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日期:2016-05-18
土 壤
【第一次土壤普查】1958年11月,根据全国土壤鉴定工作现场会议精神,地(州、市)、县也相继成立土壤普查机构。至1960年7月,以县为单位,以农村人民公社为基础,以耕地为主,以“九查”(查地形、查土性、查养分、查酸碱、查水土流失、查施肥、查产量、查面积、查灌溉)“五定”(定当年产量、定肥料、定深耕、定作物、定耕作改良措施)为内容的群众性的土壤普查鉴定。普查总面积 万平方公里。 个农、牧业人民公社分别编制出土壤分布图、土地利用规划图、深耕改土图。部分县编制出肥源分布图和水土保持图,并编写出《土壤志》和土地利用规划说明书。通过普查,按照不同的土质、耕性、肥力,对全市 万亩耕地的土壤进行了命名。依据地区、气候、作物及其土壤改良利用方式,将全市农业土壤分为垆土、麻土、黄僵土、黑土、水稻土、大自土、土头土、风沙土、潮土、盐碱土10个类和 个土族; 个土种, 多个变种。
【第二次土壤普查】1979年,根据国务院国发(1979)111号文件批转农业部《关于全国土壤普查工作会议和开展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方案》精神,成立土壤普查领导委员会,下设土壤普查办公室,组织开展第二次全省土壤普查工作。历经12年(1979~1991年)时间,完成了这次土壤普查任务。期间,国家投资 余万元,参与普查工作的干部、科技人员和农民技术人员 多人,挖土壤剖面 万个,普查土地面积 万亩。基本查清了张掖土地资源和土壤资源类型、数量、质量、理化性质、养分状况、分布区域、土壤障碍因素及中低产田土壤类型。将全市土壤划分为19个土类:灌漠土、潮土、草甸土、林灌草甸土、灰棕漠土、灰漠土、灰钙土、棕钙土、栗钙土、灰褐土、高山土、黑钙土、沼泽土、泥灰土、盐土、风沙土、龟裂土、石质土。地、县编绘出不同比例尺的土壤改良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养分图及其它图件 套;编写土壤普查报告 份。
【灌漠土】计2882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7%。分布在山丹县4114万亩,民乐县7675万亩,甘州区10944万亩,临泽县1392万亩,高台县4696万亩。有4个亚类、6个土属、15个土种。其中,暗灌漠土亚类5571万亩,灰灌漠土亚类21937万亩,盐化灌漠土亚类975万亩,潮灌漠土亚类338万亩。灌漠土是辖区面积最大的农业土壤,是由灰棕漠土、灰漠土、草甸土经过长期耕种熟化、定向培肥改造而成。熟化层平均厚度75厘米,结构疏松,有机质含量平均165%,全氮0093%,地势平坦,适合农作物生长,生产水平较高。
【潮土】计2671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044%。甘州区1317万亩,临泽县850万亩,高台县504万亩。有3个亚类、5个土属。灌淤潮土亚类324万亩,潮土亚类1377万亩,盐化潮土亚类97万亩。潮土分布于黑河沿岸及湖滩 周围,一般地下水埋深1~3米,耕作层有机质含量158%。返潮期土壤含水量大,通气不良,地温低,微生物活动弱,养分释放缓慢,耕作困难。旱年对农作物生长发育有利。
【草甸土】计754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23%。主要分布于黑河沿岸,平原洼地、湖盆低地、地下水埋深小于3米的地方,在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半水成性土壤。有5个亚类、6个土属。草甸土亚类283万亩,暗色草甸土亚类812万亩,灰色草甸土亚类986万亩,沼泽草甸土亚类1712万亩,盐化草甸土亚类3755万亩。草甸土植被为良好的天然草场,部分草甸土已被开垦利用,适种水稻。
【林灌草甸土】计270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44%。分布于甘州、临泽、高台县(市)的冲积扇缘洼地和沿河的低阶地上,系杨树、沙枣、红柳等人工林与草甸植物混生条件下发育的半水成性土壤。有2个亚类、2个土属。林灌草甸土亚类1575万亩,盐化林灌草甸土亚类1128万亩。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养分不足,乔木生长缓慢,适宜灌木和耐湿草类生长。
【灰棕漠土】计5591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914%。民乐县5643万亩,肃南县9302万亩,甘州区14601万亩,临泽县9350万亩,高台县8605万亩,山丹县8414万亩。是走廊荒漠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地带性自成型土壤,分布于辖区海拔1300~1700米的龙首山、合黎山及祁连北麓洪积、冲积扇下部的细土平原上。有机质含量0.5%,有32个亚类、5个土属,其中,灰棕漠土亚类41337万亩,石膏灰棕漠土亚类7176万亩,风蚀灰棕漠土亚类7402万亩。本土类除砾石质灰棕漠土外,大部分可开垦利用。
【灰漠土】计2221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63%,是漠境生物气候条件下在黄土母质上发育的地带性土壤。分布于祁连北麓、龙首山南北丘陵和山前洪积——冲积平原上部。腐殖层厚约10~15厘米,有机质含量平均0.88%。有2个亚类、3个土属。灰漠土亚类13931万亩,盐化灰漠土亚类8284万亩。分布在山前冲积平原地带,有灌溉条件的,多已开垦利用,如民乐县的民联、六坝、李寨,高台县的新坝、红崖子,张掖市的安阳、花寨子等地,其耕作层有机质含量平均095%,宜种小麦、豆类、洋芋等作物。
【灰钙土】计6329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034%。分布于祁连山、龙首山、合黎山、大黄山等山前丘陵地带,及山丹马营、丰城堡、青羊口和肃南皇城等盆地或低槽地上。成土母质为黄土或黄土状冲积物,腐殖质层厚度小于30~40厘米,有4个亚类、6个土属。淡灰钙土亚类9991万亩,灰钙土亚类28352万亩,草甸灰钙土亚类17519万亩,盐化灰钙土7436万亩。灰钙土所处地区光热条件较好,土层深厚,植被覆盖度高,利于发展林牧业,有灌溉条件的可实行粮草间作。
【棕钙土】计2844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65%,为荒漠草原地区的地带性土壤。分布在祁连山北坡和龙首山南坡的山前丘陵及中山垂直地带。土壤表层一般为淡棕色腐殖层,厚度20厘米左右,有机质含量0.6%~15%。有2个亚类,棕钙土亚类24699万亩,淡棕钙土亚类3743万亩,现为各春牧场。
【栗钙土】计678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109%,系干旱荒漠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分布在祁连山、龙首山、冷龙岭等山间丘陵盆地。地表为40~50厘米栗色腐殖层,有3个亚类、9个土属。其中:暗栗钙土亚类11220万亩,栗钙土亚类34283万亩,淡栗钙土亚类22377万亩。栗钙土所处地带雨量充沛、土层深厚、土地肥沃,是发展牧业和油料作物的重要产区。
【灰褐土】计1802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95%,是发育在以青海云杉为主的针叶林下的半淋溶地带土壤。分布在祁连山、大黄山前山一带。地表为5~12厘米的枯枝落叶层,其下为40~60厘米暗灰褐色腐殖层。有2个亚类,灰褐土亚类11578万亩,石灰性灰褐土亚类6450万亩。灰褐土有发达的腐殖质层,上有枯枝落叶层和苔藓层,具有良好的水源涵养功能,是祁连山区的“天然水库”。
【高山土】计20131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29%,分布祁连山、冷龙岭、大黄山及龙首山等地海拔2900米左右的山地。有3个土类,亚高山草甸土类22430万亩,高山草甸土类99677万亩,高山寒漠土类79207万亩。亚高山灌丛草甸土类是祁连水源涵养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黑钙土】计292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48%,是草原及草甸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集中分布在肃南皇城、马蹄,山丹马营南部,民乐南丰等地,腐殖质层量呈黑灰色,厚60~70厘米,有机质含量7%~10%。有3个亚类,黑钙土亚类1772万亩,草甸黑钙土820万亩。黑钙土区地形平缓、土层深厚、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植被覆盖度高,是当地优良草场。
【黑土】计276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45%。分布地带介于黑钙土、暗栗钙土与亚高山草甸土之间。地表有黑色腐殖层50~100厘米,有机质含量10%,土层深厚,为理想的天然牧场。有2个亚类,草甸黑土亚类2256万亩,黑土亚类506万亩。
【沼泽土】计77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13%。散布于川区冲积细土平原下部,地下水溢出并滞积地段,地下水位一般小于40厘米,植被茂密,植物根系在表层土壤中密集盘结,形成0~15厘米草皮层。微生物活动弱,有机质分解不充分,形成泥炭层。有3个亚类,草甸沼泽土亚类245万亩,腐泥沼泽土亚类501万亩,盐化治泽土亚类0.3万亩。
【泥炭土】计104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17%。分布于海拔3000米以上祁连山山间洼地,形成50厘米以上的泥炭层,有机质含量大于20%。有3个亚类,低位泥炭土亚类806万亩,高位泥炭土亚类18万亩,中位泥炭土亚类058万亩。泥炭土有机质含量丰富,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其植被浓密,是优良的牧场。
【盐土】计2085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41%。分布甘州区、临泽、高台及肃南县明花区等地冲积细土平原下部的低平碟形洼地,河流低阶地和冲积扇缘地带;山丹白水泉、位奇新开等地也有零星分布。有4个亚类,草甸盐土亚类7267万亩,盐土亚类3579万亩,干旱盐土亚类8874万亩,沼泽盐土亚类3131万亩。
【风沙土】计5413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81%。分布于张、临、高3县市北部及肃南县明花区等荒漠地区,临泽明水河、黄水沟以北,高台黑河南部,甘州区西域驿、红沙窝、九龙江、石岗墩等绿洲边缘也有小片分布。有3个亚类,流动风沙土亚类20195万亩,半固定风沙土亚类9304万亩,固定风沙土亚类24634万亩。
【龟裂土】计841万亩。分布于肃南县明花区明海乡西南、临泽县南板滩、张掖市平山湖以北等地。龟裂土地形平坦、光热充沛,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可开垦利用。
【石质土】计1803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95%。分布于高台、临泽北部的合黎山、大青山等地。
【盐碱土改良】由于成土母质含盐,加之灌溉耕作不当,地下水位抬高,招致盐分积聚耕作层或地表,形成次生盐渍化。1972~1981年,甘肃省农业科技工作队(农业科学院)在临泽县的向寨大队进行了盐碱土改良试验研究工作。通过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盐碱土改良是以“水、肥”为中心的防治技术的综合。其主要改良方法是:排(排水以降低地下水位);灌(灌溉);洗(泡碱冲洗);稻(种植水稻改良盐碱土);平(平整土地);铺(铺砂压碱);耕(深耕改土);耙(耙耱防盐);肥(增施有机肥料)种(选种耐盐性作物和绿肥)等十大技术措施。其中前5项措施是改良盐碱地的基础,均符合“以水为纲”的方针,执行得当,土壤中的有害盐类可被彻底清除,为作物的正常发育创造最基本的条件,后5项措施则着重在防盐方面,盐碱土经过改良后能够更好地巩固改良效果,不断促使其向好地的方向发展。