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张掖大词典》(初稿·水利)

来源:日期:2016-05-23

水   利

【黑河流域灌区】黑河是河西走廊最大的一条内陆河水系,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全水系流域面积6.62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为36.65亿立方米。黑河干流发源于青海省境内祁连山,上游分东西两岔,在青海省祁连县黄藏寺汇合后向北穿行丛山峡谷,至莺落峡出山,流人河西走廊,灌溉张掖、临泽、高台三个县。洪水及冬季余水,经高台县正义峡流入下游,在金塔县鼎新灌区灌溉部分农田后,皆流入内蒙古额济纳旗,最后注入居延海,全河流程约800余公里。黑河干流以西,有临泽县的梨园河、酒泉市的讨赖河、洪水河、丰乐河等主要支流;以东有民乐县的大堵麻河、洪水河、童子坝河及山丹县的马营河等主要支流。黑河流域是一个古老的灌区,早在汉代就引水灌田,有了灌溉农业,到了唐朝,已兴修了盈科、大满、加官等多处灌区。但工程设施简陋,灌溉时兴时废,新中国成立前,全流域内灌溉面积约百万亩,灌溉保证率很低。新中国成立以来,灌溉面积据统计到1981年,全黑河流域已有万亩以上灌区47处,总耕地面积414万亩,工程设计控制灌溉面积34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92万亩。

【祁家店水库灌区】位于山丹县城西北7.5公里处,居山丹河中游。灌区东起山丹县东乐乡祁家店村,西至张掖市碱滩乡架子墩村,东西长35公里,北宽约16公里,控制面积574平方公里。灌区地形总体上是东、南、北三面高,中部和西部低,为一狭长冲积平原,末段属张掖盆地。总人口1.5万人,总耕地5.06万亩。为蓄余补缺,解决灌溉季节用水问题,水库于1957年9月建成,是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省第一座中型水库,设计库容2 10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8万亩。1958年以后,上游先后修建了李桥、寺沟、三十六道沟、流水口、瓷窑沟等中小型水库,马营滩一带又过量开荒,拦蓄了各河洪水和冬季余水,水库始终未达到设计水位和设计灌溉面积,来水量逐年下降,灌溉面积逐年减少。历史观测:祁家店水库60年代初,年平均进库流量为每秒O.982立方米,年调蓄水量3 1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82万亩;至1988年进库流量只有每秒O.295立方米,年调蓄水量仅为930万立方米,比1961年减少了70%,2.7万亩地已无法保证灌溉,亟待研究开发新的水资源。

【马营河李桥水库灌区】  位于山丹县城以南31公里李桥村,在马营河与霍城河的交汇处。是以灌溉为主的中型水库。马营河水系属黑河流域,水源于祁连山冷龙岭北麓,其上、中游所辖马营河灌区位于山丹县城以南至山丹军马场,南北长64公里,东西宽16公里,总面积l 024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低,海拔2 600米~l 700米。灌区共辖山丹县的马营、花寨、李桥、陈户、位奇、清泉等6个乡及国营山丹农场、山丹军马二场、十里铺林场等单位,人口5.33万人,耕地33.1万亩,林地7.4万亩,天然草地85万亩,其他用地26.3万亩。灌区的地表水资源主要是白石崖出山的马营河降雨融雪水和霍城河灌溉后的泉水,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O.78亿立方米,但由于上游军马场及霍城灌区用水量不断增大,1988年的径流量仅有O.52亿立方米。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为11.64万亩,属严重缺水灌区。李桥水库是本灌区主要水源调蓄工程,流域控制面积1 14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6 364万立方米,拦河坝为壤土心墙砂壳坝,坝高25.4米,坝顶长1 480米,坝顶宽5.4米,总库容为1 540Y/。立方米,其中有效库容为1 416万立方米。水库于“大跃进”的1958年7月破土动工,因缺少周密计划,加之工程规模多次修改,历经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工程时修时停,经过三个施工阶段,累计施工期近15年,到1980年11月达到最终规模。1988年实灌面积达9.7万亩。

【大野口河水库灌区】 位于张掖城南50公里的大野口河红石峡。是全省建成的第一座浆砌石重力坝,为小型水库。灌区张掖市花寨乡。水库设计坝高57米,坝顶长161米,顶宽4米,底宽50米,迎水面坝坡1:O.4,上部15米为直立段;背水面坝坡为1:O.6,顶端有5.8米为直立段。大坝主体结构为浆砌石,砌体不分缝;上游面设钢筋混凝土防渗面板,其厚度直立段为1.5米,下部5.9米,每15米宽设一伸缩缝;下游坝坡用预制混疑土块护砌。总库容350万立方米,为四等工程,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300年一遇洪水校核,抗震烈度按7度设防。水库效益提高现有1.。4万亩水地的保灌程度,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6万亩,发展林草地1万亩。水库建设历时6年,于1988年9月竣工验收,认为:规划设计合理,工程质量优良。干渠年引水量由1986年的680万立方米,到1989年已超过1 000Y5‘立方米。渠系利用系数由70年代的36%提高到61%。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已达2.10万亩,其中保灌面积1.67万亩;

【大堵麻河灌区】瓦房城水库灌区位于民乐县城西南35公里大堵麻河上游,瓦房城子北1.5公里处,总库容2 160万立方米。其中有效库容1 754万立米,设计保灌面积近期11万亩,远期17万亩。属三等工程,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500年一遇洪水校核。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工程于1975年12月开工,于1978年底竣工。大堵麻河水系属黑河流域,发源于祁连山北麓,水库灌区辖民乐县新添、南古、李寨、杨坊等4乡。东邻小堵麻河,西依马蹄河,南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大堵麻乡,北至张掖市王阜庄。南北长30公里,东西宽10公里。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为2 300米~1 800米。水库以下为大堵麻总干渠,长2.6公里。全灌区有人口3.72万,总耕地面积15.72万亩,其中水地9.63万亩,海拔2 300米以上,多为丘陵区山早地约1.88万亩。灌溉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前的3.8万亩,到1978年发展为7.8万亩,90年代实灌面积为12万亩(含林草地1.2万亩)。效益显著。

【洪水河双树寺水库灌区】  位于民乐县城以南9公里处,洪水河上游上湾村附近。水库以灌溉为主,兼顾发电。水库上游控制流域面积57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1.13亿立方米,最大坝高58.5米;总库容2 530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670万立方米,死库容150万立方米,三等工程,50年一遇洪水设计,500年一遇洪水校核,地震烈度采用7度设防,规划近期灌溉面积17.8万亩,远景灌溉面积26万亩。水电站装机容量1 260千瓦,年发电量555万千瓦时。工程于1971年4月开工,到1975年底全部竣工,1978年9月验收,1974年开始蓄水受益。洪水河水系属黑河流域,水源于祁连山东端鹿角山北坡。明嘉靖年问开始引水灌田,逐步发展为洪水河灌区。灌区地势南高北低,海拔高程自2 400米降至1 700米,南起双树寺水库,中经民乐县城,北至北滩乡金山村,长约40公里,东接翟寨子灌区的永固、民联乡,西连海潮坝灌区的顺化乡,宽约3.5~15公里,总面积626.6平方公里。灌区内辖洪水、三堡、六坝、北滩4个乡的66个村和国营农场民乐分场、六坝园艺场,有人口5.66万人,耕地26.51万亩,林地3.22万亩。水库建成15年总调蓄水量19.6亿立方米,坝后水电站从1981年至1989年统计,累计发电3 577万千瓦时。效益显著。

【童子坝河翟寨子水库灌区】位于民乐县城以东15公里翟寨子村南300米处。所辖灌区地势南高北低,海拔3 600米~1 725米,可分为阴湿地区(上游灌区)和干旱地区(中、下游灌区)。阴湿地区农物一般年景仅需灌一次苗水,丰水年不需要灌溉;中、下游地区为主要灌区,南起祁连山扁都口,北至北滩,长60公里,宽8公里。辖南丰、永固、民联、洪水4乡54村,5.38万人,耕地21.48万亩,山旱地8.1万亩。灌区人少地多,有发展粮油及畜牧业的条件,长期以来因水源紧缺,再加季节分配不适应,使农牧业发展受到很大制约。翟寨子水库为童子坝河中游调节水库,以调蓄冬春余水及洪水,提高灌区保灌程度为目的。水库上游流域面积为451平方公里,童子坝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 400万立方米,设计库容1 460万立方米;三等工程,防洪标准按百年一遇设计,千年一遇校核,地震烈度按7度设防。规划水库上游灌区控制灌溉面积4万亩;下游灌区土地资源丰富,条件优越,为童子坝河渠系重点开发区,近期灌溉面积8万亩,远期(2000年)达到13万亩。水库于1984年4月开工兴建,1986年底开始蓄水,至1989年10月全部竣工。1991年9月经验收,工程质量优良,效益显著。童子坝河灌区实际灌溉面积由建库前的10.1万亩,发展到90年代初的13.4万亩保灌面积由9.1万亩,发展到11万亩。

【梨园河水库灌区】  位于临泽县城以南至祁连山北麓戈壁边缘。东连张掖市甘浚乡,西接高台县南华乡。区内总面积3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8万亩,林地2.3万亩,荒地18万亩,共有人口2.85万。梨园河发源于祁连山,与黑河西岔相邻,由山区降雨和冰雪消融汇流而成。出山后流经临泽县城,从鸭暖乡汇人黑河,全长160公里。出山口径流量,多年平均为2.31亿立方米,7、8月为洪水期,来水量约占全年径流量的55%,4、5、6月是农业用水关键季节,来水量仅占全年径流量的25%,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灌区在临泽县城以南42公里梨园河峡谷处的“骆驼脖子”,(属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辖区),于1971年至1989年,分两期建成鹦鸽咀水库。坝址上游流域面积1 620平方公里。第一期工程从1971年至1975年,建成库容1 350万立方米。第二期工程从1982年至1989年,进行加固加高,总库容达到2 50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为2 1007i’立方米。水库为三等工程,防洪标准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洪峰流量每秒710立米,千年一遇洪水校核,洪峰流量每秒1 167立米,地震烈度按7度设防。设计灌溉面积为19,1万亩,远景为24.7万亩。灌溉面积为1977年9万亩,1987年发展到12。8万亩,1990年增加到14.7万亩。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