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日期:2016-05-24
民 族
【西戎】我国古代民族。夏、商、周时期,张掖就是戎羌活动的地区之一。西戎是当时生活在这一带诸戎的总称。西周时,渭水上游一带有犬戎(亦称西戎),西犬丘(今天水市西南)是西戎活动的中心地区。泾水上游及其以北有猃狁。今安西一带有陆浑戎,三危(今敦煌之南)有允姓戎。西周末年,戎势强盛,迫使周王室东迁洛邑。其时,犬戎已进至郇岐间,渭水上游一带有狄戎(即翟戎,在今临洮)、稼环县以自周庄王九年(前688年)秦武公伐邦戎、冀戎,开始在邦、冀置县,至周襄王九年(前643年),秦穆公伐戎,益国十二,开地千里,称霸西戎,西戎之势大衰。至周赧王四十二年(前272年,秦昭襄王攻灭义渠戎国,在今甘肃境内始置陇西郡、北地郡,秦陇间诸戎国俱灭,留居这一带的戎人,逐渐融入汉民族。
【党项】我国古族名。本为西羌之后,亦称党项宅。南北朝末年开始转盛,族众分布于洮岷至青海东莉部黄河河曲一带。族姓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顷超氏、野辞氏、房当氏、米禽氏、拓拔氏。其中拓发最为强大。唐贞观年间,党项内附,唐以其地为轨、H,拜其首领拓拔赤辞为西戎州(在今临潭县境)都蚤,赐李姓。其后,因受东进吐蕃侵逼,党项请求内趋,太宗将其迁于庆州(今甘肃庆阳地区),其他未壬者,皆为吐蕃所控制,被称为弭药。庆州逐渐成为乞项族主要居住区。后来,唐为加强对庆卅l党项族的空制,将庆州的一部分党项部落迁至银(银州,今榆木一带)、夏(夏州,今陕西靖边和内蒙乌审旗一静)两州。其中居于庆州一带的党项族,被称为东山弗,居夏州一带的党项部被称为平夏部。北宋时,以石拔氏为主的党项族建立了西夏政权。今甘肃河东E部至河西走廊全境入于西夏版图。1227年西夏为囊古所灭,党项族人流散各地,多与当地民族融合。云代,党项及其所建的西夏政权称作唐古忒、唐兀毛、唐兀或唐兀惕。
【月氏乌孙】 月氏、乌孙均为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月氏之名,始于秦汉之际,时又称月支。据史家考证,月氏即《逸周书》与《管子》之愚氏,《穆天子传》之马知,战国时在雁门之西北,为夏族中之一原始民笑,以后一支东徙中原,一支西徙甘肃。《史记.大巨列传》、《汉书·西域传》均载“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张守节在《史记·大宛列传》正义指出,敦妻、祁连间“凉、甘、肃、瓜、沙等州,本月氏国之。”即月氏在甘肃活动的区域,在敦煌以东直至乌鞘岭的广大地区。这一说法得到我国史地著作的普遍确认。《史记》和《汉书》说到月氏生活习俗时,以“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之语加以概括。当时与月氏同处于河西的还有乌孙人。据《汉书》记载,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几次问及张骞有关大夏之属的情况。张骞在回答时谈到了乌孙与月氏的关系:“属居匈奴中,闻乌孙王号昆莫,昆莫父难兜靡,本与大月氏俱在祁连、敦煌间,小国也。据历代史家考证,难兜靡时代乌孙在河西的住地,度在月氏的西边,酒泉至敦煌一带。《史记·大宛列传骖载,乌孙是“行国,随畜,与匈奴同俗。”即乌孙蝴河西天然丰富的草场,从事畜牧业生产,与匈奴一样,处在奴隶制阶段。秦朝时,月氏势力强大,“控弦者可一二十万”,而乌孙则较弱小,成为月氏侵夺的对象。月氏不仅攻夺了乌孙的土地,而且还杀其首领难兜靡,迫使乌孙部众逃属匈奴。秦末,匈奴强盛,约于公元前205一前202年间举兵攻月氏,月氏败。从这时起,月氏便开始弃河西地区而向西迁徙,逐渐迁至今新疆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部分未能迁徙的仍留居原地,与青海羌人逐渐融合。
【匈奴】亦称胡,是秦汉时期我国北方的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秦末,匈奴乘楚汉相争之机,迅速强大起来。公元前209年匈奴的昌顿单于即位,经过几年征战,占领了甘肃河西走廊。其境南起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尽辽河,西逾葱岭。汉武帝即位后,对匈奴发动反掠夺战争,收复了河西走廊,从此匈奴一蹶不振。东汉初,匈奴于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48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南下附汉,屯于朔方、五原、云中等郡;北匈奴被迫西迁至欧洲。南匈奴后逐渐与当地其他民族融合;迁至欧洲的匈奴族,也逐渐与当地民族融合。
【卢水胡】 东汉至十六国时匈奴部落之一。因世居卢水(即卢溪水,在今青海西宁市西)而得名。初游牧于张掖南至卢水一带。东汉建武末年南下击败烧河羌,占据其地。汉末至魏晋时移牧于武威、陇西、渭北一带。南北朝以后,渐融于汉族和其他民族。
【吐蕃】我国古族名。7世纪初,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各部,建立政权,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公元676年吐蕃军进入鄯(湟水流域)、廓(今青海同仁北),统治了这里的羌、党项等族,同时也迁来了一部分吐蕃部落。吐蕃军事力量继续向东推进,756年攻占洮河以西广大地区,763年推进到平凉、泾川一带,整个甘肃皆为吐蕃所控制。9世纪中叶,吐蕃赞普达磨被刺杀后王室分裂,乞离胡赞普和尚恐热之间发生战争。849年,由于陇右各地大量吐蕃兵马及部落随尚恐热回军西进,吐蕃驻秦(今天水)、原(今平凉北部)、安乐(今宁夏灵武一带)三州及六关的官兵部落归降于唐朝。与此同时,沙州人张议潮也率众起义反对吐蕃统治,原没于吐蕃的11州又归于唐。留居于秦陇一带的吐蕃部众大部南迁宕、迭及其以西,少部分未迁走的逐渐同化于汉族和其他民族。河湟、洮岷迭宕一带的吐蕃部落仍保留了自己的习俗,并与当地的羌、党项、吐谷浑等族人长期共同生活,逐渐形成了后来甘肃境内的藏族
【沙陀 】 西突厥的一支。因为原游牧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里坤以东的大沙碛一带,故汉文史料称其为沙陀部。古籍中也称这个部落为处月种,以朱邪为姓。唐高宗时归降于唐,其首领沙陀金山因征铁勒有功,被授予官职,至武后时,封其为张掖郡公。唐中期,沙陀归附回鹘。贞元中(。785~805年)沙陀部脱离回鹘而归附吐蕃,迁居于甘州。元和三年(808年),首领尽忠率众东迁,遭吐蕃围追堵截,大部分部众散落于今张掖、武威北部,一小部分迁至今宁夏灵武地区,唐政府处其部于盐州(治今陕西定边)。散落在张掖、武威北部的沙陀部众,后来逐渐融于当地其他民族。
【温末】又作“浑末”。唐时随吐蕃贵族出征河西陇右一带的奴隶,后在当地从事农牧业生产。9世纪40年代末,嘬末人利用吐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及各族人民起义之机,相聚起义,势力曾遍及甘(张掖)、肃(酒泉)、瓜(安西)、沙(敦煌)、河(临夏)、渭(平凉)、岷(岷县)、廓(贵德)、叠(迭部)、宕(岩昌)等州,建有自己的组织。唐懿宗成通三年(862年)嗌末还曾派使者到长安,向唐政府朝贡。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左右,与吐谷浑残部联合,击败了甘州回鹘。自9世纪70年代后有关嗌末的记载不见于史,其众逐渐融入了藏、汉和其他民族成份之中。
【甘州回鹘】甘州回鹘以唐贞观六年(632年)及 武后延载元年(694年)漠北回纥、契蕊、思结、浑 等部两次向甘、凉迁移者为前驱。唐文宗开成五年 (840年),漠北的回鹘汗国因天灾人祸,内部分裂, 被黠戛斯人击破,部族四散迁逃。其中南下河西投奔 吐蕃的一支即甘州回鹘,他们散居甘、凉、肃诸州, 与原先迁入的回鹘人结合,到872年张议潮死后才 逐渐占领甘州。甘州本是归义军的辖地,至张淮深晚 年,甘州回鹘方强大,自立政权。曹议金取代瓜沙归 义军政权之后,双方和好,共同遣使向中原朝贡,终五代之世遣使朝贡不绝。可汗继位,也都请求册封,至北宋时仍保持甥舅关系,经常遣使朝贡。自党项族建立西夏后,向河西进逼。甘州回鹘积极抗御,数次请求宋朝帮助。宋朝统治者只以甘言应付,甘州回鹘独力抗拒西夏的进攻,国力耗损,“丝路”被遮断。至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甘州被元吴袭破,可汗自杀。大部分部族人包括可汗夜落隔氏的后常在内,退至沙州以南,傍祁连山游牧,继续以沙州回鹘的名义向宋朝进贡。后由沙州逐渐向青海柴达木盆地以北地区扩展,成为后来的“黄头回纥”。黄头回纥,元代称撒里畏兀儿(“撒里”即黄的意思),即今裕固族人的祖先。今肃南裕固族近万人中,还有“亚拉格家”,亚拉格即夜落隔,是回鹘可汗的姓,可证明他们是甘州回鹘的后裔。
【藏袍】甘肃藏族的主要服装。一般用羊皮做成,也有用呢绒绸缎缝制的。袍子长及脚面,袖子宽大并长出手指一二十厘米,既无口袋,也无钮扣,均为右边开口。穿时将衣领顶在头上,系好腰带然后伸出头来,腰围便形成一个大口袋,可将应用物品置于其中。
【裕固族】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乡。人口12 279人(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裕固族自称。“尧呼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不同的译法和称”‘谓,宋代译作“黄头回纥”,元代译作“撒里畏吾”,明代译作“撒里畏兀儿”,清代以来又译为“撒拉玉0固尔”、“锡喇伟古尔”或“西喇古儿黄番”。1953年,经本民族人民充分协商,根据“尧呼尔”的近音“裕固”,兼取汉语富裕巩固之意,定名为裕固族。早在公元1世纪,裕固族的古老先民——丁零就曾在河西走廊活动过。公元6~7世纪,裕固族的先民回纥人大批进入河西走廊,游牧于甘凉一带。到公元804年,回纥汗国崩溃,一批回纥贵族率部迁入河西走廊定居,不久便建立了甘州回纥汗国,立国100多年,和中原王朝一直保持着甥舅关系。到公元11世纪30年代,党项族西夏政权逐渐强大,占领了河西走廊,甘州回纥汗国覆亡。在西夏政权的逼迫下,甘卅I回纥分几支迁徙,一支越过祁连山投奔湟水流域的喃厮罗吐蕃政权,后来融于藏族之中;大部族众及贵族部落,退居沙州以南及罗布淖尔一带,史称黄头回纥;留居河西者,后融于党项和河西汉族之中。元王朝建立后,于1295年在罗布淖尔设立曲先塔林都元帅府,统辖黄头回纥。明朝初年,为了加强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在甘肃嘉峪关以西设立安定卫、阿端卫、曲先卫、罕东卫等八个军事性卫所。据《明史》记载,安定卫的所在地,原来称作撤里畏吾尔。元朝宗室卜烟帖木儿曾被封为宁王,镇守此地。16世纪初,察哈台王赛德汗由中亚返回新疆,攻占喀什、和阗、库车和吐鲁番四城,并不断向罗布淖尔、阿尔金山一带逼进,攻击撒里畏吾尔。之后,由于各卫统治集团之间相互攻杀,加之当时蒙古大酋亦卜拉·阿尔吐厮南下,撒里畏吾尔不能安居,便请求踢朝允许,举族同各卫官民东迁进入嘉峪关,定居甘州、肃州南山,即今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的肃南山区和酒泉地区黄泥堡一带,划地为牧,形成了现在的裕固族。历史上裕固族信仰过萨满教。甘州回纥时代,信奉摩尼教与佛教。“黄头回纥”时代,以信奉佛教为主。东迁嘉峪关内以后,正值藏传佛教格鲁派兴起之时,裕固族聚居地区临近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故乡,曾统治裕固族地区的蒙古顺义王俺答汗及其子孙大力扶持藏传佛教格鲁派,在这种情况下裕固族开始信仰了藏传佛教。至清代,藏传佛教虽已成为裕固族的主要信仰,但仍保留有很多原始萨满教的遗迹。如:自然崇拜、敬奉点格尔汗(天神)、祭鄂博(祭祀天地神灵的一种仪式)以及敬火意识很突出等。自裕固族信仰藏传佛教以来,曾先后修建了景耀寺、黄番寺、康隆寺、转轮寺、长沟寺、慈云寺、明海寺、莲花寺、红湾寺等九所藏传佛教寺院。藏传佛教格鲁派严格禁止僧人娶妻。原先裕固族僧人是不能结婚的。到了清代,由于连年的战争,加之瘟疫流行,裕固族地区人口锐减,经向甘州提督申请,允许康隆寺、转轮寺的僧人娶妻生子,繁殖人口。这一制度后被裕固族地区的各寺院所接受,成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在裕固族地区传播过程中的变化之一。
【七族黄番总管】清顺治时授予甘肃河西祁连山区撒里畏吾儿地区的土官名称。准予世袭。七族黄番总管之先,系元睿宗拖雷之曾孙出伯。出伯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因军功封为威武西宁王。大德十一年(1307年)又进封为豳王。置本营于甘州,兼领瓜、沙以西、北至合刺火者畏儿地征戍事。明初,威武西宁王卜烟帖木儿率领撒畏吾儿都众归附,于洪吾武七年(1374年)封为安定王。后因动乱,撒里畏吾儿东迁,嘉靖七年(1528年)由明兵部尚书王琼安辑于关内,一部于甘州南山,一部于肃州塞内。入清后,清廷为七族黄番总管赐黄马褂、红顶帽,以示宠信。其最后一位七族黄番总管为安贯布什加,于清宣统年间承袭。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张掖时,七族黄番总管下会所属各部落正副头目去迎接,并带上牛羊,表示慰问。安贯布什加历任肃南裕固族自治区筹委会主任,自治县县长,1958年去世,终年60岁。
【东部裕固语】裕固族的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同语族的蒙古语、东乡语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其主要使用于肃南县东部故得名。东部裕固族语保留着较多的古代蒙古语的成份,接近于十三、四世纪的古代蒙古语,而与现代蒙古语有着较明显的差异。东部裕固语的使用主要在肃南县东部的康乐区、马蹄区和大河区的少数裕固族及酒泉县黄泥堡等地裕固族中。
【西部裕固语】裕固族的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它和同语族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种古老的突厥语,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代突厥语和回鹘语的词汇。尤其是数词中的11至29是很特殊的,保留了古老的突厥语计算数目的体系。因而有专家将西部裕固语划入古突厥语范畴,并认为是古突厥文和古回鹘文的嫡语,是和古代回鹘语最接近的语言。因其主要使用在肃南县西部的明花区、大河区等地的裕固族中,故称之为西部裕固语。
【帐房杆戴头婚】裕固族古老的婚俗仪式。裕固族称为“思突巴开楞”。一般姑娘长到15或17岁时,选择吉日,宴请宾客,将绣制好的头面(挂在妇女胸前和后背的饰物)高挂在支撑帐篷的杆子上,请两位已婚妇女在佛龛前为其梳头,就算戴头,戴头面后,将姑娘的腰带挂在为其新扎的房杆上,标志着姑娘有了与男子交往的权利。从此,就可与相好的男子同居,共同生活,生儿育女,不受社会非议或指责。若感情不和,可随时解除婚约,男子不能带走任何财产,孩子亦属女方。此种婚俗,夫妻结合不甚牢固,双方都没有为对方保持忠贞的义务。一般说戴头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较高,主宰着家庭权利,不受男子约束。
【裕固族订婚仪式】裕固族青年男女在正式筹办婚礼之前,双方家长必须正式确定婚事。一般在正式婚礼前数月,男方请专人到女方家提亲得到许可后,双方选定吉日订婚,订婚仪式一般在女方或其舅舅家进行。男女双方的亲属和媒人、证婚人都要参加,还要请喇嘛和其他有威望的人参加。其内容是选定吉日及婚礼中程序、规模等,女方家验收事先商定的各种彩礼,待诸事商定好以后,女方家举行酒宴,以示满意。订婚仪式是裕固婚俗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虽不及婚礼隆重,但较庄重严肃,订婚仪式中确定的事宜,双方不得随意变动。
【戴头面】裕固族的“头面”指新娘戴在胸前、健后的饰物,做工精细、图案精美,除刺绣外,用珊溉玛瑙、海贝、珍珠镶织而成。给姑娘佩戴头面标志羲姑娘正式出嫁,成为新娘。姑娘开办头面的时辰单屯请喇嘛算卦而定,由两位伴娘为其梳洗打扮,然后俏头面系于发辫上(左右各一条,背后一条)。每批¨时,女歌手们要围唱《戴头面歌》,新娘的舅舅等人唱着劝解、祝福和希望婆家善待姑娘、要姑娘为零警争气等内容的歌。这种古老的习俗,相传是由女荚礤萨里玛珂的神话而来。
【过火堆】裕固族的婚俗之一。过去,当把新娘她娶到新郎家门前时,要在门前点燃两堆火,让新娘nj送亲的人从两堆火中间通过,以火避邪。此习俗源r古老萨满教的拜火意识,认为火是最圣洁的东西,’C能驱散妖魔和邪气,以达到吉祥如意、人畜平安的}lj的。此俗主要流行在西部裕固族地区。
【箭射新娘 】 裕固族的婚俗之一。在举行新娘越火堆仪式时,新郎取下新娘头上的面纱,系于用柳杀作成的箭上,射向新娘,以箭中为吉利,随后将弓箭投入火中。此种习俗源于古老萨满教的拜火意识,化说是由裕固族神话传说的“丈夫三箭射妖魔,勇求磴妻”的故事而来。
【踏帐】裕固族的婚俗之一。在女方送亲队伍怏临近新郎家时,由送亲主持人派双数骑马人,纵马l夼驰到新郎家为新娘扎的帐房前,绕帐三圈,并尽力接近帐房,让马踏帐房的下沿和冲断四周绳索,三圈后立即返回,如果第一批未成功,再派第二批、第三批……。同时,男方家也早有准备,在小帐房内安排三名妇女,手持红柳条,用力抽打帐房并发出喊声,以惊吓娘家派来的踏帐者。最后,送亲队伍全体冲来,男方家则选派精干灵活的小伙子们勇敢地抓住冲来的马匹,并热情地恳请客人下马。此仪式一方面是向男方示威,探视准备情况,另一方面是为男方驱狂.
【尧达】裕固族男女青年结婚时互赠的信物。。即绵羊后腿骨。在婚礼上,新娘要给新郎送上一个缠洧黑、白两色羊毛的羊小腿,以作结婚凭证。这羊腿表头的黄色就象金子的颜色,小头是青色的,正是银子的颜色,骨头上厚厚的肉正如新郎厚厚的长袍,再缠上黑、白羊毛就象征夫妻恩爱、白头到老。
【道尔郎】西部裕固语的译音。指在举行婚礼时,新郎家专为新娘扎起的帐房,属裕固族的婚俗之一。此习俗源于原始萨满教。当新娘迎娶来后,不能直接进入新郎家中,而要先迎进早已准备好的小帐房内.经踏帐、过火堆等仪式,梳洗打扮后的新娘方可进入新郎家中。裕固人认为,新娘身上带有“邪气”,必须在小帐房内把“邪气”冲掉,经过重新梳理,进入婆家,将来才能“干净”、“平安”。
【张掖道德观】 位于张掖市东街。是现今张掖唯一保存下来的道观,原名道德庵,奉祀张天师及康祖(即康道宁,是在张掖最早传播道教正一派的道士)。张掖市道教历来以正一派为主,现有正一派道士200余人,散居农村四乡,平日在当地分散活动,重大节日集中到道德观活动。
【张掖地区外事旅游局】 1989年成立外事侨务办公室,兼管旅游业务。1990年成立旅游局与外事侨务办公室合署办公。先重点对大佛寺、木塔、艾黎文物陈列馆进行维修保护和建设。后对黑水国遗址、古长城遗址、马蹄寺石窟群、文殊寺石窟群,以及商台烈士陵园等景点进行全面规划,分期分批加固维修,逐项对外开放。在自然资源开发中,利用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开辟山丹军马场的草原风光游和肃南国际狩猎特殊旅游项目.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
【甘肃张掖国际旅行社】 1987年10月,成立“中国国际旅行社张掖支社”,与“张掖地区中国旅行社”,合署办公。1989年7月,合并更名为甘肃张掖国际旅行社。属二类旅行社。设有办公室、财务部、计调部、外联部、译导部,有职工42人。语种有:英、目、俄语等。经营的主要旅游项目有古“丝绸之路”张掖区内的旅游景点:张掖大佛寺、木塔寺、钟鼓楼、黑水橱遗址、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珍贵野生动物标本展簿览厅、马蹄寺石窟群和民族民俗风情游、祁连山自然二_风光游、山丹军马场草原风光游、艾黎博物馆等。同一谢还经营汽车旅游、登山和狩猎旅游、自行车、摩托瞄车赛等旅游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