收集到手后,还有一个整理归类、辨伪存真的过程。所以,一部书从启动到出初稿,至少有一半或一半以上的时间是用在资料工作上。当然,资料工作贯穿于志书编纂的全过程。即使已完成了志书初稿,但在评审和修订过程中,还必须对入志资料不断进行核实补充,直到志稿送出版社为止。所以,可以这样说,志书的问世就像一个人的诞生,“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为什么志书资料准备量如此之大、如此耗时费力呢?本文借回答这个问题之机,稍加拓展内容,以减少或避免第二轮修志的新成员在准备资料方面走弯路。
一、资料在志书编纂中的重要性①
概括地说:资料是编纂志书的基础。
具体来讲其重要性有三点:
(一)资料性是志书最基本的特征
《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地方志书是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它是以全面系统、丰富翔实、准确可靠的资料,赢得读者的信赖,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因此,资料性是地方志书最基本的特征。地方志书的其他特征,诸如区域性、广泛性、连续性等,无不受资料性的制约和影响。它们都要通过资料,才能得到体现。
(二)资料是志书发挥功能的基本条件
志书历来具有“资治、存史、教化”三大功能,但必须通过资料,才能发挥其作用。社会主义新方志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工程,其编纂目的,是为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服务。但它的服务方式,不是提供什么意见、建议和方案,而是提供一种有组织的、科学排列的资料,也即一地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现状的方方面面的资料。而这种资料,必须是全面系统,真实可信,为地方各级党政领导进行有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向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乡土教材;为广大专业工作者从事学术研究,提供素材。可见,新方志是以它所记述的有价值的资料来发挥志书的功能的。
(三)资料是决定志书质量的关键
质量是志书的生命。但志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重要的、有价值的资料。我国仅大陆尚存的各种旧方志多达12万卷,占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强,其所以至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把它当作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就是因为它保存了可供人们研究的丰富资料。
衡量一部志书质量的标准,除了看政治观点是否鲜明正确,体例是否科学完备,特点(包括时代特点、地方特点、专业或行业特点、民族特点)是否突出,文风是否端正外,还要看资料是否全面、准确、翔实、可靠。但志书的观点和特点,必须通过资料才能体现出来,而志书的结构框架和文体、文风,毕竟是表达志书内容的一种形式和手段,如果离开了内容,只不过是徒有其表而已。曾三同志在全国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上指出:“新编地方志应是一部科学的文献,它的科学性表现在志书的各个方面。首先表现在它所占有的资料的翔实、系统和正确上面,这是一部好的地方志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可以这样说,志书质量决定于入志资料的质量。
二、资料的四个来源
(一)文献资料
指对历史的文字记录。如图书、报刊、档案、私人书信、手机短信等。文献资料是志书资料的主要来源。
(二)实物资料
指那些可以反映和传递历史信息的物体。如古城遗址、古建筑、古战场、革命活动遗址、出土文物、原始凭证、票据、地图、照片等。收集这类资料,可采用摄影、录像和测绘等科学手段进行,最终以图照、文字形式入志。
(三)口碑和口述资料
指人们通常说的“活资料”,包括:1.当事人和知情者提供的历史见证和回忆录;2.实地对当事人、知情者进行调查和采访的记录;3.民间传说、谣谚、民歌和民情风俗的采访记录等。这部分资料,大多需要通过实地调查、采访,才能获得。
(四)行为资料
指今天人们行为中保留的历史积淀。这部分资料,也需实地调查、采访获取,最后以图照、文字形式入志。
三、收集资料的方法
其前提是制订好篇目。篇目是志书的基本框架,在资料搜集阶段承担向导作用,使资料搜集工作目的明确,避免盲目性。收集资料具体有以下七种方法。
1、征集
2、外调
3、函调
4、座谈会
5、约稿撰写
6、实地调查
7、调用、价购
资料收集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测绘、翻拍、复印、传输、制作等高新技术手段,确保资料收集的快捷、准确、科学、到位。
四、收集资料应遵循五个原则②
志书资料来源广泛,渠道、线索众多,为保证收集工作省时、省力,有序进行,需遵循“五先五后”的原则。
(一)先内后外
即首先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资料入手,摸清“家底”,知道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已有哪些资料,尚缺哪些资料,然后,有目的、有组织、有准备地外出调查,收集资料,以防止盲目性。
(二)先近后远
即外出收集资料,应先在就近、就地的档案馆、图书馆查找,然后,再向周边及更大范围的区域逐步推开,这样可以节省经费、人力和时间。
(三)先远后近
即指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先收集早期的资料,然后再收集近期的资料,也就是从古至今地进行收集。这是由于越是近期的资料,越容易查找;越是早期的资料,越难查找。同时,按时间先后收集资料,也便于志书资料的整理和加工。
(四)先活后死
即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先收集活人的口碑资料,然后再收集图书、档案等文字资料。尤其是遇及一些当事人和知情者的年事已高,有的人已到了风烛残年之时,更应及时“抢救”,否则一旦故世,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收集这类资料,可采用先录音、后整理的办法。
(五)先面后点
即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先收集属于一地、一个部门或一个行业全面概况的资料,然后再收集点上的典型资料,由面到点,步步深入。只有在掌握一地、一个部门或一个行业全面情况的基础上,才比较容易查找能说明问题的典型资料。
五、资料收集整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这主要是吸取第一轮修志的教训而言,第二轮修志在收集整理资料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重走访、调研工作
第一轮修志,人们往往满足于现成的文字资料的收集,缺少走访、调研工作,疏于或懒于对实物、口碑、行为资料的收集,这导致诸如学术研究新成果、文物考古新成果等资料没有得到及时充分的利用,尤其是部分活资料随当事人、知情人的离世而流失,造成志书在一些史实,特别是涉及古代、战乱、政治运动、社会边缘、弱势力等方面内容记述上的薄弱和缺漏,影响了志书的质量。第二轮志书记载的是改革开放时期的历史。这一时期,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志书记述不可或缺的内容。而其中的民营企业、个体户存在于众多的部门和领域,且绝大多数不像政府机关、国有厂矿在相关资料的形成、保管、运用上有制度保障,再加上它们在经营过程中,往往随市场导向或兴起、或衰落、或转化、或交替,起伏不定。因而,它们的资料收集更多需要艰苦的走访调研,否则必将造成缺憾。此外,民间有许多民俗活动,属于行为资料范畴,必须通过走访调研,形成文字、影像资料,方可进入民俗志。至于第二轮志书对第一轮志书补不足、补缺漏部分,多涉及战乱和敏感性政治运动,相关资料更需要抢救性地走访调研获取。类似情况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
(二)注重图照资料的收集
地方志书的“图”,指的是地图、图画、示意图、照片等。本文用“图照”二字,说明这里着重讲的是照片。
第一轮修志虽然追求志书的图文并茂,但因忽视图照资料的收集(多在志书文稿编辑加工完毕,才开始收集图照资料),或收集方法不当,造成入志图照不全面。有些图照虽然入志,但因说明文字不完整准确而减弱价值。第二轮修志资料收集阶段一定要图文并重,齐头并行。而且,说明文字一定要反映出图照内涵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重要人物应标明其具体位置。反映建筑物等实物的照片,应说明该实物的建造时间或使用时间。要知道,志书问世后,不只是被熟悉它的人使用,它要流向各地、各阶层的人手中,甚至走出国门;它还将流传至遥远的后人之手。所以,要增强服务读者、使用者的意识。这种意识还应体现在志书的方方面面。
除立传人物、简介人物外,人物照片不能用标准像,而要用工作照。照片不允许有广告色彩,不允许利用先进技术造假。此外,图照也应注明来源,以便日后核实资料、及时付酬和归还所有者之用。
(三)主题资料要素要全
主题资料是指志书篇目所需要的、志书准备予以采用或反映的资料。如关于人物或事件的资料,一定要具备人、地、时、事这四个要素,即何时、何地、发生什么事件、结果如何、有哪些人参加,如果缺少一项,都将影响其使用价值。入志图照的说明文也应注意这个问题。
(四)注重背景资料的收集(运用)
背景资料是指反映主题历史背景的资料,包括有主题事件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的资料。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受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背景资料一般不入志,收集它是为了帮助修志人员开阔视野和对主题资料准确地把握认识。有些背景资料就必须入志,否则容易造成观点上的错误。如某县志在记述“商业”时写道:“明末李自成北上经过县城,店铺关门,商业萧条。”这段文字是根据旧志改成的白话文,乍看没什么问题,实际上其由于没有交代历史背景,而导致观点错误。人们据此将该县城“店铺关门,商业萧条”归咎于起义军,实质上人民揭竿而起的大背景,即根本原因是封建政权对人民的残酷统治,这才是真正的归结点。
(五)注重典型资料的收集(运用)
典型资料是指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的资料。志书在叙述各项事业兴衰起伏的过程中,除了运用概括性资料和数据资料进行排比铺陈,反映共性外,还必须运用典型资料,突出个性。如,新编《如东县志》,在记述解放前如东人民的苦难生活时,首先运用概括性资料指出:“1916年便大闹春荒,许多饥民流为饿殍,逃荒乞讨者,充衢塞巷;卖儿鬻女者,处处可见。”接着运用典型资料记述道:“据当时报载,掘港郊区有个张寡妇,卖掉一个九岁女孩,只得洋3角。而当时一瓶颐生酒的价值为2角4分,一个女孩的身价还抵不上二瓶颐生酒。”典型资料运用得好,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作用,增强志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六)注重反面资料的收集(运用)
第一轮志书失误之一是见成绩不见失误,见喜不见忧,影响了志书的价值。“偏听则暗,兼听则明。”文献资料的价值并不在于是正面资料,还是反面资料,主要取决于我们去如何研究与利用,即使反面资料有时也会有真情的流露。事实上,在正面资料不足,或没有的情况下,引用一些反面资料作为历史的“证词”,也会从另一方面说明一些问题,甚至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事物是辩证统一的,没有反面就无所谓正面,正是由于正反两方面事物的矛盾不断转化才推动了历史的进程。邓小平讲过:成功是财富,错误也是财富。况且人们对一些事物的评价往往受时代的局限,此一时、彼一时的情况常存在。数千年以来,受“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以及“非我(华夏族)族类”正统观念的影响,蚩尤被人为“妖魔化”,基本成了“反面形象”。事实上,蚩尤作为上古东方九黎(东夷)集团的最高首领,重农耕(发明耕牛,使农业产生了划时代进步)、冶铜铁(发明冶炼技术)、制五兵(首先制造了金属兵器,他长于军事,被历代祀为兵神)……为中华早期文明形成做出过杰出贡献。2008年山东·阳谷第二届蚩尤文化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蚩尤与炎帝、黄帝具有同等地位,都是中华民族伟大的人文始祖,应该一体并尊。③再如,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林业战线的劳模(如马永顺)是“伐树”劳模,而从二十世纪后期开始则为“植树”劳模。改革开放初期,国内一度推崇“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而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只有绿猫(环保型的、可持续性的)才是好猫”。对待反面资料,我们更需要用发展的、历史的眼光审视。
(七)注重“注释”,尤其应重视资料的出处和来源
注释即注解,是指解释字句的文字。常见的是对文中人名、地名、历史纪年等加注。此外,是对文中有歧义或疑义之处进行考证后所作的说明。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为《水经》作注的,但其规模20倍于原书,学术价值也远远高于原书。
2009年,由当代中国研究所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1949年卷—1955年卷)出版问世。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全书采用的六种表现形式中,“注释”作为其中之一,与“纲文”、“目文”、“文献”、“图片”、“附录”相互配合,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体现了国史文献求真存真的史实魅力,唯实求实的思想魅力和严谨缜密的体裁魅力。
可见,规范使用“注释”是提高志书学术性的手段之一。
二轮修志涉及注释使用,更应该重视的是对文中资料、尤其是引文出处和来源的注释:资料来自书籍,则应注明该书籍的书名、出版单位、何时出版、第几版、编著者,有时还需注明具体篇章或页码;资料来自文章,则应注明登载该文的刊物名称、哪年第几期、文章名、作者;若是调查访问资料必须注明调查人的姓名和被调查人(或提供资料人)的姓名和住址、调查时间。
第一轮修志,相关方面虽有行文要求,但出于人们经验不足、意识缺失等原因,许多资料未注明出处来源,有的注释不全面,使得志书在编写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难以查对。因为收集资料时,涉及人工手抄部分容易出错,如增减字句,抄错字,数据小数点错位,数字增减等;涉及复印资料,容易出现字迹不清等情况,这就需要重新核对原件。无出处的资料,在查对时必然要在众多的资料中重新查找,费时又费力。如果原件远在外地,往往就放弃查对了,从而,影响了资料的可信度和使用价值。二轮修志务必要吸取这方面的教训。再者,志书采用的资料,尤其是引文都需注明出处,前期工作不到位,势必影响后期工作,影响志书的学术价值。当然,这也是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具体体现。
需要强调的是对旧志的注释问题。旧志注释常见的有三种类型,如《山西通志》、清《山西通志》、清光绪《山西通志》。三者中第三种为规范的注释,即在志书名称前加朝代和出版年号。因为修志是中国的传统,历史悠久,许多地方历史上修志不止一次,且往往书名不变,如《太谷县志》多达十余次;有的地方甚至在一朝中就修过若干次,如《山西通志》,明代修过三次(成化版、嘉靖版、万历版),清代也修过三次(康熙版、雍正版、光绪版),显然,不注明朝代和出版年号,尤其是出版年号,几乎等于没注释。即使是历史上只修过一次的,也应规范注释。
(八)资料保管要到位
第一轮修志,人们费时费力收集到的资料,许多没有得到妥善保管,相当一部分资料在使用结束,尤其是在有关志书出版面世后,或流入个人手中,或损毁散失,从而影响到它的再利用,甚至泄密。此种情况产生当然有它的历史原因,但在《地方志工作条例》颁行后的工作中,绝不允许再现。地方志工作除了以成品志书保存资料外,对已去除伪品的未入志资料的保管、使用也是其“存史”职责的重要体现。新近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李鸿章全集》,就是这方面最好的例证。它是一部供世人研究李鸿章极全面、权威的资料性书籍。其全部的2800万字中,首先应归功于编著整理者对1000万字新资料的收集。其次,就应该感谢100多年前桐城的吴汝伦先生。他不仅为世人留下了600余万字的《李文忠公全集》,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为编此书而搜集到的、并经考订后,保存(现存于上海图书馆)至今的1800万字的资料。可见,无论是成品书还是零散的资料,如果没有一代一代的妥善保管,决不可能与后人见面,更不会被利用。
这就要求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设专人保管资料,建立健全资料征集、存放和使用制度,还要强化保密意识,对涉密资料严格把关,做到涉密不泄密,保证入志资料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没有不符合档案开放条件的资料。
一般情况下资料收集齐全后,首先要分出类别,然后每类再按年代、月、日顺序加以排列,最好编好目录,以便于查阅使用。若能将重要资料做成卡片,则使用起来就更加方便。做卡片时,一事一卡,要抓住其中心内容标出题目。填写卡片,要求取舍合理,不要将完整的事件肢解的支离破碎;要尊重原文,不要任意改动或漏抄原文;字迹工整清晰,不滥用简化字。而且卡片后面一定注明资料出处。卡片做好后,要分类编号,专人保管,做到多而不乱。
(九)要重视资料的辨伪考校工作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优良的文化传统,为我们留下了众多方方面面的资料。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或出于阶级偏见,以及个人的文化认知水平、技术设备条件等原因,相当一部分资料被曲解、伪造,或在传抄、刻印之际脱落文字、衍文增句,从而使资料的真实性受到影响,所以要重视资料的辨伪考校工作。它是保证入志资料真实性的重要一关。
辨伪考校是一门学问,这里只作简单介绍。辨伪考校具体包括鉴别真伪、考订记事、校勘文字三个方面。
鉴别真伪就是要弄清文献产生的时间、空间、作者、版本等,目的是要保证收集到手的文献资料为历史的真件,而不是伪品。考订记事工作的任务是要保证文献的内容尽可能地准确、可靠,将一些歪曲、虚伪、失实的记事纠正过来,以使文献资料记事符合客观实际,为志书修撰提供真实、可信的资料。校勘文字则是要消灭资料上的讹、脱、衍等文字错误,并加以改正使文献恢复本来面目。
六、入志资料的标准
人们费时费力收集到的、并且经过整理后的资料,达到什么标准才可入志呢?用地方志的行话说是要做到全面、翔实、可靠,本文总结为以下三点。
(一)全面
从一部志书来看,从自然到社会的各个门类的资料,必须齐全,不能有缺门;从一部专业志或行业志来看,该项专业或行业所涉及事项的各类资料,必须齐全,不能有缺项;从一项事业来看,既要反映成绩、也要记载失误,既要反映经验、也要记载教训,既要反映先进、也要记载落后,既要反映优势、也要记载劣势,以防止片面性。总之,要做到“横不缺要项”。
此外,为了正确反映各项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全过程,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资料还要做到“纵不断主线”。
(二)真实
“真实”我理解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要求资料不假不伪。我们知道,古今中外出于种种原因,假冒伪劣的现象遍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志书涉及的资料同样也不能幸免。所以,我们必须要对资料鉴别真伪。其原因如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所说:“无论作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够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如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更加危险。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有害。”
另一方面要求资料准确。首先是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与现象、主流与支流。我们不能认为凡是客观存在的都是真实的。有的事实,仅仅反映了事物的现象、或历史发展的支流,因此,必须经过分析研究,区别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如,近年来,我省下大力关闭取缔私挖滥采的非法小煤窑。这往往使得其所在县市当年工业产值,以及市县财政收入一度下滑。但这是现象事实,我们不能据此得出,当地工业经济落后了、倒退了的结论。因为,各地实施这一措施,符合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本质事实。再如,2006年国内某报载:南方出版社出版的《新华字典》中对“鸡”的解释有二:“家禽;妓女的贬称。”其后者的解释实为秽语。这样的秽语进入字典引起全国媒体的广泛批评。同理,新方志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方志运用资料必须能体现社会的本质和主流。只有掌握了那些能反映事物本质和历史发展主流的资料,才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
其次是对记述对象准确定性定位。这就要求我们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实事求是”“全面客观”地看待各种事物和现象,并落实到资料的取舍运用中。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2007年7月16日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展的题为《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上,林彪的照片出现在了“开国元帅”展览橱窗里。展览使用“出色的作战指挥才能”形容他早年对中共军事的贡献。展览解说形容林彪在抗日战争期间,于平型关重创日军华北方面军第五师,“取得全国抗战开始后的第一个大胜利”。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编研处处长姜廷玉受访时说,“实事求是”和“全面客观”是本次展览的最大特点④。“实事求是”“全面客观”地看待各种事物和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导向,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入志资料同样要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既要做到不渲染、不夸大,也要做到不隐匿、不缩水。
再次,具体到每一个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和结果,以及各种数据,资料在表述上都能做到一清二楚,前后一致,毫不含糊。字词句、标点符号的使用,也要反复推敲,规范准确。
总之,资料的真实性,是志书科学性的核心,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史实受现有条件所限,存在多种说法,经过考证,还是不能得出结论的,就应该多说并存,留待后人继续考证,切记不要擅作主张,妄下结论。
(三)特色
特色是指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独有的风格、品质等。地方志书所要求的特色是指时代特色、地方特色、专业(或行业) 特色、民族特色。特色是比出来的。时代特色是通过纵向比较,找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新生事物以及原有事物随时间的推移的变化情况。地方特色和专业(或行业)特色、民族特色,则是通过横向比较,找出本地域与其他地域、本专业(或行业)与其他专业(或行业)、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不同之处。特色所指,或质的,或量的;有理念上的、法律政策上的、方式方法上的、技术设备上的、规模范围上的、语言表述等方方面面的表现。只有通过比较,找出并充分反映它们的特色,才能避免千志一面现象,才能提高志书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体现志书的特点。
作者简介:任小燕,女,山西石楼县人,1964年生,中共党员,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省志二处处长,副编审,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煤炭工业文献委员会评审组专家。从事省志编纂工作25年,2010 年获中指组颁发的“全国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15年获人社部 、中指组颁发的“全国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先后两次受到国家领导人刘延东的接见。
主持用稿
任小燕简介
任小燕,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省志二处处长,副编审,(山西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生导师,中国煤炭工业文献委员会评审组专家。从事省志编纂工作25年。2010 年获中指组颁发的“全国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15年获人社部、中指组颁发的“全国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先后两次受到国家领导人刘延东的接见。
①吴奈夫:《新方志编纂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
②吴奈夫:《新方志编纂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
③《蚩尤应与炎黄二帝一体并尊》,2008年12月2日《光明日报》。
④《媒体注意林彪照片公开亮相》,2007年7月18日《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