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张掖大词典》(初稿·商业)

来源:日期:2016-05-24

商   业

 

【丝绸之路商业贸易】  汉武帝为打开通往西域的通道,先后派名将卫青、霍去病击退匈奴、扫平障碍,扩大地域,增列河西四郡;元狩四年(前119年)第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自长安起程,带随从300人,战马5600匹,驮了大量的布帛、黄金,史称‘‘数千巨万”,节着考察、通商、取经的使命,贯穿甘肃全境到乌孙(今伊犁河一带),大夏、康居、大月氏等地与官吏商民交往贸易,带回乌孙的西极马及大宛的汗血马(即天马)。于是中国‘‘丝绸之路”商贸通道全径拓开。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又派第二个中国外使班超出使西域,他们将甘肃境内的大批丝绸、服装、铜镜、漆合等手工艺品运往西域,换回马匹、玉石、玉器、葡萄、核桃、胡麻、苜蓿籽等商品。从此,东方丝绸服饰、锦绣文绮成了西域各国商民的奇特商品,而西域之汗血骏马、翠羽之珍成为中国商民的快手货。从此,沿古“丝绸之路”逐步形成了一条驿马商贸重镇网,从东至西的西安、咸阳、平凉、天水、兰州、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重镇成为商品交换的集散地,隋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西巡至张掖,邀请西域各国使臣光临,借庆贺外国使节的到来,举行有史以来最盛大的民族物资交流联谊会。此后,东西商贸迅速发展,沿丝绸古道的各重要城镇,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货物丰积,购销两旺。中国的丝绸、金、帛、茶叶、药材成批出El,到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中国开始实行茶税,第一年就收茶税40万缗。

【张掖古代商业】张掖境内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和奴隶社会的初期,出现了“以其所有易其所元,以其所工易其所拙”的物物交换。随着商业的兴起和发展,开始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和交易时间,为商贸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内地的丝绸,经过甘肃市场成批流向西域销售。汉代,“古丝绸之路”商贸发达,张掖成西域商人到中国进行商贸的第一重镇之一。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派吏部侍郎裴矩到张掖主持“互市”(中外贸易),开展外贸洽谈。唐太宗修筑“参天可汗大道”,使河西的商贸活动盛极一时。宋、明时期,商品交换由丝绸逐步扩大到绢、茶、约、玉、木、马、羊、皮毛,沿丝绸古道的货物集散地逐步向陇南、陇东扩展。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因遭西夏侵扰,朝廷下令禁止边民与西夏互市,从而中断边境贸易往来。到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边贸经济又活跃起来,清代沿袭明制。清顺治三年(1646年),设甘肃巡抚,后改为甘肃布政使司,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兰州不仅成为以后甘肃省会,也逐渐成为甘肃物资集散的中心,商业兴旺发达,自南各省来的线绸、茶叶、日用百货杂品,自西北来的马匹、皮毛、盐、碱,还有兰州盛产的水烟都在这里集散、运往各地。

【张掖近代商业】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张掖社会经济遭受重大破坏,人民生活陷于极端贫困,商品经济极为贫弱。一些自产商品,如水烟、粗瓷、麻纸、麻布、麻鞋、草帽、毛毡、铁锅等,工艺粗糙,产值很低。除皮毛、水烟、药材、猪鬃、土特产品行销较远,其余多行销于本省或邻省。商业多为一揽子综合经营,从业人员,以农兼商,以商兼农,工商一体,产销不分,肩挑贸易,城乡串通,维持小额营生。由于经济落后,在购销活动上依赖于发达地区。遇到战时,交通受阻,流通中断,农市混乱,特别是广大农民在经济上受到剥削严重,这是张掖商品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张掖百货采购供应站】位于张掖市火车站西路。始建于1958年8月,是河西走廊最大胖的国有商业二级批发企业。设有1个总站  个分站、7个专业分公司和张掖地区储运分公司等多个经营实体。该站拥有固定资产700万元,营业面积1.6万多平方米,职工247人,年销售额4 000万元,年创利润20万元。主要经营品种有纺织品、针织品、日用百货、搪瓷鞋帽、洗涤化妆品、文化体育用品、照相器材等10多个大类2万多个花色品种。曾获甘肃省商业厅“文明单位”称号,被省和地区评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还被张掖地区评为“物价计量信得过”单位。

【张掖永丰商场】位于张掖市南大街。是由张掖市糖酒副食总公司在原公司和公司下属的9个门市部的基础上于1986年建成营业的,系张掖地区第一家大型综合性批零商场。建筑面积680平方米,营业面积554:平方米,现有职工70人,固定资产120万元,流动资金50万元,年销售额2 000万元,利税180万元。商场批零兼营,经营品种1.57万个,主要大类有糖业烟酒、针纺织品、服装鞋帽、毛呢布料、日用百货、化妆品、五金交电、装潢材料等。1993年8月12日永丰商场扩建改造重新开业后,连年被地、市评为“先进企业”,1994年被地区授予“双文明单位”和“物价计量信得过单位”称号,还被国内贸易部授予“全国商业信誉企业”称号,已成为张掖地区一座环境优美、服务上乘、信誉可靠、面向大众的购物中心。

【张掖国茂大厦】  位于张掖市县府街。前身为  1959年张掖市最早开业的县府街百货大楼。199~每  8月28日经张掖市百货总公司扩建更名后正式鸢  业。大厦建筑雄伟,规模宏大,设施先进,营业面积  1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1 400万元,员工260人,  经营各类商品2.6万个品种。下设8个经营部、38  个柜组。其中一楼经营副食烟酒、装潢家俱、办公文  体、照相器材、家用电器;二楼经营黄金首饰、珠宝  玉器、现代厨具、针棉纺织、劳保用品;三楼设有  “甘州衣都”和“羊毛衫世界”;四楼天王娱乐城设有  歌舞厅、K"I、v包厢、天王大酒店、火锅店、咖啡厅  等餐饮娱乐设施。年销售额3 000万元,经济效益节  节上升。1995年被张掖市人民政府授予“物价计量  信得过单位”称号,已成为河西商界一座集购物、娱乐、餐饮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商业零售企业。

【张掖市蔬菜果品公司副食商场】  位于张掖市钟鼓楼西南角。1988年由以前的小型门店改建为副食商场。1995年9月重建的副食商场竣工营业。现商场拥有固定资产281.8万元,营业面积1 960平方米,职工80人,年销售额800万元,年创利润13万元。经营大类主要有蔬菜、瓜果、名烟名酒、糕点、罐头、土产杂货、肉禽蛋、水产、海鲜等共6 000多个.昂穆。曾先后获得张掖地区、张掖市先进单位、张掖枣优秀青年文明号单位、张掖市政府“七五”计划先进单位、张掖市十佳明星企业、张掖市执行物价计量法觌优秀单位和省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等荣誉称号。

【张掖市糖酒副食总公司】  位于张掖市人民北街。是以批发为主、兼营零售的国有批发企业。该公司前身于1955年1月开业。70年代名为张掖市副食公司。80年代改名为张掖市糖业烟酒公司。1985年烟草分设后改为现名至今。现有职工255人,营业面积1 984平方米(不包括仓储设施),固定资产295·5万元,经营特色是承担糖酒副食、食盐等批发业务,其盐业批发为上级部门授权在全市的唯一单位。经营大类主要有糖酒副食、食盐、食品罐头、饮料、调味品、干鲜果品、土特产品、农副产品和日杂针纺织品、鞋帽搪瓷品、床上用品、水暖器材、机电建材以及五金交电等。该公司曾获得张掖地区“重合同、守信用”先进企业、张掖市食品卫生先进单位、张掖地区商业系统先进单位和省商业厅企业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张掖市南大街百货大楼 】 位于张掖市南大街。隶属张掖市百货公司。现有职工118人,资产总额555·6万元,其中流动资产379万元。1995年销售额864万元,实现利润27万元。经营商品有12个大类1.38万个花色品种。

【临泽红枣】枣,果木名。鼠李科。落叶乔木。用分株、嫁接等法繁殖。果供食用,亦入药。原产中国,品种颇多。它与桃、李、梅、杏并称“中国五果”,素有“木本粮食”之称。在中国古老辞书、著名农书中早有将红枣列为果木之首的记载。甘肃省为全国红枣主要产区之一。其中临泽、张掖、兰州、宁县、永靖、泾川等地均有生产。全省红枣年产量8 0001~电左右,其中临泽红枣所占比重在60%以上。临泽红枣知名度最高的为沙河枣和鸭暖枣。临泽红枣平均单果重3.87克,小于一般红枣,亦称临泽小枣。其色深红,顶圆蒂平,大小匀称,且皮薄、肉厚、核小、味甜。肉核比例为10:1,可食部分占95%左右,干枣含糖量72.2%,含碳水化合物12%,含蛋白质1.2%,还含钙、磷、盐酸、维生素B、维生素C等营养成份。临泽红枣不仅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而且。坚韧富有弹性,宜贮易运,久贮不蛀;不仅可供生食l’ll加工成乌枣、蜜枣、酒枣等更是别具风味。同时又霹÷最为常见的甜食、食品加工辅料;入药能调和诸药始并可健脾、益血和补气养身。

【民乐大蒜】大蒜,百合科。多年生宿根草本。甘肃省民乐栽种大蒜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民乐大蒜,因皮色紫红,瓣如莲花,故名紫皮莲花瓣大蒜。它是中国大蒜优良品种之一,年产量2万吨左右。其特点是:头大、瓣大、肉厚、蒜汁浓醇、耐寒,存放时间较长,因而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是甘肃省传统的土特产品之一。大蒜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它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钙、磷、铁及维生素A、B1、C等,而且还是医药工业生物制剂、食品防腐、饲料饮料、化妆及农药的重要原料。生食香辣可口,开胃提神,既是上乘的调味品,又有杀菌功效,故民间素有“冬吃辣子,夏吃蒜”之说。用以烹制菜肴,去腥味增清香,为膳食必备之品,尤为多种小吃不可缺少的主要调味品。

【张掖历史上的工商行政管理】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外驰名的“丝绸之路”,开发了河西地区的经济,促进了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古代和近代,工商行政管理没有专设的统一机构,历代政权把管理、协调经济活动的职权授予各有关经济部门或业务主管部门行使,并与行业管理结合进行。“官营工商、官管工商”、“工商食官”的工商制度在历史上持续了好多朝代。古代对市场的管理,主要是税收、商品质量、价格和度量衡的管理。没有专门的工商行政管理法规,官方只是通过发布命令对工商业和市场活动进行干预。到了晚消和北洋军阀政府时期,在工商行政管理方面才出现了一些单行法规。到民国南京政府时,工厂、公司登记、商标注册和市场经济活动正式纳入政府的替理范畴。

【隋炀帝张掖会盟】  隋朝建立后,社会经济潦了很大发展。隋炀帝继位后,命当时任吏部侍郎的裴矩至张掖接待西域和外国使者,掌管商人的来往及对外贸易事项。裴矩通过西域和各国商人、使臣,了解西方各地历史地理、交通、经济和民族风情,写成《西域图记》三卷,记述了远到“西海’’(地中海)的44国情况,并附有各国服饰、地图,把由西域至地中海的丝绸之路分为北、中、南三道,作了详细记载。大业五年(609年)初,炀帝开始西巡,三、四月间进入甘肃。炀帝在陇西地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狩猎,然后抵达狄道(今临洮),经今临夏、积石山县在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东部黄河上的临津关渡河,到达西平(今西宁)。征服吐谷浑后渡浩门河(今大通河)过祁连山,直奔张掖,在这里会见了各国国王及使臣,其中高昌王、伊吾王等向炀帝献西域数千里之地”,隋炀帝在规模宏大的“观风行殿”里举行了盛大的“鱼龙曼延宴”,招待各国贵宾,有30余国的国王及使者参加了盛会。在隋炀帝巡视和各国贵宾访问期间,安排了规模宏大的欢迎场面,举办了各种游艺活动,开设了许多交易市场,张掖、武威等地的老百姓,戴上各种珍宝首饰到行宫附近进行交易、参观和游玩。这次国际盛会对加强隋朝与西域和外国之间的关系,发展丝路贸易起了很大作用。

【左宗棠整理盐务茶务 】 清同治三年(1864年),左宗棠西征到甘肃后,看到盐、茶市场混乱,许多承销商拖欠、偷逃税金,私盐、私茶占据官盐、官茶市坊乒既影响民需,又影响税收和军需,于是下功夫整理盐务和茶务,重新安排盐、茶市场。左宗棠整理盐务的办法概括起来有三种:一是原有引课的,改引为票,课厘并增;二是原有土盐税的,改征厘金;三是原没有税的,开征土盐税。并把咸丰八年(1858年)以来招商承销盐的承销商取消,欠税也豁免,重新招商承办。左宗棠整理茶务采取同整理盐务相同的手段,把旧引商资格一律取消,所有旧引商积欠的茶课和茶引也一律豁免,然后规定:改引为票,听商贩自由认领;税厘并征,而以厘代替原有的杂课;领票时先把税银一次缴足.或觅具保证,先行领票,随后补税;厘于入境时照缴,如转销口外,再在出境时征厘一次;在原有东西柜外,增加南柜,招致湖南茶商参加。为抵制私茶,使官茶畅销起见,左宗棠又定了补塞两个漏洞的办法。其一是,命令在陕甘两省边境湖茶或川茶输入的要通和间道,设置厘卡,严密盘验,如遇无票私茶,责令补票、补税、补厘。其二是,对西北口外茶市,要求照甘肃办法,同样给票,课以同样的税厘,以免彼此歧异,责成山西归绥道在口北设卡盘验办理。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