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日期:2016-05-20
农业科技
【土壤耕作轮作制度】1987年~1989年,张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在带状种植的基础上,开展了“河西一熟制灌区吨粮田丰产栽培技术,并在10万亩的面积上验证,1989年平均亩产达到1 024.6公斤,为全省粮食高产创出了新路,1992年获国家星火二等奖。
【农肥资源及施用技术】积肥的方法有:(1)掺土积制土粪。(2)农村厕所(3)种草养猪积肥,用一定的土地种苜蓿或麦田套种箭舌豌豆、毛苕子或麦收后复种短期绿肥,解决猪饲料,增加猪的数量,达到多积肥。(4)高温堆肥,利用作物秸秆、枯枝、落叶、杂草、野生植物和人粪尿分层加土,混合堆制,待腐熟后利用。(5)沤肥,将杂草.落叶、垃圾、畜粪堆积坑内,加适量水及石灰,让其腐熟即成。在生产实践中,农民积累了集中施肥,经济合理用肥和秋卧肥的经验。主要施肥方式有:(1)农肥与氮、磷、钾化肥配合作基肥。(2)溜籽溜粪,播种时顺犁沟溜粪溜籽。主要用作底肥。
【化肥施用技术】1959~1961年,甘肃农业科学院肥料研究所(下称省土肥所)在张掖进行了氨水肥效及施用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氨水作基肥或追肥,或水地结合灌水施入,对小麦、玉米、糜、谷等作物均有良好增产效果。1964年,省土肥所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氮、磷肥品种和氮、磷复全肥肥效比较试验,重点对过磷酸钙进行了大面积的试验和示范,至1966年找出了主要作物和土壤适宜的氮磷化肥,肯定了过磷酸钙在不同地区的增产效果。1973~1977年,省土肥所与地县有关单位先后开展了化肥施用技术,氮肥增效剂、磷矿粉、微肥及稀土微肥等肥效试验,均取得良好效果。1978年,甘肃参加完成的全国化肥网协作项目“合理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的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6~1979年,省土肥所在河西黑河流域盐碱地缺锌地带进行了玉米薜肥肥效研究,示范推广3 000余亩,增产幅度9.6%~28.6~%。1979~1983年,甘肃农业大学土化系研究了黑垆土、黄绵土、灌漠土等8个土类的土壤钾素状况和钾肥的肥效。1981~1985年,由省土肥所与甘肃省土壤肥料工作站共同主持在全省开展了化肥多点试验,初步掌握了锌、硼、钼、锰4种微肥在甘肃的适用范围等。1985~1988年,甘肃农业大学土化系进行了河西灌漠土春小麦测土施肥技术的研究。1988~1990年,省土肥所对小麦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的效果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明确了有效喷施磷酸二氢钾的条件。1990~1994年,省土肥所开展的河西高产地区施肥结构研究和河西高产带田营养特点及科学施肥技术研究,对指导高产条件下的科学施肥结构,特别是小麦——玉米高产带田的科学施肥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配方施肥】1985年,张掖各县区推广氮磷化肥的配方施肥技术。按照“划区分级、按级配方,以地定产,以产定量施肥”的原则,在以土壤生物气候带为依据划区的基础上,按不同土壤肥力等级制定各地、县的配方方案。
【绿肥】有机肥料之一。利用植物柔嫩的枝叶,直接翻压到地里作肥料用的物质叫做绿肥。绿肥含有大量有机质和氮素,肥效慢,适作底肥,对改良土壤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发展畜物业有很大作用。全市种植的绿肥作物,主要的有苜蓿、草木樨、毛苕子、箭舌豌豆、红豆草、沙打旺等。除此,还有苦豆子、骆驼蓬、碱茅草等野生绿肥植物。种植的方式有,粮油作物与绿肥作物轮作、套种、复种。
【绿肥栽培利用技术】甘肃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1959~1976年开展的绿肥品种选育及栽培利用方式研究,1978年获甘肃省科学大会奖;1964年,对引进选出的箭舌豌豆、栽培山黧豆、毛苕子、香豆子、草木樨等豆科绿肥品种,在武威县黄羊镇大面积试验示范的基础上,1976~1978年,提出了麦田套种、复种箭舌豌豆、毛苕子等一整套绿肥插入轮作的栽培利用技术,在河西大面积推广。1984~1986年,在河西地区进行百万亩种草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总结多年试验研究结果,归纳提出了绿肥豆要栽培利用技术,粮油作物和绿肥作物轮作。在同一块地上种植一年或几年绿肥作物后,再种植一年或几年粮油作物。主要方式有:冬小麦、养麦、胡麻或秋粮内混种苜蓿、红豆草或沙打旺,主作物收获后,绿肥作物留茬继续生长多年,作饲草割青或耕翻作绿肥。种植粮油作物几年后再种绿肥作物;冬小麦、养麦、胡麻等作物内套种二年生草木樨;翌年草木樨割青、收籽、收柴;第三年再种冬小麦或秋粮、油料等作物;春季在轮歇地上种箭舌豌豆、毛苕子、山黧豆等,收获饲草或种籽或压青,秋季种冬麦或翌年种粮油作物。果园、林地间作绿肥作物。果园多间种箭舌豌豆、毛苕子、香豆子、紫花苜蓿等;林地多间种紫花苜蓿、草木樨、沙打旺等,刈草作饲料或收籽等用。
【人粪尿】 农家肥料中的一种完全肥料,不仅含有作物生长需要的氮、磷、钾,而且还有钙、硫、铁及大量的有机质。这种肥料很容易沤好、沤透,肥效高,效力来得快,是农作物的“细粮”。新鲜人粪尿中约含氮1%,含磷O.4%,含钾O.3%;新鲜人尿中约含氮O.5%,含磷O.1%,含钾O.3%。大量积攒人粪尿并加以合理利用,是农业增芹和保证农产品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畜粪尿】农家肥料中的主要肥料。马、骡、驴的粪在堆沤过程中能发生高温,一般叫热性肥料。牛粪质地比较细致,不容易发酵,在堆沤过程中,因分解得慢,发出的热量小,一般叫凉性肥料,大都当作底粪使用。驴、骡、马粪含有机质丰富,能改善土壤性质,增加土壤保水、保肥、保温的能力。特别是在盐碱地上施用,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防止盐分上升,有利于盐碱地的改良。
【堆肥】一种很好的有机肥料。即是利用作物、杂草、野生植物等的茎秆、枯枝、落叶和人粪尿掺土混合堆集,经过细菌的作用,腐熟以后得到的肥料。其方法有地面堆集和半坑式堆集两种。最好采用半坑式的方法,将土块搓细掺匀,加些稀人粪尿和水,堆沤的时间放长一些,中间翻倒1~2次,促使上下均匀发酵腐熟,提高堆肥的速效养分。
【饼肥】油料作物的籽实,经过榨油后剩下的残渣,即油饼肥,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和有机质,是一种完全肥料。张掖使用的饼肥有棉籽饼、胡麻饼、菜籽饼、黄豆饼等。油饼作底肥或追肥都可以,由于肥效较慢,当追肥时,应早点施。这种肥料适用于任何作物,施用量可按氮量折算,大约施1公斤氮素时,就要施用13.7公斤油饼。油饼经过发酵,可以使里面含的蛋白质态的氮素变为铵态氮素,增速氮素效果,因此,最好经过发酵后或碾成细末施用。油饼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牛和猪、羊的好饲料,应作为家畜饲料转化为多量的有机肥料。
【草木灰】主要是农家灶灰和草皮灰等,是农村惯用的钾肥肥源。因燃烧的材料多种多样,草木灰的成分含量很不一致,养分主要是钾,其次是磷,并含有较多的钙和微量元素。所含的钾素为水溶性的,磷素大多数能溶于弱酸,并能补给土壤以微量元素和钙质。草木灰呈碱性,与铵态氮化肥相混合,会增强氮的挥发,农村习惯将草木灰与粪尿混合贮存和施用,使粪尿中的氮素挥发损失。
【农作物种子 “四化一供”县】 即作物“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质量标准化、种子加工机械化和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的县。1979年,先试点张掖、武威两个县。国家农业部给两个试点县投资170万元,建成种子仓库、加工车间等面积共1.31万平方,到1985年,全省共建立武威、张掖、酒泉、金塔、安西、高台、民乐、定西、陇西、量泰、靖远、会宁、永登、榆中、古浪、永靖、通渭、玉门、临泽等19个种子“四化一供”县。国家投资970多万元,建种子仓库面积3.7万平方米;晒场面积3 944.13平方米;种子加工机房、检验室、化验室、挂藏室、小品种库、种子门市部、办公室和宿舍等的面积2.78万平方米;购种子运载汽车27辆,种子加工机械93台,检验种子仪器1 000多件。河西的种子“四化一供县”,作物良种覆盖面积已达到85%以上。张掖县实现了玉米杂交种的统一供种和小麦的部分供种。
【农作物种子检验】 1956年开始,配备种子检验人员,购置种子检验设备。种子检验制度,50、60年代规定:种子在入库和出库前,要进行纯度、净度、发芽率、干燥度等的检验,对不合格的种子禁止收购入库、供应。70年代各级种子公司成立后,种子检验制度进一步健全。1983年,省标准管理局发布了甘Q/NY25—83《种子检验技术标准》。1984年国家标准局批准发布了《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对检验操作规程,田间检验的时间、方法、结果单,室内检验的扦样、净度、水分、千粒重、病虫害、发芽率、生活力测定,评定种子的纯度及签证等作了严格的规定。甘肃曾多次制定种子分级标准。《标准》除将玉米自交系和高粱不育系分为原种、一级种、二级种,玉米单交种、双交种和高粱保持系、杂交种一代分为一级种、二级种外,其他作物种子均分为原种、一级种、二级种、三级种。对主要粮食作物、油料作物、棉花、大麻和主要蔬菜的种子分为原种、一级种子、二级种子、三级种子。解放初期,对种子的检验是以感观为主,颜色鲜艳的为新,形状同者为纯,咬声脆响的为干,元杂质者为净,鼻闻无味的为好。1985年,全省已有40个农作物的种子公司设立了种子检验室,调配检验员80人,配备检验器材l 500余件,种子检验工作逐步向技术现代化、检验规范化方向发展。经过田间种子检验的面积2 494余万亩。其中标准田1 420余万亩,占总检面积的57%;检验种子公司经营的种子8 979万余斤,其中标准种子8 502万余斤,占检验种子总量的95%;检验群众自留串换的种子8 550公斤,其标准种子占到90%。
【春小麦育种】新中国成立以前,主要从外省引进小麦品种。新中国建立初期,甘肃省农业试验总场继续对引进良种甘肃96号进行试验示范,一般增产15~30%。同期推广的还有玉皮麦、武功774。50年代末,甘肃农业科学院和临夏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引种阿勃、阿夫成功,推广面积合计超过500万亩。70年代初,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引入澳大利亚小麦、墨西哥小麦共1 980余份,从中筛选出墨叶、墨卡等,至今仍在生产上应用;从福建引入的晋2148品种,一般增产10%~20%。春小麦杂交育种工作,始于50年代,至1995,张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张春9号、张春12号春小麦品种在全市大面积推广。
【玉米育种】民国2~4年(1913~1915),兰州西贡院农事试验场从日本、美国、意大利引进玉米品种。1950~1983年引进成功的主要玉米品种有:金皇后、苏联白马牙、英粒子、辽东白、维尔156、维尔42、中单2号等。其中,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引进的中单2号。1960~1995年,张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张单488、张单一476、张单481在全市推广。
【谷子育种】1962年,张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从张掖白谷子中通过系选法育成甘粟1号(原名张掖286),在张掖、临泽、山丹等地大面积推广。1984年,张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谷子两系法筛选出黄系4×陇粟2号和系28×陇粟2号等强优势组合;1990年该所又育成张谷2号新品种。
【育种新技术】 1960年甘肃农业科学院首先开展了小麦辐射育种研究。1987~1991年,张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采用钴607射线育成张春10号、张春12号、张春13号春小麦品种。染色体工程育种方面,主要开展的工作有太谷核不育小麦育种,小麦、果树远缘杂交育种,小麦、谷子、油菜、甜菜杂优利用,小麦外源DNA导入等。1971~1985年,甘肃省农科院张掖九公里试验场开展苹果×梨属间远缘杂交研究,1990年获得元帅×苹果梨属间杂交新品系甘金;1977年开始,该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进行甜菜雄性不育系的选育,1987年育成我省第一个雄性不育系GOIA及相应保持系GOIB。1979~199年,张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既开展谷子“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育成一批强优势杂交组合。细胞工程育种方面,主要开展了农作物花药培养、孤雌生殖、组织培养、茎尖脱毒、原生质体融合等研究。1987年,张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早熟、矮秆、适宜带田种植的春小麦花培新品种张春11号。
【河西灌区粮食栽培技术】 1952~1958年,甘肃省农业试验总场进行了河西春麦区发展冬小麦的研究,为河西地区冬小麦大面积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1974~1981年,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在高台县五—大队进行的粮食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研究,使2039亩粮食作物单产由1973年的373.5公斤,提高到1980年的645公斤;1976~1978年,该院在张掖县前进大队进行的耕作改制综合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使该大队1700亩粮田亩产由1975年的325公斤,提高到1978年的583.3公斤。1981~1983年“河西沿山冷凉灌区小麦栽培技术研究(简称十四万亩)”,1983~1985年,甘肃省农业厅、甘肃省“两西”建设指挥部下达的“河西沿山地区百万亩小麦丰产示范(简称百万亩)”(1984-1986)三个项目,研究提出了以“适群众、壮个体、壮前、控中、促后期,双高(高产量、高效益)两(不倒、不秕)、一稳(稳产)”为主要内容的河西沿山冷凉灌区春小麦丰产栽培技术体系,三千亩、十四万亩分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百万亩于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1989年,在河西灌区和沿区开展了粮食作物高产栽培模式研究,提出了武威平川灌区粮食作物亩产900公斤,河西沿山地区春小麦亩产500公斤、河西沿山地区粮食作物亩产600公斤、沿黄灌区春小麦亩产400公斤和沿黄灌区粮食作物亩产600公斤等5套高产栽培模式,绘制了相应的栽培图,1990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1981~1989年春小麦高产栽培体系研究的基础上,1990~1993年开展并研制出了河西灌区春小麦栽培计算机专家系统,可随时提供包括品种推荐、灌溉技术、施肥技术、播种密度、病虫害防治等因素在内的咨询方案;1987~-1995年,与甘肃农业大学及有关单位协作,开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下达的黑河地区主要作物需水量及节水灌溉技术研究(1987~1992年)和甘肃省科委下达的甘肃省河西灌区节水型农业研究(1991~1995年).搞清了春小麦、玉米、小麦/玉米带田的需水量及需水规律,制定了相应的灌溉制度,研究提出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和玉米全地面地膜覆盖节水增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